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川2万余学子参加中考 入学率将达97% 公办高中占55%
银川2万余学子参加中考
入学率将达97% 公办高中占55%
6月28日上午9时,在习习凉风中,银川2万余名学生走进分布在全市的20个考点、785个考场(其中三区设15个考点、501个考场)参加考试。今年,我区共79807人参加中考,银川市共有23323人参加考试,三区考生人数为14913人,比去年增加533人。
6月30日,所有考试科目结束。预计7月中旬公布成绩和录取分数线,随后填报高中志愿并开始录取工作。
据统计,今年高中阶段的入学率将达到97%,其中,公办普通高中招生数占整个高中阶段招生计划的55%;职业中专、普通中专招生数占整个高中阶段招生计划的45%。永宁县、贺兰县、灵武市的招生计划,由当地人民政府批转下达。
招生
三区公办高中招7654人
取消择校生 统招5824人
昨日,银川市教育局公布2015年三区高中学校招生计划。今年起,我市取消择校生,原来择校生所占的名额划进统招计划。
今年三区公办普通高中共招收7654人,其中统招5824人,自主招生1830人。
按照“指标到校”的规定,银川市教育局仍将自治区示范性高中和优质普通高中招生总数中60%的名额,依据办学规模、毕业人数以及办学质量和水平,按一定比例分配到三区各初中学校。2015年中考考生具备银川市三区所在辖区的户籍,且在原初中学校有两年以上学籍并就读两年以上的,可享受“指标到校”政策。
银川市教育局规定,普通高中班名额为56人,职业学校班名额为40人,宏志班名额为50人,二中体育特长班名额为30人。
同时,4所民办普通高中计划招生36个班共1400人。其中,外国语实验学校400人;岳麓高级中学250人;开元学校150人;银川滨河新区小孔明学校(筹)600人,该校为银川九中与滨河新区小孔明学校联合办学的招生计划,办学地点在滨河新区,招生计划由银川九中控制。
银川职业技术学院与宁夏幼儿高等师范专科学校今年共招生2800人,其中,银川职业技术学院2400人。
此外,同一学校各校区名额为单独划分。
政策
照顾政策不得享受兼项
残疾考生可降低一个分数段
昨日,记者从银川市教育局了解到,中考录取时,照顾政策分为加分和降段录取,而符合照顾政策的考生,只能享受一种照顾政策,不得兼项。另外,从今年起,报考高中阶段学校的残疾人考生可降低一个分数段录取(考生须持有二代残疾证)。
其中,少数民族考生升入普通高中考试成绩可直接加10分,而其他享受照顾政策的考生,在普通高中录取时为降段录取,降段录取每个分数段为10分,但需要注意的是,降段不含各校录取线。
另外,符合相关规定的现役军人的子女,降低两个分数段录取;符合条件的港、澳、台籍学生、“少生快富”项目户子女和招商引资的企业家子女,可降低一个分数段录取。
考场内外
考生突发水痘
银川回中为其安排“单间”
春季本是水痘高发期,可在中考时起水痘的,还真不常见。 昨日,记者从银川市教育局了解到,中考刚开始,在银川回中考试的一名考生突发水痘,为了保障该名学生正常考试且不影响其他考生,银川回中为其单独安排了一间教室进行考试,同时安排了专门的监考老师。
无直系亲属才能监考
为保证中考公平、公正进行,我市此次还按规定选聘了无直系亲属参加本次中考、责任心强、工作认真的教师担任监考,以往工作中出现失误或有子女参加考试的人员,一律不得承担监考和其他考务工作。
考场装有监控
记者从各考点了解到,为了加强试卷安全保密,从考点办公室到考场专门设置了安全通道,2名监考教师领取试卷后,应按规定时间同时到达考场。备用卷存放均使用专柜,并由二人在场和视频同时监控。同时,各考点的考场都安装了监控设备,在考点的监控室可以看到每个考场考试和监考的整体情况。
记者在银川唐徕回民中学西校区考场内看到,整个教室都非常整洁干净,不见有任何字迹。每个考场30名考生,单人、单桌。座位号按“W”型整齐贴在课桌左上角。“学校每个考场都有两位老师一前一后进行监考,同时每个考点的监考老师都来自其他学校,本校老师是不会在本校监考的。”中考巡考组工作人员介绍。
作文为半命题 发挥空间大
昨日11时30分,随着考试结束铃声的响起,中考语文正式结束。
一位走出考场的考生说:“今年题不算难,默写基本都是平时老师要求背诵的内容,感觉完成得挺轻松。阅读也跟我们平时练的差不多,我觉得今年语文拉不开差距,大多人应该考得都可以。”
那今年作文到底是什么呢?另一位考生介绍:“作文是半命题,提供一小段材料为:走过学校的角落、走过高山、走过青春……要求以:走过(),写一篇作文。”
天气很给力
昨天是中考第一天,对于考生和焦急等待的家长们来说,天气非常给力,比起前两天的炎热,昨天还真是很凉爽。 早上8点不到,各考点大门外已有考生和家长在等待。虽然天气不是很热,但仍有不少爱心企业和教育机构在考点外设置了饮水点和休息点,向家长、学生免费赠送矿泉水。
本版文字均由记者 李林惠 采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