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文创:唤醒根脉记忆 承载家国情怀

08.10.2019  16:51

  今年国庆节长假,非遗传承人李剑惊喜连连。

  此间,由她发起的银川市金凤区首届非遗创意节“圈粉”4万多人次,80多位非遗传承人现场呈现剪纸、口弦、花儿等20多项“活态非遗”,观众持续井喷,日均观展人数约5000人次。

  “对千年非遗的创新表达,承载了浓浓的家国情,唤醒了人们的根脉记忆,是这次非遗创意节火爆的主要原因。”10月6日,李剑兴奋地告诉记者。

  今年33岁的李剑,是著名民间剪纸艺术家伏兆娥的女儿,是非遗剪纸项目第四代传承人。“我们祖上都会剪纸,妈妈从6岁起就在外曾祖母身边玩剪纸,四代人接力传承剪纸数十年。”李剑说,家族的一脉相传往往是一份使命,“注定了我们要继续这件事。

  50多年来,伏兆娥醉心剪纸创作,用废了几百把剪刀,剪过的红纸能拉满一汽车,各类剪纸作品累计百万件。她从一个普通的农村姑娘成长为享誉中外的工艺美术大师,以一双巧手、一张红纸记录新中国日新月异的变化,“讲述”中国传统文化中世代相传的经典故事。

  “我们这一代人比上几辈幸运得多。”李剑告诉记者,她们姊妹3人不仅从小便会剪纸,上大学都选择了与艺术相关的专业,姐姐是艺术硕士,妹妹是艺术博士。妹妹李婉从事国际交流传播活动并继续剪纸创作,还将母亲伏兆娥的剪纸作品带到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中国的剪纸艺术带到了国际大舞台。

  2009年,李剑大学毕业后回到银川,创办了宁夏艺盟文创公司,专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非遗产品研发设计销售。

  “初心要坚守,理念要创新。”李剑认为,非遗传承的守正创新,要在文化的内核和创新的表达中找到结合点,让非遗“”起来、“”起来,易于感知、易于亲近、易于传播。

  千年非遗如何“”起来?曾经刷屏朋友圈的App合成军旅照给了李剑灵感,“为什么不做一个合成剪纸肖像的App?”李剑和丈夫郭海以伏兆娥创作的10万多张肖像剪纸作品为基础,利用大数据建立剪纸作品的人脸识别肖像数据库,依托网络技术打造一款可以将“伏兆娥剪纸”艺术神韵生动表达出来的剪纸肖像艺术化程序——“瞬剪App”。李剑介绍,这款App不仅应用在手机上,还将应用在景区,以体验屋的形式出现,拍照即刻生成明信片。

  10年来,李剑及其团队创作了“宁夏地图”剪纸金属书签、贺兰山岩画表情包、十二生肖背包等文创产品共150多个种类。其中,“宁夏地图”剪纸金属书签将六盘山红军长征纪念馆、须弥山石窟等11处宁夏标志性景观浓缩在方寸之间,成为2019中国国际商标品牌节上的“网红”纪念品。

  “为非遗文化找到时尚、轻便的载体,往往是一款文创产品走红的秘诀。”李剑深有感触地说,古老的非遗巧妙吸收时尚的元素,会带来“走红”的惊喜;而文创产品植入非遗元素,才能承载起大众的家国情,让人们找到根脉感。

  “中国人心灵手巧,是我们几千年的文化土壤孕育的。”李剑告诉记者,“手巧”才能“心灵”,譬如剪纸,一手剪子一手纸,必须高度专注,手、脑、心“三联动”,才能玩得转。“我们中国剪纸对于儿童专注力的养成,手、脑、心协调能力的培养,效果一点都不亚于西方的乐高积木。”李剑笃定地说。

  为了恢复剪纸艺术对于塑造“心灵手巧”的价值,2018年年底,李剑及其团队启动了非遗普及计划,义务为全区中小学、幼儿园教师提供剪纸技能培训,研发并推广儿童剪纸益智教材,剪纸教材包里,有国旗、天安门等爱国主义题材以及灯笼、铜钱等传统文化题材的摹本。目前,已覆盖35家幼儿园、6000多名幼儿,广大师生在寓教于乐的剪纸艺术中培根固本,静待花开。(记者 凌雁)

金凤区今年将打造3个特色非遗文化传承基地
  9月28日晚,银川市金凤区首届非遗创意节开幕。新华网
宁夏:让职业技能培训惠及更多“三类”帮扶家庭
  新华网银川1月4日电(记者 谢建雯)记者近日从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