银川找对路子帮贫困户摘穷帽子

03.08.2017  16:31

  走进银川市永宁县闽宁镇光伏农业产业园,规划整齐的大棚一眼望不到头。大棚上面是光伏板,大棚里光线有差异,所以在阳面种植花卉、果蔬,阴面种植食用菌所以又被叫做“阴阳棚”。今年30岁的何丽霞就是其中一栋大棚的“老板”。2014年,她家的年收入仅够维持口粮,而今仅她一人一年就能挣3万余元。

  发生在何丽霞身上的变化,仅仅是我市贫困群众生活变化的缩影。通过把扶贫工作项目化、移民致富产业化,奶牛养殖、鲜切花、食用菌、红树莓种植等增收产业增强了移民脱贫“造血”能力,使扶贫开发由“漫灌”式向“滴灌”转变,走出了精准扶贫的银川模式。“十三五”期间,我市将聚焦关键问题和薄弱环节,确保8216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脱贫销号、1个贫困村脱贫摘帽。

   就业就在门口

  “每天骑电动车十几分钟就来了,中午还能回家给老人和孩子做饭,挺方便的。”何丽霞说道,2014年6月,一家6口人从固原老家搬迁至闽宁镇。何丽霞告诉记者,想致富就要靠自己的双手。在昌盛日电光伏园区打工,学习种植香菇,她自己也承包了一栋大棚。她告诉记者,要是行情能像去年一样,种一茬香菇一年就能收入2万余元。此外像她这样的贫困户每年还能获得1万元分红。           

  闽宁镇原隆村党支部书记王升向记者介绍,原隆村通过土地流转培育特色产业,人均收入从搬迁前的不足3000元增加到现在的7000元,村里762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已于2016年底全部脱贫。现在乡亲们学科学、用科学,既富了口袋,又富了脑袋,致富奔小康的劲头更足了。

  据了解,昌盛日电与闽宁镇签订脱贫协议,采取“政府+企业+贫困户”形式,可使全镇76户贫困户连续3年每户每年获得经营分红1万元,预计解决400人~500人就业,带动村民实现劳务收入800万元。目前,园区主要产业有食用菌、蝎子、蚯蚓、茶叶、枸杞、花卉6大产业,为贫困户提供培训、种苗、固定设施、销售渠道,鼓励村民从掌握劳动技能的工人开始,到成为有承包能力的承包户,再到合作社、个体创业者的“三级跳”。

  与何丽霞同岁的冯丽君是月牙湖乡滨河新村的移民,经过培训他已经成为了一名合格的产业工人。“工厂就建在村口,照顾老公和孩子方便。”冯丽君一边熟练地缝制衣物,一边告诉记者,3年前中银绒业月牙湖针织厂刚建成她就在这里工作,家里孩子还在上小学,丈夫又患病刚做完手术,如果没有这份工作她真不知道该怎么办。

  据统计,该厂每年可解决400多名移民妇女的就业问题。“根据不同年龄,企业对妇女们的岗位进行了量身定制。”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针织厂现在员工约为390人,其中80%为妇女。其中,20岁到30岁的妇女,经培训成为电脑横机操作工,月工资3000元左右;30岁到40岁的妇女,在上领的岗位上,月工资2500元左右;40岁到45岁的中年妇女,大多为手缝工,月工资2000元起步。像这样的针织厂,银川就有4个,2014年起我市通过政企合作,由市、县(市)区建设基础设施,引进中银绒业在兴庆区月牙湖乡、永宁县闽宁镇、贺兰县洪广镇和灵武市狼皮梁子村,分别建成一家羊绒针织厂,3000名移民不出村就可进厂挣工资。

   特色产业走出致富路

  站在兴庆区月牙湖乡的高处放眼望去,平沙旷野里,有一大片绿地,丛丛灌木舒展着绿叶,一眼望不到边。灌木丛中,点缀着颗颗形如小草莓的红色果子,煞是好看。那就是兴庆区月牙湖乡的红树莓种植基地。“农民就是种地,就是和田地打交道,别的我也不会。现在一家一年能挣个六七万元,以前在老家也就是两万多元。”2014年从老家彭阳县搬迁至月牙湖乡后,安彦龙便经村委会介绍来到种植基地务工。“现在主要负责基地的水肥一体化,一个月能挣3000多元,老婆现在也到这里打工,一个月挣2000多元,季度有季度奖,年终有年终奖,养活一家7口,咋都够了。”安彦龙告诉记者。

  “红树莓种植是我们新引进的生态扶贫项目。”兴庆区扶贫办公室主任郭京南说。和很多地方的农村一样,移民新村的青壮年也普遍外出务工,留在家的主要是老人、儿童。为让留守老人既能照顾家,又能顺便挣点钱,尽早脱贫致富,当地政府通过与企业合作,整体流转4个生态移民新村全部农田,打造月牙湖万亩有机红树莓生产基地。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现在是红树莓采摘旺季,每天基本上需要200多人。采摘旺季3个月,一般每人每天能挣120元左右,一个旺季人均能挣13000元。贫困户家里只要有一个人旺季时在基地干活,这家就基本能脱贫了。

  在离红树莓种植基地不远的宁夏西月花卉示范园的大棚里,一朵朵香水百合、一株株绣球亭亭玉立,芬芳可人。35岁的贫困户罗永花就是靠着这些娇艳的花朵脱了贫。她告诉记者,她家的4.5亩土地全部流转给了公司,每亩的流转费可以收入700元。土地流转后,她进入公司打工学技术,一年后,她承包了5栋大棚,收入比以前翻了一番。“不仅赚了劳务费,还能学技术。”她给记者算了笔账:每栋棚4个月出一茬花,平均收入5000元,一年两茬花,5栋棚一年就能挣5万元。

  宁夏西月花卉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田凤江说,园区现在年产鲜切花400多万枝,盆花30万株,年产值2600余万元。除了将土地流转费用补偿给征地农民外,还招收失地农民进园区务工,女工每天可以得到80元的收入,男工每天可以拿到120元的收入。“打工只是第一步,我们要帮着他们走现代设施农业这条路,让他们解放思想,自己有勇气承包大棚,自己承担经营失败的风险和收获的喜悦,这样才能发展起来。”田凤江向记者介绍道,今年已经有3户移民在园区承包大棚,一对夫妻承包4栋大棚,干得好一年能有8万元的收入。

  “如今,银川到迪拜的航线也开通了,这为我们将鲜花卖到中东地区打开了大门。”田凤江谋划着,让银川的花卉走向更大的市场。如今,基地核心区共有260亩土地,已建成64栋日光温室和34栋单体拱棚。今年,公司计划再开辟115亩土地,建设种植繁育基地和连栋智能温室,扩展更丰富多样的花卉品种。

   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少

  对于许多贫困群众来说,都希望能够依靠自己的双手勤劳致富,但是对于一些特殊的人群,这样的想法已经成为了一种奢望,今年42岁的马学平就是其中之一。马学平家住闽宁镇福宁村,因盖房子不慎从房顶摔下导致半身瘫痪。生活对他关上了一扇大门,马学平说:“每到冬天就不能下炕,天一冷腿就疼。”失去劳动能力的他,身边随时需要有人照顾。“治病花光了家里所有的钱,还欠下了6万多元的外债,娃娃还在上学你说咋办?”每当说起这些,马学平的心中就会感到深深的绝望。

  然而生活总会给人希望。在村干部的帮助下,通过捐款为他家购买扶贫母牛,他的妻子就可以在家一边照顾丈夫,一边养牛。去年底,马学平家通过养牛实现收入2万余元,成为村里最后一户脱贫摘帽家庭。据了解,对于没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闽宁镇探索出采取提高养老金、低保档次,实施大病救助、临时救助等措施进行兜底脱贫。通过“企业扶贫+脱贫基金”的兜底模式,为其一次性缴清养老保险,使其终身受益永久脱贫。

  和马学平相比,安国泰无疑幸运得多。今年42岁的安国泰2013年从彭阳移民至和顺新村,由于15岁生病导致右胳膊畸形,他没法干体力活,眼看着其他移民的日子越过越红火,安国泰急在心里。2015年开始,金凤区残联搭乘和顺新村设施果蔬种植园区建设快车,投入29.2万元,打造了贫困残疾人果蔬种植扶贫基地,扶持该村73户残疾人从事果蔬种植,通过积极学习种植技术,安国泰是这73户残疾人中的佼佼者。“一棚3500多斤吊瓜咋也能卖个1万多元,然后还能接着种西红柿,也能卖个1.5万元左右。”如今安国泰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针对一些特殊的贫困家庭,怎样提升“造血”功能,使其从根本上脱贫摘帽,我市通过“产业扶贫”增强残疾人自身“造血功能”,培育和树立一批产业大户、致富能手,从而带动移民地区残疾人共同富裕、脱贫致富。同时,我市还积极探索“扶贫工作项目化”运作模式,通过捆绑资金、加大投入、确保脱贫。月牙湖乡贫困残疾人红树莓种植项目、闽宁镇原隆村贫困残疾人基础母牛托管扶贫项目等顺利运行。其中母牛托管扶贫项目依托宁夏壹泰牧业有限公司,为60户残疾人家庭每户托管基础母牛2头,托管期3年,每年每头牛分红2000元,每户年分红4000元。

  此外,我市也在积极推进“扶贫保”保险工作,全面实施“扶贫保”家庭意外伤害保险、大病补充医疗保险、借款人意外伤害保险和优势特色养殖业保险等四种“扶贫保”产品,着力解决因意外事故、因病因灾致贫、返贫问题。

  记者  王一平

同心县“百企帮百村”脱贫成效显著
  宁夏新闻网讯(记者 杨丽)记者8月1日从同心县了解到,2017年同心县开展“百企帮百村”脱贫攻坚活动,动员全县近百家企业对2017年脱贫销号的26个村子和2016年已脱贫的14个村子实施产业扶贫、就业扶贫等脱贫措施。目前,全县已有46家企业投入扶贫资金360多万元,带动群众投资280多万元,其中为建档立卡贫困户131户买牛162头,163户买羊1978只,218户买鸡22470只,救助无劳动能力贫困户458户、学生109人共88.宁夏新闻网
宁夏出台多项新政助力精准脱贫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倒计时”,宁夏仍有41.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