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丽70年丨千里沃野满眼春 乡村奏响最强音

20.09.2019  09:50

  农稳则天下安。伴随着新中国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银川农业也走过了一条不平凡的道路。风云激荡的70年中,银川农业摆脱了底子薄、积累少、“靠天吃饭”的局面,而今更站上了现代化农业的历史转折点。

  依托良好的农业基础条件和资源、区位、技术等优势,银川市紧扣优势特色产业,以改革开放为抓手,用开放的视野、市场的眼光、科技的手段,探索农业高质量发展之路。优质好米香飘四海、生态渔场全国推广、奶牛单产位居前列、绿色食品充盈城乡的产业兴旺景象布满大地,银川农业正乘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快车,在广袤的田野,悄然奏响高质量发展的“田园改革”序曲。

   转变种养思维农业“旧貌换新颜

  9月,稻田里稻谷金黄饱满,池塘中鱼虾竞相遨游,温棚内蔬菜青翠欲滴,即将丰收的序曲,唱响了金秋的欢歌。

  在贺兰县稻渔空间,多彩的稻禾在大地上铺出栩栩如生的稻田画,每年有超过20万人次的游客来此游览观景,可实现旅游及农业相关利润数百万元。这些美丽的稻田画让曾经的农业园区变身成为了“网红景区”。2019年,我市全力推进休闲农业发展,开启了“乡村旅游+”的发展模式,带动不同行业和产业融合渗透,休闲农业也涌现出了更多的新风景。预计全市休闲农业接待游客人数达到472万人次,营业收入超过4.8亿元。         

  在西夏区军华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基地外,水稻在秋风中翻起金色的波浪,稻田四周原来仅有3米宽的退水沟,被加宽成5米的养殖沟,在种稻之余,他还养起了鱼和螃蟹。一块田地,既可种稻又可搞养殖,实现了双丰收,近年来银川兴起的“稻渔综合种养”模式,在这里有了生动的诠释,该模式不仅实现了一田两用、一水两用、以蟹除草、蟹粪肥田等生态农业功能外,还具有苗种成本低、技术易普及、产品好销售、生产集约化的特点。

  在灵武市郝家桥镇泾灵村设施农业扶贫产业园,设施温棚也一改传统农业露地蔬菜的季节性,一年四季都可产出茄子、西葫芦、韭菜、豇豆等十余种蔬菜。

  1958年全市蔬菜种植面积仅有7860亩、产量2万吨,到2019年,银川蔬菜种植面积约60万亩,产量165万吨左右,产值28亿元,占农业产值的38%以上,80%外销全国各地。

  观光农业、稻渔种养、设施农业、无土栽培等都是现代新型农业的发展模式,它们的出现改变了传统农业“土、累、脏”的面貌,让农田变身景区,让农民成为新型职业,让农业成为致富新径。西夏区军华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常树华感叹道:“种养模式的改变,不仅让我们收入翻了好几倍,也让种地变得更轻松、更智慧。

  当前,我市农业正面临着新的历史方位、前进方向,而“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则为农业实现平稳健康的转型升级开辟了新的境界。目前,全市正加快调整优化兴庆、金凤、西夏绿色生态高效农业发展区和灵武、贺兰、永宁为主的市郊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区“两大”农业功能区,走出了机械化、智慧化、科技化的农业新方向。

   农业装备迭代解放劳动双手

  在贺兰县新明水产养殖有限公司里,一条深2米、宽5米、长25米的深水池,能产出1.5万公斤鱼,相当于亩产1500公斤的10亩鱼塘的产量。

  “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上世纪80年代,公司总经理王旭军继承父业开始在贺兰县养殖鱼虾,受限于养殖经验和装备,当时的亩产仅能达到三四百公斤。而今除了高产的“跑道养鱼”,普通鱼塘的亩产也能达到1000公斤左右。

  产量的提升得益于设施装备的更新换代。在上世纪50年代,银川还没有渔业养殖的概念。宁夏渔业协会会长赵峰回忆道:“当时就是一些农户挖找片地、挖个坑,自家养着吃,没有形成规模化。”到了上世纪80年代,人们意识到渔业养殖收益不错,便开始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进入该行业。

  赵峰和王旭军也是在这一时间发展渔业养殖。由于缺少设备,当时的养鱼人每天承担着较为繁重的工作,配料、拌料、投喂等等环节,都需要人工完成。王旭军介绍:“一天下来,一个人也就能负责两个鱼塘,比较费人力。

  另一方面,当时的养鱼人对鱼类需要的各类营养物质还知之甚少,仅凭着经验投喂饲料。“有啥吃啥,所以养出来的鱼都很小,那个时候基本上70%的鱼就一斤多点吧,肉质也不是很好。”赵峰介绍,为了改变现状,他们从外地引进技术,利用洗衣机改装了一种可以投喂饲料的投饵机,解决了工人肩挑手扛饲料去投喂的难题。

  到了上世纪90年代,不仅出现了定时的投饵机,还出现了工厂化、设施化的标准化养殖技术。到如今,一系列增氧机、精准投饵机、探头、物联网设备将银川的渔业养殖业推进到了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最近一段时间,王旭军还和一家科技公司合作,研发了“养鱼机器人”,可以实现水质实时监测、远程增氧、手机遥控饵料自动精准投喂、循环水装备控制和水产类病害监控预警等功能。“如今银川的鱼产品远销西北五省区,养殖技术、养殖装备都是西北先进的。”赵峰不无自豪地说道。

  科技装备不仅推动了渔业的发展进程,同样也影响了农业产业的方方面面。在小麦、水稻种植业,从犁地、耙地、深松,到施肥、播种、收割都有专业机械辅助;在蔬菜种植业,从平地、起垄、覆膜,到浇水、施肥,都可以实现机械化种植。今年,我市还鼓励农机、种子、化肥、农药经销公司等成立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按照组织规模化、运作企业化、服务市场化的运行模式,积极参与土地流转,开展跨区作业,推行订单服务,带动大型复式、高效能机械和先进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实现农业生产收益最大化。

   智慧农业描摹现代农业发展路径

  在贺兰县立岗镇兰星村,贺兰县光杰果蔬专业合作社承包了3000亩土地,种植有辣椒、西红柿、哈密瓜等十余个果蔬品种。虽然合作社种植面积广、品种多,但在温棚里却少有务农人的身影。

  “我们建有完善的监测系统和质量追溯体系,大多可以在电脑上操作,现在即使坐在家中也可以搞农业了。”贺兰县光杰果蔬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马光杰介绍,监控平台可以实时查看蔬菜生长情况,质量追溯平台则可以扫码了解蔬菜种植的全过程,物联网技术不仅改变了传统的农业耕作模式,也解放了马光杰的双手。

  科技的发展为村民增收致富创造了路径。哈新国在贺兰县立岗镇兰星村生活了59年,他说如今村里家家都过上了好日子,“现在村上人均年收入有1.5万元左右,很多家都在县城了买了房子,娶媳妇都比以前容易了。

  随着农业物联网、无线网络传输等技术的推广应用,农业生产迈入了信息化、智慧化的时代。近年来,我市大力推广农业物联网,鼓励农户利用技术手段获取、收集和分析农业生产中的实时数据,减少传统农业由于粗放式管理而产生的效益损失,使其向精细化、精准化管理转变。在物联网技术的驱动下,“智慧”“创新”“科技”等元素慢慢根植于我市农业产业发展之中,推动我市传统农业向现代智慧农业嬗变。

  目前农业物联网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我市渔业、瓜菜、养殖等产业。其中,渔业物联网应用覆盖率达到40%;全市56个千亩以上、2个万亩以上的瓜菜种植基地实现了传感器分项自动控制生产,涉及瓜菜产销合作社179家。全市约70家规模奶牛场、28家规模禽场建有生产管理视频监控系统,可实现电脑与手机端远程管理。并能用于动物卫生安全的跟踪与追溯,尤其在奶牛养殖场、动物繁育场应用UCOWS检测系统,能够将养殖全程投入品使用、活体各阶段健康状况等信息实时上传物联网数据管理中心平台并长期保存。

  从传统过渡到现代,农业正在湖城大地焕发新的生机。而今在经济新常态下,银川农业也迎来前所未有的革命性变革,满怀豪情地开启了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迈进了乡村振兴新时代。

  记者  梁小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