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风易俗 贺兰县和西夏区这样做

10.05.2018  10:26

  “只要女婿人好,咱不要嫁妆”“只要孩子们生活幸福,比要多少钱都强”——

  5月9日,由自治区党委宣传部、自治区文明办主办,宁夏报业协会承办的“移风易俗乡村行”主题集中采访活动走进银川市贺兰县和西夏区,通过挖掘有温度、接地气、生动鲜活的故事,展示党的十八大以来乡风文明建设新成就,为进一步遏制“高额彩礼”、大操大办和薄养厚葬等不良风气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贺兰县:加强宣传教育增强移风易俗意识

  20多年前,丁小红的哥哥结婚时,嫂子家里要了1600元的彩礼,让不富裕的父母犯了难。丁小红看在眼里,默默下定决心,以后自己孩子结婚,绝不能让孩子和对方家庭为难。近两年,丁小红的两个女儿相继出嫁,除了亲家为自家三位老人包了880元的红包外,丁小红没要其他彩礼钱,让她没有想到的是,在儿子娶媳妇时,儿媳也受到感染,没要彩礼。

  2014年,丁小红从西吉县搬到贺兰县洪广镇广荣村,虽然生活不富裕,但在夫妻双方的言传身教下,儿女懂事孝顺、家庭和睦。去年,两个女儿准备结婚,按照老家的习惯,男方家至少要给7万元彩礼,可丁小红却对女儿说:“只要女婿人好,只要他们孝顺,对你们好,比什么都强,咱不要嫁妆,咱就要个好女婿。”婚后,两个女儿孝顺公婆、体贴丈夫,公婆也把她们当作亲闺女,一家人生活幸福,女婿们也心存感恩,不仅工作上倍加努力,每逢假期都要去看望丁小红和丈夫,吃的、穿的、用的很多都是女婿买的。

  随后,儿子也到了娶媳妇的年纪,看到一家人关系融洽,这位未来的儿媳不但没有因为婆家家庭条件不好而退缩,反而更想早日成为这个家庭的一员。接触中,发现不要彩礼的姐妹们过得美满幸福,儿媳便做自己父母的工作,主动提出不要彩礼,父母也就顺了她的心愿。

  提起丁小红家的婚事,邻居们都为这份不图虚荣的真心竖起大拇指。“人家儿女终身大事办得确实挺好,不要彩礼,为大家做出了一个好榜样。”慢慢地,村里嫁娶不收彩礼的人多了起来。

  其实,在贺兰县,移风易俗的文明之风已吹遍大街小巷,63个行政村、11个社区推进移风易俗工作达到100%,各村镇按照“一村一策”的原则,制定具体的《红白理事会章程》《红白理事会机构》《红白事宜办理流程》《殡葬管理制度》等进行公示并上墙,接受群众监督;打造2个移风易俗乡愁纪念馆,发放倡议书、画报、公益广告、宣传册等10万余份。同时,各乡镇绘制“百村千户万米文化墙”近1万米,在各村建立阳光政务微信群,将包村干部、村民代表、党员加入微信群,在群中发布移风易俗相关信息,并制定《关于严禁领导干部借婚丧嫁娶等事宜敛财的规定》,督促指导党员领导干部给百姓作表率,形成婚事新办、丧事简办新习俗、新风尚。

   西夏区:“十个一”活动助力文明建设

  从前,在西夏区兴泾镇流传着“娶个媳妇小两口变成万元户,老两口变成贫困户”这样一句话,如果女方彩礼低于整体水平,会引起其他人的猜忌,认为“低价”新娘本身有缺陷,或者不如“高价”新娘优秀。但海艳霞却是个例外,她结婚时没有向男方要彩礼,如今小两口日子过得却是恩恩爱爱。

  海艳霞是泾源县人,一次,她到兴泾镇走亲戚,堂姐把家住十里铺村离异的小丁介绍给她。第一次见面,海艳霞觉得这个小伙虎头虎脑,是个憨厚老实人,便一起相约吃饭、看电影,两人产生情愫。半年后,小丁准备上门提亲。然而,面对这些年普遍的高额彩礼,家庭条件一般的小丁犯难了,他私下和海艳霞商量能不能少要点彩礼,“彩礼多少并不能决定以后日子过得幸福与否。”海艳霞随即回家做父母的工作。“你嫁得远,我和你妈不能在身边照顾,就不要彩礼了,只要小丁对你好,看重你,就是我们的幸福。”海艳霞的父亲一口答应。随后,这段“无礼”佳话在兴泾镇传开了,大家都夸俩人是移风易俗的典范。

  2017年8月,一部倡导移风易俗助力乡村振兴的微电影《心路》引起众人共鸣。《心路》由发生在西夏区兴泾镇西干村老兰一家的真实故事改编,老兰的儿子兰大山当年定亲时,女方家要了20万元彩礼,老兰借遍了亲戚朋友给儿子娶了媳妇,但却欠了一大笔债。结婚后,因为负债累累,小两口整天吵架,生活并不幸福,最终离了婚。两年前,老兰的女儿出嫁时,亲家托媒人问要多少彩礼,老兰想起自己的儿子,便对媒人说:“彩礼咱一分钱不要,只要两个孩子过得好就行。

  “以前,没有十几万元根本娶不上媳妇,而攀比着要彩礼这种观念让彩礼成为越来越多人的负担,其实,这种观念是错的,只要孩子们生活幸福,比要多少钱都强。”微电影参演者咸玉海告诉记者,自己就一个女儿,等她结婚时,也不要彩礼。

  事实上,这只是西夏区移风易俗工作中的一个缩影,为有效遏制农村普遍存在的“高价彩礼”、婚丧喜庆大操大办等不良习俗,推动移风易俗落地生根,西夏区开展建设“移风易俗宣传栏”、发放“一份倡议书”、落实“一项承诺”、完善“一批规章”、设立“一部举报电话”、拍摄“一部微电影”、编排“一台文艺节目”、围绕如何办理婚丧喜庆事宜组织“一次大讨论”、开展“一项志愿服务”、选树“一批典型”等“十个一”活动,助力移风易俗乡风文明建设。

  记者  肖梦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