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永清在光明日报刊发署名文章:走好新的长征路——纪录片《六盘山》与政论作品的新空间

21.11.2018  13:02

走好新的长征路

——纪录片《六盘山》与政论作品的新空间

赵永清



  文艺是时代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强烈的责任担当,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如何反映这一深刻而复杂的变化,通过真实感人的故事折射出时代变迁和社会精神风貌,是当前文艺工作的重大课题。

  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到来之际特别是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召开之后,表现宁夏南部山区乃至整个宁夏历史巨变的八集纪录片《六盘山》在央视科教频道黄金时间播出,并将陆续在全国多个卫视频道播出。作品以小见大、以点带面,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叙事主线,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贯穿到具体鲜活的故事中,真实、立体、全面讲述宁夏故事,折射中国巨变,在政治性、思想性和艺术性等方面做到了高度统一,为中国政论类纪录片开拓了全新空间。

   1《六盘山》折射的山乡巨变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出台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推出一系列重大举措,推进一系列重大工作,切实改变了中国城乡面貌,带给人民巨大获得感和满足感。这些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在六盘山地区得到了系统全面贯彻,并且落地生根、开花结果。纪录片《六盘山》将视角投向这一地区的普通人,讲述他们在新时代奋斗、追梦、圆梦的故事,通过一个个真实的人物故事,折射出党中央治国理政新思想在宁夏的新实践,是新时期的山乡巨变。

  革命老区的坚守与战斗

  六盘山,是红军长征翻越的最后一座高山,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这里是偏远、落后和贫瘠的象征。党的十九大强调要“加大力度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加快发展”,六盘山正是这样的地区。正如《六盘山》第八集一开篇说到的那样,1972年联合国粮食开发署经过考察后,认定六盘山地区以西吉、海原、固原(简称“西海固”)为核心的一带,是最不适宜人类生存的地区之一。十年之后,从这里开始了我国第一个扶贫开发计划——“三西”扶贫,首开中国乃至人类历史上有计划、有组织、大规模开发式扶贫的先河。1996年东西部扶贫协作正式启动,福建和宁夏结成扶贫对子,时任福建省闽宁办主任的林月婵第一次踏上宁夏土地,就被这里的贫瘠所震撼,2018年她再次来到六盘山时,用“翻天覆地”来形容这些年的变化。这个集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于一体的地区,最集中地反映着中国的时代巨变。

  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党向人民、向历史作出的庄严承诺。如期实现这一宏伟目标,无论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还是在世界发展史上、在社会主义发展史上,都具有极为重大的意义。在中国历史上,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从来没有彻底摆脱过贫困的阴影,无数的“悯农诗”背后正是中国人对温饱的深切渴望。追求生存、摆脱贫困、实现小康,是最基本的人权。1997年,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的习近平同志深入西海固地区考察,为闽宁对口扶贫协作作出顶层设计,拉开了对口援助的大幕。之后,大批像林月婵一样的援宁干部和专家人才陆续来到这里,与宁夏干部一起共同推动这里走上摆脱贫困的道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精准扶贫”理念。2016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东西部扶贫协作座谈会上发出了“真扶贫、扶真贫、真脱贫”的动员令。一场脱贫攻坚的新长征,让六盘山地区真正进入了新阶段。

  《六盘山》第八集集中反映了这样的变化。担任村第一书记的杨宁香,对华坪梁村200多名贫困人口挨个走访,为他们寻找出路。在她的帮助带领下,村民白永虎通过养鸽子和开洗车行脱贫致富,住进了大房子。最让人感叹的是“闽宁镇”的故事,为了保护六盘山的生态,摆脱靠天吃饭的窘境,万军红等村民陆续搬迁到了闽宁镇,通过自己的努力发家致富、成功脱贫。六万多六盘山移民受惠于精准扶贫,迁居到这个崭新的地方,生活变得滋润而甜美。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扶贫先要扶志,“输血”式扶贫必须转变为“造血”式扶贫。在这个过程中,教育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六盘山》第四集讲述的正是教育中坚守和改变的故事。1958年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时,马仲钰就来到六盘山脚下成为一名教师,直到2018年去世,在这里整整生活了60年,现在他的儿子马今强也成了这里的教师。他们父子的坚守,点燃了无数山里孩子的求知梦想。如今,教育和脱贫一样,一个地区、一个人都不会落下。在彭阳县阳洼小学,在村小教书40年的刘志忠,每天早上6点就开始忙碌,为仅有的3名学生一天的学习生活做准备。阳洼小学尽管偏远且只有3名学生,但教学设施并不比其他学校差,学生们可以通过数字化的教学设施与全世界同步接收信息和资源。正如解说词中写的那样,“在宁夏南部山区只要有娃娃来读书,学校的大门就不会关闭”。在这些普通教师和学生的故事中,我们感受到的是人们摆脱贫穷、逐梦未来的喜悦和信心。

  厚实土壤上盛开的精神之花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是一个有志气的民族。这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也是革命斗争中磨砺出来的品格。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精神共同构成我们战胜困难和挑战,不断走向胜利的巨大精神力量。六盘山既是优秀传统文化和民俗民风厚实肥沃的土壤,也是红军长征和胜利会师的革命老区,人们在传承和发扬中坚守,让长征精神代代相传。

  1935年秋天,毛泽东同志登上六盘山,写下了著名的《清平乐·六盘山》——“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在这种革命乐观主义的指引下,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在会宁和将台堡会师,标志着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结束。80年后,2016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夏考察时专程来到将台堡,指出伟大的长征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革命风范的生动反映,我们要不断结合新的实际传承好、弘扬好。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长征要持续接力、长期进行,我们每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长征路。这种不忘初心、坚持到底、敢于胜利的精神,已成为六盘山人的精神食粮,也是中国人民不屈的脊梁。

  2000年春天,时任隆德县文化馆副馆长的张国勤,面对长征历史资料缺失的情况,从银川光明广场出发重走长征路。在一年的时间里,他经历了孤独、恶劣天气、高海拔等挑战,完全按照长征时红军所走的线路,最终抵达瑞金。在这个艰难的过程中,他逐渐变成了真正的长征战士,走的不再是别人走过的路,而是自己的心路历程。正如他自己说的那样,“我回来的时候,可以说是一无所有的穷光蛋,但是我感觉到我很富有,我精神很富有。”长征精神已成为六盘山地区摆脱贫困、战胜困难的宝贵精神财富。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很多思想理念和道德规范,不论过去还是现在,都有其永不褪色的价值”。在六盘山地区,优秀传统文化同样得到延续和传承,秦腔、社火、花儿、皮影戏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一代代人的坚守中传承;仁义礼智、家国情怀散发着不熄的光芒,成为指引人们走向光明的“心灯”。

  以郭文斌、石舒清、马金莲等为代表的西海固作家群,成为中国文坛的靓丽风景。铁凝走访六盘山地区后,称“文学是这片土地上生长得最好的庄稼”。在《六盘山》第三集中,一位叫康鹏飞的作家,年轻时曾离开家乡闯世界,身心受到创伤,但路遥的《平凡的世界》改变了他,回到家乡后他开始将心中的感悟写成文字,文学让这个曾经的问题少年成了道德模范。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一旦离开人民,文艺就会变成无根的浮萍、无病的呻吟、无魂的躯壳。在六盘山地区长势良好的“庄稼”背后,正是因为这些作家坚守着内心的光亮,而故乡和这里的人民,是不断赋予他们创作灵感的长明灯。透过这些作家的文学作品,我们感受着这一地区时代跳动的脉搏,以及自信走向未来的精神面貌。

  绿水青山里的创业梦想

  从党的十九大到二十大,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更加优美的环境中,平衡充分地发展,成为当前中国的发展方向。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正是这一深刻转变的反映。

  《六盘山》第五集讲述了生态变好之后野生动物回归的故事。作为西北重要的生态屏障,六盘山的天然植被也曾遭到过破坏。自治区成立后大规模植树造林,尤其是近年来在新发展理念指引下,生态环境越来越好,许多一度消失的动物回到了这片植被茂密的山林中。二龙河林场的郭志宏,通过红外相机拍到了十分稀少的金钱豹,黄喉貂、林麝、金雕、红腹锦鸡等珍稀动物也纷纷回归。在最早践行“两山”理念的浙江,桐庐和西溪湿地已成为生态和城市同步发展的典范。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作出了“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重要指示。从六盘山到浙江,再到长江两岸,绿色已成为中国发展的主色调。

  生态环境变好了,我国广大农村也从贫瘠之地蜕变为创业舞台,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充满活力的朝阳地区。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求“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在精准脱贫和全面小康的基础上,最广阔的农村地区不再是贫瘠的象征,而是金色梦想起飞的平台。在《六盘山》第六集中,我们可以看到农村现代化的壮美画卷,从土豆种植到生鲜蔬菜,再到道地中药材,六盘山地区的农民绽放出自信的笑容。第七集中,伴随乡村旅游业和传统手工创意产品开发,原本简单依靠劳动力输出的美丽乡村,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回到故土家园,在广阔天地书写大块文章。

      2《六盘山》讲述的中国故事

  2018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做好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必须自觉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对于政论片或者主旋律文艺创作来说,这同样是创作者的使命和方向。《六盘山》中生动感人的故事背后,恰恰蕴含着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导的深刻构思,实现了以高质量文化供给增强人民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为政论片和纪录片的深度融合探索了一条有益道路。

  中国故事里的中国精神

  “一个故事胜过一打道理”。讲好有价值的真实故事,并把故事讲得生动,是新时代讲好中国故事的重大命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明确要求,要不断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把握大势、区分对象、精准施策,主动宣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动讲好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故事、中国人民奋斗圆梦的故事、中国坚持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故事,让世界更好了解中国。对于今天的主旋律作品创作者而言,这是讲好中国故事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讲清楚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什么管用。

  《六盘山》一共讲了40个故事,基本都是小人物的平凡故事,但每一个故事都鲜活真实地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体现了在党的领导下发生的深刻变化,充满中国精神和中国智慧。我们可以在西海固文学创作中感受到传统文化的价值,可以在金钱豹的回归中明白绿水青山的战略意义,还可以在美丽乡村旅游发展中了解乡村振兴的广阔未来,在林月婵的见证中触摸精准扶贫的伟大成就。每一个故事的背后,都蕴含着深刻的精神内涵和时代背景,凝结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伟大指引。这一切都是用讲故事的方式“润物细无声”,让重大理论成果“飞入寻常百姓家”,让老百姓获得更加真切直观的体验。

  平视视角背后的感性讲述

  近年来,主旋律作品迎来自己的春天,一批带有政论性的纪录片陆续推出,受到了广大观众的认可,一些夹叙夹议的大部头作品,在电影票房和电视收视率方面都有重大突破。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综合实力极大增强,中国在国际舞台的地位不断提升,中国人民有了更多的满足感和获得感,观众希望在这些政论作品中感受时代、感受祖国。传统政论片习惯于以宏大叙事和全局高度来保持作品的严肃性,逻辑上的严密推理,思想上的高屋建瓴,以及铿锵有力的豪迈气势,鞭辟入里的论述和例证,都是政论片的价值所在。但仅有这一种风格是远远不够的,尤其是在互联网时代,平视视角是政论作品打开的另一种方式。《六盘山》在这个方面有自己的探索和突破,也为类似创作提供了借鉴。

  《六盘山》带给观众的第一感觉并不是宏大的政论片,没有一上来就讲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就连一开篇讲毛泽东同志写《清平乐·六盘山》和单家集长征义务讲解员单云的故事,都是云淡风轻、娓娓道来的。每一集几乎都是以主题为线索的普通人的故事,在清新舒缓的节奏中如和风细雨一般,再配上音乐制作人苏阳等创作的具有浓郁宁夏味道的民谣,剪辑明快动感,这都和传统政论作品大相径庭。而这些故事的背后暗含着政论高度的鲜明立意,将政论思想潜移默化地融化在故事和人物之中,用普通百姓听得懂、易接受的话语体系和表达方式来讲,更加生动鲜活、入情入理、真诚亲和。当前,时代深刻变化中涌现了许多动人的故事,但如果以站在高处灌输的方式,老百姓不喜欢、不接受,就会让这些故事失去传播价值。《六盘山》的音乐运用十分鲜明,讲的故事是主旋律的,但音乐又是年轻人喜爱的西北民谣,这种适当的“反差”带给人们新鲜的观赏体验。

  平民英雄身上的中国梦想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强调,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

  在中国梦的恢弘征途中,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这个时代真正的英雄。《六盘山》没有把视角对准那些大型工程和著名人士,而是表现六盘山地区普通的农民、干部、创业者、乡村教师、非遗传承人、林场工作者,他们是亿万中国人中最平凡真实的一员,许多人没有高屋建瓴的理论认识,也说不出令人惊叹的豪言壮语,他们奋斗的初衷可能是不要丢脸,甚至是活得更宽裕一点。但是,这些普普通通的人,正是这个时代深刻巨变的见证者和参与者。六盘山地区这个原本偏远、贫穷的民族地区,正在上演着的感天动地的精彩故事,生动反映着中国大地的伟大变化。

  在纪录片《六盘山》中,我们看到最多的是普通人追梦的故事,感受最深切的是圆梦时的笑脸,以及从容面对未来的自信精神风貌。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下,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这些普通群众不仅摆脱贫困、走向富裕,而且有了敢于梦想、憧憬未来的信心,有了人生出彩的平台和机会。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活在我们伟大祖国和伟大时代的中国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五年多的时间过去了,国家的巨大发展变化,落实到了一个个具体的人,一个个真实故事。人民群众最真实的获得感是中国梦最生动的阐释,也是党的十九大精神最鲜活的注解。这部作品就是这些平凡英雄的赞歌,把他们的故事讲给世界,通过他们的故事折射中国特色、中国道路、中国奇迹,正是纪录片《六盘山》的意义和价值所在。

  有梦想就有机会,有憧憬就有明天。正是因为有无数像《六盘山》中讲述的坚守者和追梦者一样的平凡英雄,一切美好的东西都能够创造出来,也一定会汇聚成不可战胜的磅礴力量。作为一部“好看的政论片”,《六盘山》不是一个孤例,更多老百姓爱看的政论体作品,将在探索中不断涌现。“不到长城非好汉”,毛泽东同志八十多年前在六盘山顶的豪迈诗句,仍然在我们的耳畔回响,将伴随着我们压倒一切困难,从胜利不断走向新的胜利。(作者:赵永清,系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常委、秘书长、宣传部部长)

姜志刚:全力汇聚银川高质量发展的磅礴力量
  银川新闻网讯(记者 姬恒飞)11月15日下午,银川新闻网
大型电视纪录片《六盘山》播出引发观众热烈反响
  作为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的献礼作品,新华网
银川机场迎来返程客流高峰
        记者2月9日从宁夏机场公司获悉,文化厅
2019年春节假期文化和旅游市场安全平稳有序运行
    2019年春节假期,全国文化和旅游市场总体实现了“安全、有序、优质、高效、文明”目标。综合各地文化和旅游部门、通讯运营商、线上旅行服务商的数据,经中国旅游研究院(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综合测算,全国旅游接待总人数4.文化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