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立区:重大作用和深远意义必将逐步显现

28.07.2017  14:32

自治区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了创新驱动、脱贫富民、生态立区三大发展战略,切中宁夏发展要害,突出发展的主要方面。既相辅相成、并驾齐驱,又各有侧重。如果说创新驱动战略重在突破,那么脱贫富民战略就是目标,而生态立区战略则是保障。生态立区战略将生态由美丽宁夏建设、环境优美的方向性提升为宁夏的发展方针,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体现,其重大作用和深远意义必将逐步显现。

■生态立区战略的含义是什么

自从2007年海南省提出生态立省之后,全国有十多个省相继确立了同样的道路。在此过程中,也在不断探索其含义。

生态立区战略中的“生态”是人与环境高效和谐的关系,它体现着竞争、共生、自生等机制和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等功能,也包含着保护环境、保护生命支持系统、保护生产力等举措以及富裕、健康、文明等目标。“”包含着良好生态是区域发展的根本保证,人们对环境与经济关系的认知、行为的正确性,以及确立其长期性、全局性、统领性的地位。生态立区是以生态为根本,建立区域生态、经济、社会和谐的发展模式,强调生态在区域发展中的基础作用。生态立区既是一种目标,也是一种方法,还是一条路径。生态立区是将生态文明建设落实在区域上,是生态文明建设的落地开花。

生态立区战略的关键在于“”。首先是立价值导向和社会规矩,就是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具体地说就是向自然适度索取与回馈自然相统一;二是立和谐关系,用政治、经济、科技、社会、文化复合方法和手段协调人与自然、发展与环境的关系;三是立正确行为和积极行动,立用智慧、用管理、用资本、用科技更多替代用资源、用环境发展经济的方式。就是在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战略下,可持续地发展经济、繁荣社会、保护自然。

■为什么要提出生态立区战略

是由我区自然环境所决定的。宁夏生态文明建设主要面临脆弱的自然环境条件。气候干旱且年际变化大,导致资源量少而不稳、生态过程断续、自然资本薄弱;本底生态环境脆弱,生态问题将长期存在;自然资源分配不均衡,特别是水资源紧缺,水土资源配比不均衡,导致土地生产力和承载力低。特别是生态承载力低、资源承载力低、环境容量小,人类活动易触发生态环境问题。为实现资源永续利用、生态环境长期保持和不断改善,迫切要求实施“生态立区”战略。

是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必然。宁夏贫困严峻、经济欠发达,产业结构、经济模式和人民生活对自然资源依赖程度高,正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发展期。我们创造了千年绿洲这样的生态文明精品,也破坏了草原掀起了大面积沙化和水土流失的局面。我们通过各种生态工程恢复草地、营造林地、防沙治沙、保持水土、处理废物等等,这些工程的可持续性正在经受科学考验和时间检验。如何将生态建设的成果适当转化为经济成果,总体上还缺乏思路、技术和模式,实践探索不足。生态环境保护的社会机制尚未全面形成。我区的工业结构倚重倚能,能耗和资源消耗指标压力大,工业循环链还不十分发育,工业园区的多链互补、技术经济耦合体系尚未全面建成。工业发展面临污染物总量控制特别是大气污染排放的压力。城市化造成的垃圾污水处理、持续高强度的资源消耗等。这些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和矛盾,要求我们依托生态立区着眼于长期、科学、治本地解决。

是转变发展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在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矛盾面前,一味强调一方而不顾另外一方,都不是生态文明的真谛。生态文明的可贵之处就在于用制度、科技、资本、文化等,通过转变发展方式,解决或缓解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生态立区必须加强生态对一、二、三产业的支撑,不断推进产业生态化过程,走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三产之路。历史和现实都证明了宁夏的可持续农业必然也必须是生态农业。也就是说处理好生态与生产的关系,才能实现两者双赢。这种生态农业不是因循自然,而是遵循自然规律基础上的生产要素优化配置,尤其是通过制度变迁诱发的科技配置紧缺资源的能力和水平。加强工业循环经济建设是转变长期以来粗放发展方式的治本之路。我区工业体系的断链、分散和倚重倚能是实现生态工业的难点。利用产业转型升级和新业态发展机遇,逐步加强工业园区乃至工业体系的主链完整、辅链有效、补链跟进,是实现工业生产方式转变的积极策略。把生态理念贯穿于一、二、三产业,用生态来统领全区产业发展,实现产业的生态化过程,是生态立区的必然要求。

是实现人民福祉的需要。当2005年发布的《千年生态系统评估报告》提出生态系统健康与人类福祉时,对于中国人多少还有些费解。但就在那时太湖、淮河流域的污染已经让千家万户吃水困难。随之,群体性环境事件接连爆发,近几年雾霾等大气污染、以及水体污染、土壤污染也在加重。如果说这些突发性问题比较惊人的话,那么由于土地沙化、水土流失、盐渍化、生产力持续下降这些渐变性生态恶化慢慢地从土地上“驱逐”人口,则是我们不易觉察的。它们都以或明显或隐蔽的方式销蚀自然生态系统为人类提供的巨大服务功能和人类可以获得的福祉。我们担心家里的老人经受不了气候突变,幼儿呼吸道经受不了污染的大气,自己吃的食物农药残留超标,黄河水质影响粮食品质,生态环境影响投资置业,担心子孙后代生活的环境。生态立区的终极目标就是实现人民福祉,给百姓的生活一种环境上的保障。

■生态立区战略——抓住了关键问题开出了良方构建了系统框架

针对宁夏发展中的生态环境问题以及如何将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的相互掣肘转变为相互支撑,党代会报告提出了生态立区战略的四个重点任务,即打造沿黄生态经济带、构筑西北生态安全屏障、铁腕整治环境污染、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这四个重点任务拨云见日,抓住了宁夏生态环境的关键问题;辩证施策,开出了宁夏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良方;高屋建瓴,构建了宁夏生态立区的系统框架。

黄河是宁夏的命脉所在,它对宁夏的意义远远超越了宁夏平原、绿洲农业,工业、城市特别是支撑它们的资源、生态、环境无不依靠黄河滋养。宁夏千年绿洲文明肇端于黄河,未来的创新发展仍离不开黄河。保护好黄河、利用好黄河是不断发展的宁夏面临的第一大课题。黄河不但有宝贵的水资源、湿地生态,滋养着数百万亩农田和数千村镇和城市,接纳了每年30-40亿方的灌溉退水,还容纳了众多的企业、工厂、养殖场。沿黄经济区、内陆开放型经济区的核心也在沿黄地区。沿黄生态经济带战略为协调保护与利用黄河、协调沿黄地区发展与黄河水系生态环境安全提出了先进思路。从空间规划、控制开发、循环低碳等构建了生产、生活、生态全面绿色发展的沿黄生态经济带发展途径。

大自然赐予宁夏的近南北走向的贺兰山、六盘山,横亘于西北东部,阻挡了西北高寒气流的东袭以及腾格里沙漠与巴丹吉林、乌兰布和沙漠在内蒙古境内联合后的挥师东侵。更为奇巧的是黄河从贺兰山东侧的穿越造就了与其平行的平原绿洲,填补了贺兰山东侧100多千米宽的干旱区的大部分,加之再东侧的草原带,山地-绿洲-草原紧相依偎,构筑了我国西北阻挡沙漠的最为坚固的生态安全屏障,保障了东部地区农耕、城市、工矿和乡村。这真是大自然对宁夏的厚爱,也是宁夏对全国做出的贡献。20世纪后50年的森林砍伐、放牧、采矿导致贺兰山植被萎缩、土壤流失。宁夏平原灌溉引起的盐渍化,拓殖扩张导致的湿地、洪积扇等自然系统萎缩,对水、盐、沙的调节功能减退。草原带由于放牧、开垦、樵采等导致植被退化和土地沙化严重。近十多年的封育禁牧,显著恢复了植被的覆盖度,大大减少了沙地面积。但是植被多样性和稳定性的恢复还需要努力。

对此,党代会报告提出了“把山水田林湖作为一个生命共同体,统筹实施一体化生态保护和修复,全面提升自然生态系统稳定性和生态服务功能”的策略。而且提出了构筑“三山”生态安全屏障、推进生态工程建设、加大自然系统保护、带动生态廊道恢复等系统策略。

环境污染长期难以显著改善的一个客观原因就是我们必须面对人口不断增长、生活水平和消耗不断提高,以及工业化、城市化高速发展带来的“压缩式”环境问题。我们要用短短几十年甚至十几年的时间解决西方国家上百年乃至数百年的环境问题,难度可想而知。面对环境与经济矛盾,党代会报告提出铁腕整治环境污染战略,通过提高门槛、严格控制、源头治理、加强监管等一系列铁腕措施保护环境。

文明是人的一种境界和能力。生态文明是人们对待经济与环境矛盾的智慧。生态立区的前三重点任务是挡在我们身边的生态屏障或工程,后一项“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是立在我们心中的工程。生态文明虽然常常是软性的、无形的,但是其作用是巨大的。过去我们开展了许多生态工程,其最终效果是否理想,大多取决于生态文明是否立在人们的心中。党代会报告通过严密法制、红线管控、长效投入、责任追究构筑生态立区的制度保障。

(作者:宁夏大学西北土地退化与生态恢复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主任,宁夏生态农业专家服务基地成员。)

银川市出台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银川段拟保留项目环保规范管理意见
    为加快推进宁夏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工作,落实好中央第八环境保护督察组督察反馈整改意见和环境保护部约谈要求,银川市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做了大量整治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贺兰山自然保护区由银川市牵头清理整治的人类活动点共40处,其中位于核心区3处,实验区37处。截至目前,已拆除整治点22处,其中核心区内3处,即椿树口果园、远山工贸(南水养殖)和贺兰金石矿;实验区内19处;已拆除房屋约1221间、烟囱2座,面积约14.环保局厅
走一条生态立市、绿色崛起的发展之路
在2017年上半年全市经济形势分析会上,环保局厅
环境污染责任险为生态立区保驾护航
为推动我区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发展,环保局厅
宁夏贺兰山生态保卫战取得阶段性成果
宁夏新闻网讯( 记者 祁瀛涛 ) 8月1日,环保局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