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代人的高考记忆 50后、60后考大学是为改变命运
三代人的高考记忆 50后、60后考大学是为了改变命运
埋头在书堆里,这幅画面永远定格在记忆里。记者 李靖摄
备考时流的汗水、收到录取通知书时的激动,在所有考生的记忆里,这些画面永远都留在记忆里。
从50后的坚持到90后的钻研,在一代又一代人的记忆中,高考,总是有着讲不完的故事。
高惠民59岁
奋力一搏只为不再下地种田
今年59岁的高惠民,在银川市经营着一家中医按摩馆,闲暇之余痴迷写书法。
1979年,高惠民作为第一批参加高考的在校生,开始了他的复习备考之路。“其实真正学习的时间只有一年半。”高惠民说,在他的高中记忆里,学习是在劳动之余才能做的事。真正到了临近考试的时候,才有时间去学习。
“考不上大学,就要回家种地。”高惠民说,对他来说,高考几乎是唯一出路。高惠民回忆,当年复习的时候,手头只有六本书,一心想跳出农村的他,不敢放过任何一个细节。高考结束后,他收到了北京中医大学的录取通知书。
这一纸录取通知书,也让高惠民从此走上了中医之路。
安维宏 43岁
考上大学父亲挨家挨户报喜
“没想到高考已经过去20多年了。”今年43岁的安维宏感叹,1995年,安维宏参加了高考,印象最深的是那张录取通知书。
“那是村子里的第一张大学录取通知书,我是第一个考上大学的人。”安维宏说:“为了这张录取通知书,备考时,整整一学期都起早贪黑,有时一早晨只吃一个馒头,但依然精神百倍地做题复习。”
安维宏一直记着,拿到北京化工大学寄来的录取通知书后,父亲激动地挨家挨户去报喜。在家人看来,这一张录取通知书,是一家人脱贫的“船票”。
这么多年,安维宏一直没忘记家人的期盼,从工厂的基层到技术员再到中层,生活越来越好。
闫羽 21岁
高三时那股钻劲儿一直都在
“今年准备考研,学习有点儿提不上劲儿的时候,就会想想高三那会儿。”在北方民族大学读大三的闫羽今年21岁,说起高三,她的记忆就像被打开的画卷。
100天宣誓、高考倒计时、毕业典礼……三年前的高考,恍如昨日。对于高三的记忆,闫羽说,备考时虽然艰辛,但是一个班里40多人坐在一起,为了同一个目标挑灯奋战的感觉仍记忆犹新。现在,每次遇到难以克服的事,高三复习时的画面就会浮现出来,“它就像是一台发动机,给人前进的动力。(记者 韩会霞)
来源: 银川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