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义村推行"包干到户" 惠及广大农民

04.12.2018  11:50

   核心提示

  1978年底,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的18户农民,在土地大包干协议上按下手印,掀开了“包干到户”的新篇章。一年之后,远在千里之外的贺兰县通义村,率先开启“包干到户”的改革,极大地调动了当地农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自此也拉开了银川市农业改革的序幕。

   通义率先开启“包干到户

  “种地靠贷款,吃粮靠回销,花钱靠救济。”这是上世纪70年代的民谣,形象地反映了当时通义公社(现在的通义村)群众的生产生活状况。

  “当时通义的条件真是太差了。”时任贺兰县通义公社党委书记,今年82岁的杨德明回忆,当年全公社3万多亩土地,人口1万多,年产粮食450多万公斤,社员一个劳动日才挣4角,全公社人均年收入44元。

  1975年12月,杨德明被调往贺兰县地理条件、经济条件最差,也是全县公认最穷的通义公社任党委书记。通义公社由于水位高,水利设施少,沟渠不配套,排灌不畅,造成土地盐碱重、质量差,粮食产量上不去。也正是在这里,杨德明带领通义公社开启了“包干到户”的改革之路。

  1979年11月,杨德明率先在通义公社最穷的星光六队搞起包产到户的试点,将土地、牲畜、农具全都分给了各家各户,社员各个干劲十足。农民形象地说:“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保证国家的,留够集体的,剩下的都是自己的”。

  实际上,每一次改革都不容易,大家抱着试一试的态度干了起来。“特别能干的村民一年能打1万多公斤粮食,把上交国家集体的粮食减掉后,剩余的粮食卖了钱也归自己。”经过一年的实践,到了1980年春播前,“包干到户”责任制已在全公社9个大队79个生产队全面推开。

   改革显成效全县推广

  通义公社的“包干到户”,极大地调动了当地农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到了1980年夏收时,整个通义公社总共打了260万公斤小麦,比最好的年景多收了75万公斤。杨德明回忆,当时为了给来年上交公粮留有余地,他在给县上报产量的时候,还留了个心眼,只报了240万公斤,可是县上仍不相信通义真能丰收。调查组下来挨家挨户核查后,通义一下子成了全县学习的典型,“包产到户”从此在贺兰县全面推开。

  1980年9月,中央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整治的几个问题》。在文件指导下,贺兰县871个生产队中有680个实行了生产责任制,占总数的78%。其中专业承包联产到户的199个,分组作业联产计酬的101个,小段包工定额计酬的342个,包干到户的38个。

  1981年11月15日,贺兰县委常委扩大会议讨论通过了《贺兰县关于包干到户责任制章程》,生产队全部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责任制以生产队为单位,在“坚持统一种植”“统一管理劳力”“统一管理使用农具”“统一进行农田水利建设”“统一进行关键性生产措施”的“五统一“基础上,把耕地承包到户耕作,牲畜、农具、羊只、树木作价卖给社员。分配上采取“保证完成国家的、留够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办法。

  四十里店老支书杨学仁告诉记者,他印象最深的是包干到户第一年,一个生产队最多打了50多万公斤粮食。“没包干之前每个生产队一年能打几万公斤粮食,一包干到户,粮食的产量翻了10倍。”杨学仁说。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不仅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生产力,更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贺兰县志》记载,贺兰县农业粮食产量连年增长,1985年粮食总产9567.5万公斤,比1978年增长38%;给国家提供商品粮2467万公斤,比1978年增长38.4%,人均产量653.8公斤,人均提供商品粮168.6公斤,比1978年增长40.3%。效果十分明显,是农村生产力的又一次大解放。

   改革步伐不停歇

  1979年的“包干到户”,让通义公社摆脱了贫困的帽子,在随后的撤乡并镇调整中,将其与立岗镇合并。但是,这里的改革步伐仍未止步,特别是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立岗镇的农业产业格局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

  样板戏时期的土舞台,毛驴拉磨的豆腐坊,烟熏火燎的土炕台……在贺兰县立岗镇通义村宁夏科丰种业田园综合体项目,各种老旧物件焕发新的光芒,已经成为民俗影视文化村的独特的标志。“这几年土地流转后,村民大多都搬进城了。我们整合闲置房屋和土地资源,投资建设了民俗文化村、水稻科技园和万亩水稻制种基地,村民有房屋租金、土地流转收入,同时不耽误在城里打工。”宁夏科丰种业公司董事长年学文说,民俗文化村目前已开发出40多处乡情浓郁的小景点,以农耕时代的生产、生活及手工作坊和“老字号”为支撑,加上餐饮、住宿、休闲采摘等项目,已经成为一处独具特色的田园综合体。

  通义村还创新销售模式,发展有机水稻“认种”,将农田分割成若干片区,由企业、城市家庭认领片区土地的收获权。2017年,通义村流转140亩地探索开展定制服务,没想到供不应求,今年扩大到674亩,一亩地的“定制”费用为3600元,平时田里农活由村里的合作社完成,田里产出的有机大米、有机蔬菜和生态鱼等农产品全部配送上门。“每亩地年收益平均翻了一倍,而且有订单,稻米不愁卖。”宁夏荣辉农民专业种植合作社理事长荣辉介绍。

  通义村党支部书记马瑞宁说,时代变了,但是改革的步伐不能停,过去通义率先搞“包干到户”,是改革,现在依然要不断改革。“我们从传统的种植上已经获得不了太多的收益,只有不断创新和改革,走多元联合发展的路子,才能让乡村振兴起来,让村民过上好日子。

  记者  周志翔

被刻下鲜明的时代印记 贺兰立岗:激荡的四十年
  这是四十年的沧海桑田!   从在贺兰县带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