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0多年前“宁南人”是咋生活的?

27.11.2015  12:14

  遗圳发掘现场。

  工作人员在清理陶器碎片。

  发掘的石器。

  11月26日,记者了解到,隆德沙塘北塬新石器时代遗址田野发掘工作22日已结束,沉睡在地下4200多年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又有新发现。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考古队长樊军介绍,通过这次发掘,可以确认沙塘北塬遗址与早期发掘的彭阳页河子遗址都属于齐家文化(是以甘肃为中心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早期文化遗存,这为人们认识和了解4000多年前当地人的真实生活,以及宁夏南部地区的文明进程与文化谱系提供了新线索。

  据了解,继2013年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对遗址进行第一期考古发掘后,今年7月17日,由该研究所牵头,吉林大学、中山大学、新疆大学、北京联合大学考古专业师生40多人组成的联合考古队对遗址进行了第二期考古发掘。截至11月22日田野发掘工作结束,共发掘800平方米,清理房址11座、灰坑151个、窑址3座、墓葬1座,出土各类陶、石、骨小件300余件。

  此次清理的房址多为半地穴式,窑洞式房址较少。半地穴式房屋多为圆角方形,房址中间有一圆形灶,底部和壁面铺抹白灰皮。门道向南稍偏西。面积较小,多为10平方米左右,其中只有一座面积最大,为20平方米。

  据考古人员介绍,灰坑多为圆形袋状,部分灰坑能看到竖向的工具痕迹。有些灰坑中发现有散乱的人骨,可能是灰坑葬。与2013年发掘相比,今年发掘面积大,出土的遗迹也较为丰富,清理过程中还发现了墓葬和窑址。墓葬仅有1座,其余2座为灰坑葬。窑址发现有2座,窑室较为简陋,制陶水平较为落后。

  出土遗物整体和2013年相似,以陶罐为主,其次为盆,另外还有尊、钵、斝等。今年发掘区中,陶刀数量明显较2013年多,陶片多为夹砂陶,泥质陶次之;陶色以红陶为主,其次为灰陶,还有极少量的磨光黑陶;纹饰以麻点纹为主,其次为绳纹,另外还有刻划纹、附加堆纹、弦纹等。石器依旧以石镞为主,其次为石刀、石斧、石锛等。在这次考古发掘中,出土了数件玉器或玉料残片。骨器以骨锥、骨针、骨匕、骨镞等为主,另外还有少量的穿孔蚌壳。

  通过对整个遗址遗迹现象和出土遗物的分析,以及与页河子龙山文化遗存和师赵村七期的对比,小口罐、双耳罐、单耳罐、盆、器盖等均有相似之处,沙塘北塬遗址、页河子遗址、师赵村七期遗存三者整体文化面貌基本上类同,文化内涵也比较接近,都属于齐家文化早期文化遗存。(记者 剡文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