鸽子山考古验收记
鸽子山旧石器遗址。通讯员李鹏 摄
9月1日,在位于青铜峡市的鸽子山遗址发掘工地,中国著名旧石器考古学家、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中国考古学会旧石器专业委员会主任高星,不经意间发现脚下沙砾堆露出个尖尖角,他俯身向尖尖角探去,竟是一件精巧的小型石英岩旧石器。
他兴奋地说:“这里的宝贝太多了,俯首皆是!”
当天,鸽子山遗址迎来中国旧石器考古界许多“重量级”专家。来自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山西大学的专家和宁夏文物主管部门负责人,对鸽子山遗址2017年度考古发掘进行验收。
鸽子山遗址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入选2016年度“中国考古十大新发现”。
“1.5万件石制品,1419件动物化石,42件装饰品,39件疑似颜料,50处火塘,24处疑似柱洞,1267份(处)炭屑及灰烬,数千粒碳化植物种子……一个遗址发现数量和种类如此多的文化遗存,在我国目前已知的旧石器遗址中比较罕见。”
“火塘分布密集,尤其是这个目前已揭露面积近6平方米的大型火塘,反映了古人类在此活动强度较大,人口数量较多。”
专家们仔细查看了遗迹与遗物的出土情况,检查了考古工作资料记录,纷纷发表看法。
专家们在显微镜下观察鸽子山发掘的碳化植物种子。
“这两件石器,古人类打制得太精巧了!”一件用燧石制作的乳白色桂叶形两面双尖尖状器,和一件用石英岩制作的灰色尖状器,让专家们赞叹不已
“这两件宝贝,分别为高星老师和王惠民老师‘妙手偶得’。”青铜峡市文物管理所所长李鹏说。
8月29日,高星从北京赶到鸽子山发掘工地,一眼就在沙砾堆里发现了这件石英岩灰色尖状器,发现地点距参与鸽子山考古发掘的宁夏考古专家王惠民今年3月发现的乳白色桂叶形尖状器的地点,大约15米。
随后,专家组听取了鸽子山考古项目负责人彭菲博士的工作汇报。2014年以来,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组队,并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青铜峡市文物管理所合作,对鸽子山遗址第10地点展开系统发掘和多学科研究。2017年,在前三年发掘的基础上,揭露了更多遗迹,获得了更多遗迹、遗物的空间信息,对关键文化层增加了水洗浮选量。至此,连续4年的野外考古发掘暂告一个段落,接下来将转入发掘资料室内整理和实验室分析阶段。
在验收论证会上,专家们对鸽子山遗址2017年的考古发掘一致给予了“优秀”等级的综合评价。
专家组认为,对于中国特别是西北地区旧石器文化的研究,鸽子山遗址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鸽子山遗址是旧石器向新石器过渡时期的遗址,揭露了多个不同时段的文化层,保留了原生的埋藏环境和大量古人类活动遗存,记录了晚更新世末期人类生存演化的过程。该遗址属于季节性营地遗址,石磨盘与大量植物种子的发现,用火遗迹和建筑物遗迹的密集分布,以及数量较多的微小鸵鸟蛋皮装饰品,对于了解原始农业起源以及古人类的生计模式、气候适应性、居址空间利用、审美需求等提供了重要资料。
专家组建议当地政府和文物部门加强对遗址的保护管理,建立遗址博物馆,为充分发挥文化遗产的社会作用创造有利条件。(记者马文锋 凌雁)
稿件来源:宁夏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