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川走向当代艺术前沿

25.12.2015  08:48

  国宝西游,艺术家西进——

  银川走向当代艺术前沿

  《父亲》(布面油画罗中立)

  ←《哈萨克牧羊女》(油画董希文)

  《松荫观瀑》(国画张大千)

  张贤亮纪念馆、韩美林艺术馆先后开馆;19日,“中国美术馆典藏活化系列:走向西部——中国美术馆经典藏品西部巡展·宁夏”登陆银川当代美术馆,同日,由著名策展人杜曦云策展的“走向西部Ⅱ·触底”艺术展开幕。2015年年底,文化艺术盛宴的相继上演,让银川的文化艺术氛围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潮。

  国宝西游让艺术之根深扎宁夏

  据银川当代美术馆工作人员介绍,“走向西部——中国美术馆经典藏品西部巡展·宁夏”是宁夏首次引进的最大规模、最高规格、最高水平的国家级美术馆作品展。展览以新中国成立后西部主题美术创作为背景,汇聚中国美术馆馆藏国画、油画、版画、雕塑、水彩等各类艺术经典,以发现西部、高原之春、寻源与拓展三个章节来展现20世纪中国艺术家发现西部、认识西部、表现西部的创作历程。 

  这次展览由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担任总策划,从中国美术馆藏品中精选西部主题美术精品102件,作品创作年代跨越近百年,汇聚了诸多大师名迹。其中有吴作人《藏女负水》、张大千《松荫观瀑》、傅抱石《黄河清》、钱松岩《红岩》、常书鸿《蒙古包中》、董希文《哈萨克牧羊女》、吴冠中《春雪》、庞薰琹《背篓》、司徒乔《套马图》、朱乃正《青海长云》、靳尚谊《文工团员》、吴为山《羌族老人》、罗中立《父亲》等国宝级美术作品。 

  “艺术创作和欣赏需要建立在全民族文化审美水平提高的基础上,而‘走向西部’系列巡展就是要让文化资源相对不足的西部人民看到20世纪中国美术家走向西部、发现西部、认识西部、表现西部,真正地把经典普及到西部,推动艺术与社会、艺术与生活、艺术与民众的融合。”吴为山说,中国美术馆国宝西游,走进宁夏,在拉近宁夏人民与艺术间距离的同时,也让艺术在这片土地上深深扎根。

  艺术家西进让西部元素融入当代艺术

  “走向西部Ⅱ·触底”艺术展,邀请了21位深入关注西部发展的艺术家、建筑师及设计师,展览将呈现虚拟与现实之间的西部概念。“‘触底’邀请的艺术家,大多数生活在西部,或者长期关注西部,他们的作品虽在形态、观念等方面差异很大,但都非常重视面对西部问题,在体验、思考和表达中,尽可能深入触及问题的真相。”杜曦云告诉记者,在这一批艺术家里面,李占洋、李勇政、郭涛等人偏重于对西部某个地区平民生活状态的关注,而毛同强、琴嘎、李博则从自身在西部的生存体验中萃取综合感悟,来呼应某些群体共有的状况,何云昌、岳亚鹏、马德帆、吴蕾的作品显现出较明显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但都统摄在当代文明的价值观中。 

  “他们的作品,指向具体的人群,或表达一种问题现状、生存处境、欲望诉求、价值观念、精神状态等,或寻找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案。在这个过程中,因为某种因素,作品往往很自然地吸取当地传统中的普世价值,因地制宜地进行转化。”杜曦云说,在日新月异的当下,庞大复杂的西部既有经久未变的文化惯性沿袭着,也有前所未有的巨量变化在随时发生。“触底”表达着新一代艺术家对当代西部文化的感受。两个时期、两代人的艺术对话就在银川,银川当代美术馆就是“话筒”,于民众而言,这无疑是绝佳的无声的教科书,在汲取艺术养分的同时,他们可以看到历史的西部,又感受到西部元素融入当代艺术中。

  一座美术馆带来的艺术魅力

  “走向西部”展将持续至2016年3月20日,是银川当代美术馆自今年8月开馆以来迎来的首次换展。作为银川当代美术馆启幕首展,“文明的维度”立足于东西方的交流,促进不同文化交融下的中国与世界之间进行一次精神对话。而此次“走向西部”展将目光聚焦到西部,展示西部地区人民的生活状态和精神面貌,表现手法、表现内容有着深刻的时代与地域烙印。 

  自开馆以来,银川当代美术馆一直致力于推动艺术与当地社会生活的融合,拉近当代艺术与民众的距离,通过展览、学术研讨、公共教育等活动的开展,实现不同地区的人民享有公平均等的文化权益,推动西部艺术文化事业繁荣与发展。 

  “文化和艺术,是推动社会前进的内在力量,也是深化对外开放、产业升级的重要基础,实现民心相通的重要沟通介质。”银川当代美术馆负责人告诉记者,受益于“一带一路”的建设大潮,宁夏这片在中原文化、河套文化、丝路文化、西夏文化、伊斯兰文化等多元文化激荡融合中生长的土地,已经发展为中国和阿拉伯世界合作交流的重要前台。与此同时,“一带一路”战略构想也为艺术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历史舞台和精神动力。艺术家们深入西部,既从厚重的西部文化传统中汲取丰富营养,又在其中获得真切的生活感受,激发并创造出西部艺术新的活力。而银川当代美术馆就像一条“丝带”,让艺术与普通人与现实生活走得更近。未来,它会和张贤亮纪念馆、韩美林艺术馆一起,成为宁夏人汲取文化艺术养分的前沿阵地。

  本报记者  马小军  张碧迁

  3上一篇    下一篇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