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红柿“红”了村民好日子

12.04.2018  13:12

  2017年西红柿产值达2700万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778元……靠着产业种植销售西红柿,兴庆区掌政镇镇河村农民们趟出了一条“红色”致富路——

  这两天,兴庆区掌政镇镇河村的村民们,已经开始为收获做着准备。作为全国赫赫有名的“一村一品西红柿种植之村”,如今,镇河村的西红柿已经是宁夏除枸杞之外的,又一“”。

   当年为推广种植西红柿,我们书记和社员没少起争执

  “去年我们整个村西红柿产值达到2700万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778元!”说起这串数字,今年52岁的镇河村党支部书记曹忠林喜上眉梢。因为,颜色鲜、果形正、口感好的镇河村西红柿,如今已经成为了远销西安、安徽等地的知名品牌。只是,不为人知的是,8年前为了推广种植西红柿,刚刚上任的村支书曹忠林没少和农户起争执。

  “我们村的土地素有刮金板之称,土质好,种出来的蔬菜水果品质高。”2010年,曹忠林被推选为镇河村的党支部书记。按理说,镇河村先天条件优越,干什么都不成问题,但是曹忠林面对的却是一个四面楚歌的困境。“我认为想让村民增收致富,从上到下必须拧成一股绳。”当时的镇河村,村民大都种植露地蔬菜,辛苦忙活一年还没有什么可观收入。“大家都是散兵作战,你种辣椒、他种西红柿。”在曹忠林看来,要想突出重围,就要从基础设施提档升级和产业规模上入手。

  “村上很多人在西红柿种植技术方面,都可以说是行业专家,特别善于错时种植。”曹忠林和班子成员商量决定,要从发展设施西红柿种植做起。

  但是,此时的镇河村,村民们大都习惯了露地蔬菜种植,在改变面前异常顽固。

  不愿意投资、抵触温棚改造、担心技术问题……推广之初,曹忠林和班子成员从早到晚挨家挨户做工作,仅在村上开会就有30多场。最终,镇河村设施温棚改造从二队打开了局面。

   “幸亏有这样的好书记,不然哪有现在的好日子

  2011年,53栋崭新的设施温棚在镇河村二队整齐排开,而这种新型温棚的出现,让种了一辈子露地蔬菜的农户们,终于体会了一把轻松的感觉。

  “不累人,产量高、品质好。”今年54岁的李学龙,是镇河村二队村民。当年,他是和曹忠林最唱反调的那一个。对于李学龙来说,种了一辈子大地菜,技术欠缺是一方面,投入资金太大收不回本也是最担忧的部分。

  但是,最终在曹忠林的不断做工作下,李学龙终于狠下心投入了17万元,改造了自家两栋温棚。没想到,在此后短短三年间,李学龙就收回了本,每年还至少有5万元的纯收入。

  “现在想想,俺真的感谢村上能有个这样的好书记,不然哪能有现在的好日子。”4月9日记者采访时,李学龙正从自家温棚里,一筐筐向外运送已经成熟的西红柿。而温棚门口,商超的收购车静静等候多时。

   今年尝试了无土栽培和蜜蜂授粉,产量又提升了

  在镇河村四队,曹忠林的妻子关彦玲也在大棚里忙碌着。而她家的棚里,一株株藤蔓上,则挂着金黄诱人的“金太阳”小吊瓜。别看瓜小,一个身价就有四五十元钱。

  “我们瓜菜轮作,春天收获小吊瓜,夏秋收获西红柿。”关彦玲告诉记者,如今在设施温棚里,她一个人就能管理两栋棚,一栋棚的收入就有3万元。

  除了新型种植外,镇河村主打的西红柿品牌,还不断尝试了技术创新。

  “我今年用无土栽培西红柿,还用蜜蜂传花授粉,再把品质升级下。”65岁的冯万财以前种麦田,2013年他家搭起温棚种植西红柿,尝到了致富的甜头。去年,在村上组织的考察团外出考察的过程中,冯万财又有了新的眼界——用有机基质栽培迷你西红柿、用蜜蜂传花授粉。

  目前,村上50栋试点大棚中,冯万财就有两栋。掀开冯万财家温棚的保温门帘,一株株藤蔓上挂满了绿色的小番茄,空中还飞舞着忙碌的蜜蜂。再往下看,西红柿秧苗的根,不是种在土中,而是插在有机基质里。“有机基质的营养元素全面丰富。”为了对比,冯万财还专门留出一排传统土载种植西红柿,就是为了对比一下哪种产量高。“目前来看,有机基质种植,产量能提升15%。”冯万财笑着说道,今年1月20日种下的秧苗,如今已经进入了收获期,采摘了两次已经收入了2000元,而整个采摘期要持续到10月。

  如今,在镇河村家家种植西红柿,已经成为了常态。而靠着产业种植销售,农民们也趟出了一条“红色”致富路。“我是党员,也是村里的带头人。对于我来说,农民富了我这书记就没白当。”曹忠林笑着说道,在村党支部的引领下,镇河村的西红柿品牌越叫越响亮,全村人均收入翻番增长,在红色路上越走越有劲。

  记者  孙楠

兴庆区,一村一品一风景
  从过去的单打独斗、重复性种植,到如今特色化发展,银川新闻网
选好带头人 走上致富路
  西夏区兴泾镇西干村扔掉了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的“银川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