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川非遗保护仍任重道远

07.05.2015  11:19

  “名分”有了啥时候钱能跟上

  银川非遗保护仍任重道远

  

  回族剪纸传承人洪秀梅作品《清真寺》。资料图片

  银川市作为宁夏回族自治区的首府城市,不仅有悠久的历史文化积淀,更承载着无以计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宁夏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黄河文化、回族文化、西夏文化等鲜明的地方特色。”银川市非遗保护中心主任季妍向记者介绍道。2009年起步至今,我市非遗保护工作成效显著,但同时,非遗保护仍任重道远。

   ”脉相承让非遗“”起来

  娓娓缠绵的马氏口弦声乐并不张扬。在灵武市郝家桥镇崔渠口村,“贝贝儿邦,邦邦儿贝”的乐音总在田间地头嘤嘤响起,表达着回族妇女的所思所想。《廊檐滴水》《骆驼铃》......6岁便跟着父亲弹奏的马氏口弦传承人马兰花,如今已是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今年76岁的她觉得自己十分幸运,“从来没有想到自己不经意的爱好,竟成了国家级的‘宝贝’。” 

  如今,以马兰花为主的马氏口弦弹奏队伍,已多次将口弦演奏技艺展现在舞台上。看到越来越多的人关注、欣赏马氏口弦,马兰花十分感慨:“老祖宗的东西,并没有被我们忘记。”而这,也成为每一个非遗传承人的心声。 

  截至2015年3月,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信息已近万条,普查项目2549项,制作项目文本180项。马氏口弦、贺兰砚制作技艺、回族汤瓶八诊疗法、张氏回医正骨疗法、宁夏小曲共5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先后入选国级非遗名录,宁夏花儿、皮影戏等19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入选自治区级名录,剪纸等62项入选银川市级名录。现有国家级非遗传承人3名,自治区级传承人26名,银川市级传承人70名,县级传承人91名。 

  2014年,市非遗中心开机拍摄了宁夏首部大型非物质文化遗产主题纪录片《遗脉相承》,预计将在今年6月第二个星期六“文化遗产日”完成最终制作,与广大市民见面。此外,西夏区二毛皮工厂、灵武长红枣栽培等6家形成规模的非遗产业企业也以制作纪念品、手工艺品等方式,促进非遗生产性保护,为非遗打开市场化的窗口。“民间刺绣”传承人赵桂琴2011年创办了刺绣公司,“以生产的方式保护非遗,也就是在生产中传承非遗。”赵桂琴说道。 

  为了让传承“”起来,自2012年以来,我市先后公布了31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基地(点),其中2个国家级传承基地,8个自治区级传承基地。赵桂琴的刺绣公司是市级传承基地,每年免费培训农村农闲妇女、下岗人员近400人。 

  在传统节日里举办非遗展览、组织传承人参与西北非遗博览会,以及非遗进校园、进社区等方式,都成为非遗“”向公众的通幽曲径。今年清明节期间,自治区级非遗项目任振斌六盘山木版年画在银川市文化艺术馆展出。看着自己手工印制的古老年画受到公众们的喜爱,任振斌十分欣慰。据统计,2014年,市非遗中心共展出作品300多件,传承人互动12人次,接待观众约两万余人。

  资金不足成传承乏力之瓶颈

  2011年,从事了20年回族书法创作的张子英,被评为市级非遗项目“阿文书法”传承人,这让他喜出望外。但由于多方面原因,“阿文书法”的生存仍处于濒危状态,这也让张子英忧心忡忡。 

  张子英告诉记者:“‘阿文书法’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它的直观性。它是伊斯兰教徒表达自己认知和感受的一种方式,表现宗教的生活化,使人们的心灵得到洗礼。”然而,张子英在国内至今没有找到愿意学习阿文书法的年轻人。 

  非遗保护中,突出的问题在于传承乏力。一方面,“由于很多非遗项目是依靠纯粹的手工制作,制作过程辛苦,耗费时间长,但相应能够带来的经济效益并不与之相符,甚至不如外出打工的收益高,所以年轻人对于传承非遗难有热情。”张子英说道。另一方面,“缺少资金,非遗保护传承经费投入严重不足”,是让众多和张子英一样心切的传承人们最头疼的事情。 

  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关键,因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无形的,核心是以人为载体,它的拥有者存在于民间,是他们承载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薪火。而现实中,“非遗传承人大部分都是农民,收入来源少,生活水平低,后来迫于生计就四处打工,非遗技艺反而成了附带的东西。”张子英向记者介绍。 

  传承心切的张子英,在国内找不到

  虔诚的学徒,就经常到阿拉伯国家讲授阿文书法。“来回的飞机票和食宿算下来,和所挣学费基本上持平。”张子英说道。据他回忆,在一次上课中,学生们希望他能将自己的视频课件投影在幕布上,可是张子英窘迫到连笔记本电脑都没有配备。面塑传承人孙福宝也有同样的难处:“如果有更多的资金支持,我希望能对面塑技艺有更多的创新。” 

  “项目传承人群体分散、年轻人传承技艺热情度不高、因受众少而处于濒危的项目如皮影戏等需要抢救性保护,是目前非遗保护工作共同面临的问题,而资金匮乏则成非遗保护工作最大瓶颈。”自治区文化厅公共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处工作人员向记者说道。

  非遗保护求突破:莫让绝活变“绝唱

  “从2005年的50万元,增加到2011年的100万元,2012年又调增到200万元。”自治区文化厅相关工作人员告诉记者,非遗专项资金主要用于区级非遗项目传承人每年3000元的生活补助,50个区级传承基地各1万元至2万元的设备补给,及各类展演、培训活动及相关书籍的出版等。宁夏花儿、皮影戏等银川市属19项自治区级非遗项目每年也受到自治区文化厅的扶持。 

  同时,记者从银川市文化新闻出版广电局了解到,市非遗中心去年用于非遗专项资金仅为10万元。“除了给非遗传承基地(点)配备设备,支持培训展演活动外,余下给传承人的补助就所剩无几了。”市文新广局相关负责人向记者说道。此外,银川市属各县(市)区对非遗保护也有所支持,例如,灵武市每年给予各级传承人1万元至3万元的奖金。“这对我们的生活来说,是一种很大的支持。”国家级非遗项目“马氏口弦”传承人马兰花告诉记者。 

  “非遗以人为载体,千百年来口传心授,才形成了独特的民族文化精华。所以,保护非遗最核心、最紧迫的工作是做好传承人的保护工作。”区文化厅相关负责人说道,“进一步争取资金投入,让传承人有足够的经费带好徒弟,这样,非遗‘活态’传承才能办好。” 

  为进一步促进非遗活态传承,在新建银川市文化艺术馆中,开辟有300平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厅”及一定数量、规模的“传承人工作室”,为我市非遗传承人提供传承空间,并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重要基地。“宁夏花儿”传承人赵福朝对此十分期待,“传承人是非遗项目代表者,有空间、有平台去把项目吃透,才能把珍贵的非遗传给子孙后代。” 

  而为了给非遗技艺寻找到更多接班人,在加强对传承人保护的同时,市非遗中心也首次出台了“银川市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考核细则”,考评其传习活动,实行动态管理,强化传承人的传承自觉。 

  “非遗如果绝后,那是非常让人心痛的事情。”张子英认为。开办特色培训、文化展演活动,对年轻人进行培训,无疑对于非遗的“活态”传承会起到一定的作用。但他也认为:“解决瓶颈问题,从‘实处’做起,提高全民保护意识,才能真正复活技艺,‘遗’脉相承,不让绝活变绝唱。

  非遗保护是各省区共同重视的工作,非遗保护的难题也是全国范围内非遗工作面临的问题,其他省区的成功经验于我们或有可借鉴的地方。

  机制保障:“三位一体”的宁波模式

  宁波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和保护方面创新了一个项目、传承人、传承基地“三位一体”的“宁波模式”。“三位一体”保护模式即把非遗项目、项目传承人和传承基地进行捆绑保护,并将市级以上非遗项目的保护、保存落实到具体的单位和个人,宁波市由此有效传承了一批濒临灭绝的非遗项目。

   财力保障:苏州市“蓄大水,养大鱼

  对于非遗项目来说,财为水,有水才能养鱼。苏州是全国同类城市中最早设立非遗保护专项资金的。从2005年起,苏州市级财政每年拨款专项资金300万元,自2012年起,苏州又增加了每年500万元的传统戏曲专项保护资金。今年又增加200万元,总数达到1000万元。在资金使用方面采用了“三分之一”的模式,即三分之一用于名录项目抢救保护经费,三分之一用于传承人专项经费,三分之一用于非遗保护基础性建设经费,并建立了跟踪考核机制。

   直面市场:山东强化“造血”的生产性保护

  生产性保护尤其适用于传统技艺、传统美术和传统医药药物炮制等领域的“非遗”项目。2012年1月,东阿阿胶被文化部授予“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 

  文化价值是生产性保护传承的核心。东阿阿胶在全国同行业中首创了文化营销,保护阿胶名贵品种“九朝贡胶”;挖掘整理出阿胶三大文化体系;保护文物史料,建设完善了中国阿胶博物馆……在确保东阿阿胶地道性基础上,注重传统与现代并举,加强了项目核心技术及资源研究。

  非遗展示:福建设立“文化课堂”引游客

  福建省非遗博览苑在人潮涌动的旅游景点设立固定的“文化课堂”,使其成为开展非物质文化直观、“活态”展示的典范。将非物质文化传承保护与旅游相结合,一方面,可以构成旅游文化的一大亮点,充实景区的人文内涵,增添景点的吸引力;另一方面,对于“非遗”项目来说,人流量巨大的旅游景点,无疑是一个影响力很大的传播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可以创造“非遗”与民众“亲密接触”的机会,提高民众对“非遗”的认知,从而提高“非遗”保护意识。

  记者  徐瑜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