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川都市圈:拥抱“同城”新时代
银川都市圈:拥抱“同城”新时代 ——聚焦人大代表热议话题系列报道之一
创新、绿色、智慧、宜居,这些城市标签,未来将集银川都市圈于一身,让每一个生活于此的人感受到城市融合集聚、地区集约发展带来的高效舒适。
1月26日,在自治区十二届人大一次会议分团审议中,建设银川都市圈成为不少代表聚焦的热点话题。大家纷纷建言献策,为未来发展勾勒美好蓝图。
画好同心圆,下好一盘棋
自治区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大力推进银川都市圈建设,发挥银川首府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推动银川、石嘴山、吴忠和宁东一体化发展”。
推进银川都市圈建设,是顺应新时代城市发展要求的必然选择。
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产业层次不高,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资源环境约束趋紧,基本公共服务水平较低是制约宁夏经济发展的短板。
破解发展困境,必用非常之策。
杨玉经代表说,当前,以都市圈、城市群和产业链为主体的群体竞争已成为新时代区域竞争的主要特点。一个城市的单打独斗,已经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发展都市圈经济,能有效促进中心城市加快发展,带动周边城市和城镇协调发展,形成区域竞争力。
银川、石嘴山、吴忠和宁东基地距离近,经济联系紧密,区域经济密度是全区的3倍,城镇化率已经达到71%,是宁夏最具发展潜力、最有发展活力的地区,也是最具可能建设都市圈的基础,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宁夏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地区。
代表们说,建设银川都市圈,实现几个城市和地区的协同发展,对银川及周边城市和地区发展意义重大,各地要统一思想、目标一致,画好同心圆,下好一盘棋。
打造新增长极,让1+3>4
建设银川都市圈的顶层设计,以空间规划为引领,以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产业发展集群集聚、生态环境共保共治、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城市联动协同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为重点,从根本上打破地域限制,集聚城市禀赋,粘合关联度,以城市间的功能互补,使数个“发力点”拧成一股强劲的“增长极”,实现1+3>4。
代表们说,从“各自为政”到“抱团发展”,就是要集聚各方优势,汇聚强大合力,集约利用资源,避免资源浪费和恶性竞争,以各具特色的差异化、梯度化发展凸显都市圈的优势。
彭友东代表说,在长期的发展中,各地都布局和发展了一些优势特色产业,但也有一些产业在市场竞争中慢慢站不住脚。在迈进“同城化”发展的进程中,各地必须重新思考、准确定位、理清思路,通过融合将优势产业做大做强,通过分工协作对小散乱的行业重新洗牌,在发展个性与保持共性之间探索建立新的、更高层次的协作关系,以实现共建共享、互惠互利。
喜清江代表说,各地要强化产业分工协作和产业链配套,构建布局合理、特色鲜明、集聚效应明显的产业发展格局,加强在能源化工、装备制造、现代纺织、特色食品等类同产业中的分工合作,打通“上下游”和左右关联产业接续渠道,形成区域内产业既合理分布又上下游联动的良好局面。
建设银川都市圈,首先要在基础设施上实现互联互通。何建勃代表说,未来,银川将加快实施东线公路、艾依河至沙湖旅游快速通道,推进轨道交通、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加强高速铁路、城际轨道、公共交通等各类交通方式无缝化衔接,建设都市圈公共交通一卡通应用系统,实现零距离换乘,都市圈内公交同城化,形成银川至石嘴山、吴忠、宁东半小时经济圈。
王永耀代表说,建设银川都市圈,要在创新体制机制上下功夫,如自治区可设立专门机构,指导各地找准突破口,先实现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再对项目谋划各有侧重,实现各地互通有无、互补互惠。专门机构还应对照方案的“时间表”“路线图”,对各地实施任务的进度和内容定期督查,确保方案条条落到实处。同时,要加大协同创新的力度,将各地的人才、产权、技术、信息等创新要素一体化,适当鼓励科研人员异地兼职、推动科技成果异地转化。
释放民生红利,让生活更美好
如今,都市圈的轮廓渐渐清晰,民生红利悄然释放——
银川市采用“首都带首府”的模式,深入推进与北师大等优质教育资源开展合作办学,推进职业院校产教融合发展,实施高等教育综合实力提升工程。吴忠市与银川市签订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推进银川一中等9所学校与吴忠市中小学建立合作体,使优质教育资源同城化发展。
吴忠市引进自治区人民医院、宁夏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等银川优质医疗资源组成区市县乡医联体、医共体或专科联盟,让百姓在家门口享受专家问诊。
借力银川人才聚集优势,实现了银吴两地人才库共享,大批高层次人才和高校毕业生在吴忠“落地生根”、就业创业。
借助银川大数据基地,石嘴山积极融入银川国际网络通道和区域信息汇集中心建设,开始启动大数据和5G网络建设;探索构建都市圈一体化电子商务平台,推进电子商务与生产、流通、消费等领域的融合。
未来,美好不止于此。
银川市还将充分利用市域优质医疗资源,加强国际医疗合作和特色专科建设,借助远程医疗、智慧医疗等模式,开辟都市圈内转诊、急救等绿色通道,推行医疗保险跨境异地“一卡通”结算,建设都市圈医联体和城市医共体。
同时,将推进公共文化设施面向都市圈公众免费开放,促进都市圈公共文化资源交流共享。建设公共就业信息服务平台,共建一批创业园、创意街区、孵化平台,建设人力资源产业园、人才共享智库、人才服务大厅及“人才云”,推进社会保障“一卡通”,实现社保业务异地办理……
优质学校发展联盟,将推动“三市一基地”教师互聘互访、教育信息互联互通;中等职业学校、高等学校联合办学,学分互认、师资互聘;医学检验检查结果互认,诊疗信息畅通,医生在都市圈内多点执业;“圈内”养老、医疗、工伤、生育、失业保险关系自由转移、无缝对接;存取款等金融服务同城化;圈内干部可实现交流挂职、互派等等。
一域之内,风景万千;方寸之间,共享智慧。未来,在更加包容、更加开放的大环境下,银川都市圈将串联起沿黄城市带上的颗颗明珠,带来更多的发展可能和美好期许。(记者 徐佳敏 张文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