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海秋捕
11月22日,正值小雪节气。天气晴好,初冬的冷风飕飕地贴着衣领袖口可劲地钻,一大早,我载着钓迷老爸和外甥,来到银川城北边阅海湿地公园的灵汉渔场,感受一年一度的“阅海秋捕”盛况。
阅海湖环银川市北城,淡水湖域三万亩,堪称我国西部面积最大、原始地貌保存最完整的城市湿地。银川历史上有“七十二连湖”美誉,自秦、汉以来,这里就被开发,秦渠、汉渠、唐渠等水利工程纵横交错,银川平原成为北方富庶的引黄灌溉区,稻香四溢,鱼跃鸟鸣,孕育出了“塞上江南”的壮丽景象。至明、清时期,文人墨客竞相歌咏,“月湖夕照”“汉渠春涨”“连湖渔歌”“南塘雨霁”等成为当时西北盛景。
银川曾是湖泊星罗棋布,波光荡漾,倒映贺兰山的雄姿。然而,上世纪60年代,填湖造田,银川变成了一片碱滩,七十二连湖难觅倩影。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人居环境的要求也日益攀升,于是宁夏人开始重新打造银川旧日“湖城”美景,阅海湖便是其一。
阅海湖2006年9月被国家林业局确定为国家级湿地公园。每年的春夏季节,近百万只鸟类在这里迁徙驻足。湿地内水草繁茂,各种昆虫和水生物种繁衍生息,因而也是鱼类的天堂。围绕着阅海湖,近年来渔业发展迅速,“阅海秋捕”已经成为一年一度银川人不能错过的生态盛景。
起网点就挨着城边的贺兰山路。我到时,数百米长堤已站满从市区和郊县赶来的人。沿着堤岸,为人们免费品尝鱼肉、鱼汤的排档已经准备就绪,七八口架在土炉子上的大铁锅已经沸腾,蒸气如云,就等鱼下锅呢。
10点半,鞭炮声“噼啪”响起,岸边的渔工们兵分三路,像一个个冬泳者,扑腾下“海”了。一路人马在岸上喊着号子拉网,一路人马则划着小船从远端收网,另一路人马站在水里踩网,防漏网。
渔工们来自白洋淀世代牧渔之家,这几年他们候鸟般栖集阅海湖,围绕着渔业公司从事养鱼捕鱼生产,延续祖业。虽然他们常在白洋淀大风大浪里闯荡,然而,到了阅海湖也不敢掉以轻心。泡在水里装鱼的老渔工马门楼抱起一条大草鱼向岸边展示着,围观的人们过节似地又喊又叫。
湖岸边人头攒动,接踵摩肩,抄着家伙的各路记者、摄影爱好者们插前抢后,咔嚓咔嚓,捕捉着渔工们捕鱼的精彩瞬间。老钓迷来了,小萌娃来了,骑行族来了,有人连宠物狗都牵来了。渔场内空间有限,私家车排到了马路上。
仅半个多小时,就起网了,过千平方米的大网向着岸边逐渐收紧,三十米、二十米、十米、五米……在离岸三米的地方,已经能看得见鲤鱼、花鲢、草鱼在冰冷的湖水里聚拢、翻滚、跳跃。
湖里拉着、抱着、装着,岸上看着、笑着、闹着,排档边挤着、吃着、喝着,渔场的高音喇叭做起了现场广告,“阅海湖中鱼类完全处于野生生长状态,常年存量保持在六百万斤左右,出产的黄河鲤鱼、鳙鱼在2013年获国家有机产品认证……”当然,最乐的是承包了阅海渔业的灵汉公司,人气、商气、名气赚了个钵满瓢圆。据现场工作人员估算,一网起鱼超过十五万斤。一条二十五斤重的大花鲢鱼当场被评为“鱼王”,几轮下来以千元成交。而不远处,展厅里交钱订鱼的客户更是排起了长队。
说真心话,大西北能有这阵势真不多见。从来只在电视上看到人家江南和东北搞过数万斤大捕,今天这场“阅海秋捕”真没给咱银川城“塞上江南”“高原湖城”的诸多称号丢脸!此情此景,让人想起宋人田霖的《连湖渔歌》:“闻说连湖七十二,沧波深处聚鱼多。不知罢钓何村宿,一棹青萍欸乃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