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看门人”单霁翔在宁夏讲述:新一代网红故宫是怎样炼成的

26.03.2019  11:41

  从《我在故宫修文物》到《国家宝藏》再到故宫口红,近年来,神秘的紫禁城渐渐成为人们竞相追捧的“网红”。

  为什么这些沉睡多年、沾满历史尘埃的东西会突然间爆红,让人们如此喜爱?

  “答案就是习近平总书记讲的一番话:要系统地树立传统文化资源,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以多种方式努力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这番话给我们启迪,让我们意识到,文化遗产资源如果能走进人们的现实生活中去,就是有生命力的,它们还将健康地走向未来。

  3月25日,文化和旅游部党组成员、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在宁夏作专题报告会《匠者仁心——让故宫文化遗产资源“活起来”》时如是说。

   活起来”第一步:以观众感受为中心的服务理念

  2012年,单霁翔走马上任故宫博物院院长,他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每天有十几万来自世界各地的人涌进这里参观,工作人员站在保和殿的大台阶上喊到嗓子都哑了,却依旧看到拥挤的人潮和不断丢失孩子的家长;人们匆匆而来,却看到大部分地方都挂着“非开放区观众止步”标识,这样做究竟是为了管理方便还是为了观众方便?

  带着对过去制度的重新审视,单霁翔开始了一系列改革。

  首先在大门口开放24个验票安检口,让观众不再排长队。

  其次是对博物院的设施进行重新整修,增加长条座椅、归置指示牌、硬化道路,让群众参观越来越便利,越来越舒服。

  有人抱怨,大殿里总是黑漆漆一片,每次参观都看不清楚里面有什么。单霁翔和团队就开始研发LED冷光源,反复检测敏感光线是否超标、什么样的大殿打什么样的光线视觉最舒服,一年半后,点亮紫禁城!

  2018年12月,故宫博物院披露的数据显示,故宫年接待观众数量首次突破1700万,创造了新的纪录。

   “活起来”第二步:一丝不苟的工匠精神

  故宫是一座藏宝巨库,每个来到故宫的人,都会为这里的国宝而着迷。

  “这些文物没有得到保护的时候,它们是没有尊严的,脸色、表情都不好看,后来经过我们整理、保护起来,它们脸色好看多了!我们一定要努力,力争在明年紫禁城建成600周年之际,让1862690件文物每一件都光彩照人!

  最难的是文物修复工作。

  几年前,故宫推出一部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豆瓣评分甚至超过《琅琊榜》和《舌尖上的中国》。单霁翔向宁夏听众们介绍了在故宫修文物的专家们艰辛的工作过程:

  “修这幅古画的时候,发现纸张原料取自一种植物,经过研究,当年这种植物来自安徽,于是专家赶往安徽爬山越岭找到这种植物,再几经寻访找到做纸浆的传承人,经过上百次研发,做到品质跟原品一样,才重新把画裱上。

  正是这种一丝不苟的工匠精神,让文物们散发出迷人的魅力,吸引着成千上万的观众。

  “活起来”第三步:让“老古董”变身“新网红

  2018年,最让女性们着迷的彩妆是故宫口红,一上线就宣告售罄。单霁翔透露,故宫口红现在已经销售了100多万支,“唯一的缺点就是买不着”。

  让“老古董”变身“新网红”,单霁翔将故宫变成了最成功的大IP。他组建研发团队,无所不用其极地从故宫的建筑、文物和历史故事挖掘素材,大门的一块砖,房顶的一块瓦,梁上的一面匾额,都有机会成为研发产品的元素。

  “融入人们生活才是好的博物馆。”单霁翔说。

  今年大年三十,故宫博物院接到了“点亮中轴线”的任务,单霁翔立即召集团队,进行了4天的设计,用8天的时间举办了灯会,第一次在夜间开放的故宫,向世界展示了中国文化的魅力。

  不断扩大开放的故宫博物院正在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片文化绿洲。

  “总书记讲,我们要树立文化自信。我们有这样丰厚的历史文化,有5000年的文明传承,就应该一步一个脚印把工作做好,以努力奋斗的精神,科学务实的态度,带领我们的文化走向灿烂的未来。”单霁翔说。(记者 尚陵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