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高度文化自觉体现高度文化自信

24.10.2017  16:15

——宁夏代表团代表热议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新时代肩负新使命,新时代要有新作为。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大厦”,既要汇聚“千砖万瓦”,更要凝聚千千万万颗心。

              如何用精神食粮温暖、丰富、强大每一颗心灵?怎样才能凝聚起同心共筑中国梦的磅礴力量?听听党的十九大宁夏代表团的代表怎么说。

发力文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党的十九大报告作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政治判断,为我国发展明确了新的历史方位。”赵永清代表说,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也表现在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和公共文化服务不平衡不充分上,这就要求我们在文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上发力,切实解决文化服务不精准、供给和需求错位的问题。

              “要以人民群众精神文化层面的需求来倒逼工作目标、制订工作计划、厘清工作思路、创新工作措施。”赵永清说,在公共文化领域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牢牢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变居高临下“”文化为俯下身子到群众中间去,从老百姓的精神需求、文化需求、思想需求出发,提供精心、精准、精细、精良的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满足不同层次群众的需求。

              “满足人民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要从文化体制改革上破题。”赵永清说,深化改革首先是理念思维的创新,其次是工作作风、工作方法的创新,从而推动实践路径的创新,最终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

              截至今年9月底,宁夏在中南部9县(区)建成716个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对555个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进行功能提升,率先在全国实现贫困地区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全覆盖。

              “全覆盖并不等于全达标,硬任务完成并不等于软实力提升。”赵永清说,下一步要在全覆盖全达标、怎么管怎么用上下功夫,在提供最普惠的文化产品上下功夫,以文化自信提振精气神,为人民提供强有力的精神指引。

丰富文化创作,丰润文化滋养,丰盈精神家园

              宁夏文学从“绿化树”到“三棵树”,再到形成“文学森林”,以“宁夏表达”呈现“中国精神”的优秀作品不断涌现;一批反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群众生动生活实践、带有浓厚时代特色和宁夏气息的文艺作品成为百姓精神餐桌上的“佳肴”,既滋养根与魂,又提振精气神。

              新时代,适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须提供更加丰富的精神食粮。

              文化,从繁荣发展到十九大报告提出的“繁荣兴盛”,恰好回应了这一新期待。

              宁夏如何举棋落子?

              “紧盯群众需求,结合自治区成立60周年、改革开放40周年、建党100周年等重要时间节点,推出《灵州盛会》《六盘山》《决战扶贫》《沙漠绿洲》《阿修罗》等一批重点作品;量体裁衣、精准施策,不断拓展丰富‘送文化’下乡、下基层等各类活动,满足不同层次群众的精神需求,强健文化‘根脉’,构筑文化自信。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于各类文化活动,日常化、具体化、形象化、生活化于各类实践活动,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一道成为丰润的文化滋养,丰盈群众精神家园。

              ……

              代表们纷纷热议。

              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青年是国之希望,教育引导青年一代坚定文化自信至关重要。”杜建录代表说,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全过程,通过开展一系列校园文化品牌建设活动,让青年人了解中华五千年文明史、了解中国近代屈辱史,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奋斗史,以此滋养青年一代的精神品格,激发他们的自豪感、幸福感、自信心和感恩之心,进而汇聚成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合力。“坚定文化自信,要在高校营造崇尚学术的良好氛围,培养更多学术人才,抢占一批学术制高点,推出一批更有分量、更具影响力的学术成果,争得更多国际话语权。”杜建录说。

文化惠民到文化富民,从曾记畔村和侯艳“剪影”看宁夏“风景

              10月19日,侯艳在人民大会堂党代表通道上的精彩亮相,引起媒体聚焦,也传递了宁夏人的奋发和自信。

              从无戏可演、不好意思说出自己的职业到一年送戏下乡、下基层演出400余场、走到哪里都自信满满,侯艳表示,过去五年来,宁夏演艺集团秦腔剧院有限公司及自身的变化,是宁夏文化体制改革成就的一个剪影。

              在送文化下乡、进社区、入校园的基础上,宁夏尝试送戏曲进校园。首场演出在银川市实验小学进行,一炮而红的演出效果令侯艳意外之余深深感慨:“传统戏曲不是不受欢迎、没有市场,而是没有和需求进行有效的对接。

              此后,每年150场戏曲进校园悄悄种下传统文化的“”,180场基层惠民演出,则让宁夏最偏远农村的农民,看上了“梅花奖”得主精彩演出。“往往一场大戏,就能让整个村子沸腾起来。”群众对传统文化的需求和喜爱,令侯艳既感动又倍觉责任重大。

              决胜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在不断补齐公共文化硬件短板的同时,宁夏更加注重以文化食粮补群众精神之“”——“送文化”的同时“育环境”。

              从文化扶贫到精神脱贫,盐池县王乐井乡曾记畔村的“富脑袋”行动可以说是宁夏厚植村级人文环境的一个生动注脚。

              2016年,在村支书朱玉国的带领下,曾记畔甩掉了贫困村的帽子。生活脱贫后,针对高额彩礼等陋习,朱玉国又开始张罗、倡导村民移风易俗,树立文明新风尚:在村里搞文艺活动,扭秧歌、庆“七一”、评选好婆婆好媳妇、奖励十佳创收户、评选诚信村民……“不能让村民钱袋子鼓了,心却空了。”朱玉国代表说,一家一户好家风形成好村风、好乡风,好乡风又会浸润每一个人,这样的良性循环日久天长便鼓起了群众创造美好生活的精气神,使大家念党恩,更加坚定地跟党走。

              目前,从宁夏脱贫攻坚的主战场固原,到银川“都市圈”,“曾记畔”式的村子已渐成燎原之势。

              脱贫富民,不仅体现在物质方面,更体现在精神层面,从文化惠民到文化富民,宁夏“风景”将会更加绚丽。(记者 马晓芳 房名名 李东梅 周一青)

              稿件来源:宁夏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