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勇:黄河滚滚波浪翻羊皮筏子划起来

26.11.2015  07:33

   黄河上的主要交通工具

  我叫高勇,今年70岁。我家世代住在中卫市迎水桥镇下滩村,也就是北长滩村。这是个历史悠久的村子,坐落在崇山峻岭中的黄河北岸,与黄河南岸的南长滩遥遥相望。但由于交通闭塞,陆路难行,因有黄河穿过,村民基本靠羊皮筏子出行。

  羊皮筏子是西北地区黄河沿岸的一种最原始、最古老的摆渡工具,用羊皮或牛皮制作。因为制作简单,成本低廉,使用方便,羊皮筏子一度成为黄河上最主要的渡河工具。过去,村子里会做羊皮筏子的有三四家,我爷爷高世富的手艺最好,村上的人都来向他请教,尤其是剥皮胎、扎口的技术。我父亲高占魁从十几岁开始跟我爷爷学习做羊皮筏子。上世纪50年代中后期,我父亲每年都要给公社做十多幅羊皮筏子。我20多岁开始学习羊皮筏子的制作,一直到现在。

  黄河上一年中最忙碌的季节是秋天,那时候软梨、枣子、小米、麦子都丰收了,村民便划着羊皮筏子运到中卫市卖掉,沿黄河顺流而下,3个多小时就到了渡口,主要是新墩湾、大板湾,那里商贩云集。村民平日里走亲串友、外出种地、看病,也要靠羊皮筏子。羊皮筏子的运力很强,好的单个羊皮筏子可以承受2000斤的重量,若四五个组合在一起,运几头牛都没问题。

  一直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羊皮筏子都是我们这里最重要的交通工具;2000年前后,才慢慢有了毛驴车、手推车;2012年公路修通了,有了去中卫市的客车,一个多小时就可到达,羊皮筏子才渐渐被搁置起来。不过,村里有村民在黄河对面种田,下地的时候还要划着羊皮筏子过河。

   羊皮筏子制作和保养讲究多

  关于羊皮筏子的制作,兰州那边有一段顺口溜:窜死一只羊,剥下一张皮,捂掉一身毛,涮上一层油,曝晒一个月,吹上一口气,绑成一排排,可赛洋军舰,漂它几十年,逍遥似神仙。过程大致如此,但细节又有很多讲究。

  用于做筏子的皮胎只能是羊皮,且最好选4齿到6齿羯羊的皮胎,这样的皮胎又长又厚,质量最好。剥皮胎绝对是个技术活,首先要从羊颈部开口,慢慢将整个皮囫囵褪下,一点也不能破。手艺好的人剥下来的皮胎充气后特别圆鼓,体积大,做成筏子后装载的货物多;手艺一般的,充气后的皮胎会“苗条”很多,承重也差些。

  “捂掉一身毛”就是把剥好的皮胎捂臭,使毛轻微腐烂脱落。这个过程全靠手艺人的经验,稍稍捂过头,皮胎就坏了。

  我们那边的羊皮筏子制作不是“涮油”,而是灌油。把八两香油灌进皮胎中,边晒边翻滚,让油将皮子浸好,晒得变黄后再往里面灌四五斤盐水,这样可以保证皮胎不变质腐烂。暴晒一段时间,皮胎吹起来就可以用了。

  接着就是扎筏子。用麻绳或纤维绳将坚硬的柳木条捆一个方形的木框子,再横向绑上数根木条,把一只只皮胎顺次扎在木条下面,皮筏子就制成了。排帮的制作比较讲究,选的木材不能太直,要稍稍翘起,像船形,这样才利于行驶载物。

  羊皮筏子的保养很重要。每天早晨要先将其倒过来放置,让里面的盐水循环一下。还要泼水,保持湿度。天气热的时候,要放气,不然有爆炸的危险。如此精心保养的一个羊皮筏子可以用3年左右。如果皮胎出现破损、漏气要及时打上补丁,补补丁要用旧皮胎,内外各补一层,然后用麻绳再走上三四圈缝好,麻绳遇水膨胀会将针眼彻底堵死。补补丁也是个技术活,当年我们村子里就我爷爷和父亲会补,别人补的都漏气。

   它是黄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有两个儿子,以前做羊皮筏子的时候,他们会给我帮忙,慢慢也就掌握了这门技术。现在,大儿子留在村里,开着快艇去黄河对岸种田,只需几分钟。二儿子在中卫市工作,基本不和这门技术打交道了。

  有些筏工家族的后代不愿继承父辈的衣钵,做了其他行当,做水路生意的也都开起了汽垫船或做游轮业务,只有老年的筏工们不愿抛弃随他们几十年的宝贝皮筏,开起了在黄河岸边摆渡游客水上娱乐的旅游业务。前两年,我们村周围搞旅游开发,我又做了10幅羊皮筏子,专门搭载游客,可惜效益不好,最后只能把它们卖掉。而制作一个羊皮筏子的成本大概在4000元左右。

  现在,乘坐羊皮筏子漂流已成为黄河上一道靓丽的风景,仅沙坡头景区就有近百个羊皮筏子。羊皮筏子已经由交通工具变成了黄河特色旅游项目。

  沙坡头旅游区有羊皮筏子传承基地,有实物和制作技艺展示。我希望这项手艺能好好地传承下去。虽然作为交通工具,羊皮筏子已基本退出了历史舞台,但它是黄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地区文化发展的重要项目,更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记者  倪会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