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成效明显

25.08.2016  19:40

      自2003年启动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以来,全区文化部门通过打造特色品牌、实施教育传承、推进多元保护,全面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截止目前,我区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项、国家级代表性项目名录18项,公布自治区级代表性项目名录99项;申报认定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9名、自治区级代表性传承人143名;设立国家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1个,自治区级保护传承基地(点)62个;成立区、市、县非遗保护工作机构26个,现有保护专干74人。

      打造特色品牌。连续举办13届中国西部民歌(花儿)歌会,西部12省区及新疆建设兵团的20多个民族的2000多位民间歌手参与,成为全国非遗保护的成功案例和特色品牌;举办12届“新春乐”全区社火大赛,形成传统民俗文化传承传播常态化机制;承办第四届国际剪纸艺术展、西北秦腔艺术节、上海世博会宁夏文化活动周等重大活动,扩大了非遗保护的交流合作;组织回族乐器、回族剪纸等特色项目,参加文化部“欢乐春节”、海峡两岸(宁夏)经贸文化活动周等活动,先后在贝宁、阿联酋、老挝等国家和台湾等地区进行技艺展示,获得广泛赞誉。

      实施教育传承。自治区文化厅与教育厅联合下发《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传承规划纲要》,启动实施非遗项目学校传承计划,支持非遗进校园、进课堂、进教材。银川市回民一小回族山花儿传承基地、平罗回民一小回族民间器乐传承基地、银川二中回族剪纸传承基地、泾源县三小回族踏脚、花儿、剪纸传承基地将非遗项目教学设为校本课,编纂《绽放的花儿》《泥哇呜演奏入门教材》《剪纸应用教程》等校本教材进课堂;回族杨氏拳、南营武术杂技、舞龙舞狮等非遗项目在当地学校建立传承基地,聘请代表性传承人为辅导员,丰富了学校素质教育的内容和形式;银川回民一小在“花儿”传统曲调基础上进行再创作,将传统花儿变成适合小学生传唱的“校园花儿”,举办“校园花儿合唱节”等活动进行传承。

      推进多元保护。支持镇北堡西部影视城打造“北方民俗小镇”,引入剪纸、刺绣、皮影等30多项民间文化艺术项目,保护了一批散落民间的传统艺人,为濒危民间手工技艺提供了展示平台。支持中华回乡文化园利用回族博物馆、回族风情一条街集中展示回族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组建阿伊莎回族艺术团,招募花儿歌手、演员,常年在景区演出,极大缓解了“花儿”濒危状况。支持具有一定市场前景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景区、进企业,搭建非遗技艺展示和非遗产品展销平台,回族服饰、回族器乐、杨氏泥塑、回医正骨、贺兰砚雕刻、回族剪纸、二毛皮制作等国家级项目生产规模不断扩大,产品开发进一步丰富,发展后劲有效增强。海原县建立集设计研发、加工培训、展览展销等功能为一体的剪纸刺绣手工艺品孵化基地,吸引8家剪纸刺绣合作社进驻,并与上海牡丹缘非遗文化公司签订合作协议,建立生产基地,带动当地非遗产品走出去。宁夏尕妹子回乡文化传媒公司、吴忠巧儿刺绣坊、隆德魏氏砖雕有限公司、青铜峡雄鹰皮草集团、盐池恒纳手工地毯公司等将传承培训和生产性保护相结合,采取“非遗+企业”、“基地+合作社”等形式,不仅使非遗项目得到广泛传播、发展,还形成了开拓市场、增收富民的新途径,成为生产性保护的典型。(来源:公共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