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田镇“三力合发”壮大村集体经济渠道

28.03.2016  16:23

   挂“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加强年”栏目

  良田镇“三力合发”壮大村集体经济渠道 

  银川新闻网讯(记者 詹思佳)新建现代化养殖园区、大力发展设施农业、积极引导劳务输出,“以资源换资金,以存量换增量,以服务换创收,以出租换收益”是金凤区良田镇多元化发展思路,以市场为导向,发挥自身优势,把资源优势和地域优势变为经济优势,推行领导干部包村工作责任制、支部牵头+合作社运作、建立健全村干部考核激励评价体系,探索出了一条壮大村集体经济的好路子。

   

   全方位扶持让让回乡更美丽

  金凤区移民地区主要指良田镇,包括泾龙村、兴源村、园子村等8个行政村,聚居了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迁入的泾源县移民3万人。针对村集体经济基础普遍薄弱的瓶颈,良田镇通过多种渠道融注资金,破解了制约前期启动、结构调整、规模扩张、产业转型的首要难题。

  结合各村实际,良田镇在深入调研基础上,针对空壳村在项目建设中存在的实际问题,积极争取银川市和金凤区两级配套项目建设资金485.7万元,有效促进泾龙等3个项目落地建设。同时整合自治区扶贫办、金凤区农牧局等项目扶持资金240万元,协调市财政局、扶贫办项目资金300万元,对金星村牛场建设重点项目进行补贴。同时推行领导干部包村工作责任制,发挥第一书记作用,坚持每名领导干部包一个村、盯一个项目,每个项目明确一名现场负责人,确保项目建设有效推进。

   多条腿走路让移民荷包鼓起来

  昔日寸草不生的沙荒地早已温棚成片,良田镇结合“生态美丽回乡”建设实际,按照“创新模式,盘活资源,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的目标,走出一条“设施农业、养殖园区、资源开发”的新路子。

  良田镇利用地理位置优势和区域发展优势,发展设施农业促增收,帮助移民贷款,并给予一定的补贴;为解决种苗培育、科技培训及蔬菜销售等问题,举办形式多样的培训班,提升移民村蔬菜产业化水平。建设光明村22.5亩大型设施温棚,依托“鼎峰现代农业专业合作社”,为移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的同时,不断增加集体收入。在以设施温棚种植为主的光明村,500多户移民靠种植果瓜菜过上了富裕的日子,2015年人均纯收入达到7800多元。目前良田镇泾龙村、园林村、和顺新村和植物园村以设施温棚为主。截至目前共建成5000栋温棚,平均一栋棚一年的净收入在2万元左右。

  “过去养殖以散养为主,环境差防疫标准低,如今通过建设现代化养殖园区,规模集成养殖,使相关配套产业得到发展,拉长养殖业产业链条,研究出台优惠政策对养殖户进行扶持。通过市场化运作、公司化管理,形成以村民入股,公司经营为主导的生产方式的根本转变。”金凤区良田镇镇长黄学忠告诉记者。

  良田镇通过发展养殖园区促增收,盘活现有资产及土地,通过采取兴办实体、招商寻租等多种方式,配套实施了金星村养殖基地建设项目,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快集体经济发展。通过发展资源开发促增收,深入挖掘泾龙村周边设施温棚资源优势,采取“支部牵头+合作社运作”的形式,围绕加强“三精”农业发展要求,依托泾龙村种植合作社,建设泾龙村蔬菜交易中心,为村集体经济发展探索新路子。

   

   与村干部工资挂钩让发展更有后劲

  2015年,良田镇人均纯收入达到了8700余元。未来良田镇将走现代、高效和都市休闲路线,从提高农产品附加值着手增加农民收入。在继续发展种植、养殖和劳务输出产业外,2016年良田镇利用园子村的地理资源,保留一部分有特色的农家小院,发挥浓郁的回乡回族文化效应,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吸引城里市民到乡村观光、度假,以此提高移民收入。

  在探索发展村集体经济新路子的基础上,良田镇不断优化激励措施,集聚各方力量,为发展集体经济提供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撑。先后三次组织村书记前往华西村、成都、山西等地考察学习成功经验,拓宽发展思路。同时认真贯彻落实“四议两公开”制度,抓好《项目申报》等制度的落实,聘请“草根监理”全程监管,及时公示项目进展情况和资金使用情况,保障村民对村集体经济项目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和监督权。

  

  按照党组织“评星定级”的要求,良田镇将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工作列入村级党组织党建工作责任书考核内容,与村干部工资和绩效奖金挂钩,建立健全村干部考核激励评价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