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川绘就全域旅游新画卷
2010年银川市旅游接待人数仅有395.7万人次,旅游总收入36.5亿元;2017年,银川市实现接待旅游人次1428.83万人次,同比增长27.51%;旅游总收入130.19亿元,同比增长25.18%……近年来,围绕“绿色、高端、和谐、宜居”的城市发展理念和“丝路明珠魅力银川”旅游品牌,银川市立足自身生态、文化资源优势,高点定位,突出特色,全面提升旅游服务整体水平。如今,银川旅游产业已经突破了单一传统的旅游业范畴,跨越式地转变为综合性强、产业链长,多方位、多维度的现代产业。
旅游颜值与内涵“齐飞”
“天下黄河富宁夏,塞上江南美银川”。作为宁夏的首府,银川拥有独一无二、种类丰富的复合型旅游资源,黄河、草原、大漠、湿地、长城、岩画、温泉、喀斯特地貌等首屈一指,堪称中国地理景观的“微缩盆景”。神奇的自然景观与深厚的历史文化相得益彰,为银川发展全域旅游奠定了得天独厚的资源基础。这些宝贵的资源使得银川成为人们向往的旅游目的地。
如今,银川市已拥有A级景区39家,其中5A级景区2家,4A级景区9家,3A级景区16家,2A级景区12家,有各类住宿接待单位300余家(其中四星级14家、三星级27家),床位总数8万余张,年接待能力近3000万人次。有颜值的风景、有气质的人文、有热情的服务以及更多的务实措施……推进着银川全域旅游向更快、更好、更具特色的方向发展。
旅游形象出新出彩
随着旅游业格局的发展,单独景区不足以支撑和改变一个城市。近年来,银川市充分挖掘,整合旅游资源,不断优化旅游产业结构,逐步形成了大旅游、大市场、大产业的发展格局。
在旅游产业发展上,以“吃、住、行、游、购、娱”为代表的传统旅游产业体系逐步完整、业态逐渐丰富,发展势头稳健。全市现已初步形成了以镇北堡西部影城、西夏陵、贺兰山岩画等景区为依托,以文化探秘、观光旅游、温泉养生等旅游休闲业态为补充的西线特色历史文化旅游观光区;以黄河、长城为依托,以水洞沟、黄沙古渡、黄河军事文化博览园、薰衣草休闲度假旅游区等为补充的东线旅游休闲度假区。为解决银川旅游冬季半年闲,全市着力创新丰富了冬季旅游产品,包括举办冬季全域旅游嘉年华活动等,进一步拓展开发了冰上雪橇、冰上龙舟、冰灯、滑雪等项目,不断丰富了旅游业态。
在传统旅游产业稳步发展的基础上,围绕“商、养、学、闲、情、奇”六个方面,积极探索发展新型旅游业态。目前,依托优势资源和特色文化,全市旅游产业发展整体构建“一核、两带、三大文化主题、多点支撑”的全域旅游发展格局。
休闲品牌特色化
在以往大多数人的印象里,旅游就是去景区游览的过程,但现在这种情况正在逐渐转变。旅游体验、旅游服务、旅游消费……拉长产业链条,银川打破传统以景区为核心的局限,开发出体验度高、参与性强的旅游资源。
同时,银川市还开展城市形象专题宣传活动,建立了一套完整、独特的包括城市形象传播口号、城市形象宣传片等要素的城市品牌标识系统,先后在中央电视台拍摄《相约银川——梦开始的地方》等系列旅游微电影,配合中央电视台拍摄《神秘的西夏》《远方的家》等,全方位宣传银川。通过品牌效应,充分调动全民参与的积极性,扩大旅游影响力。丰富多彩的旅游活动和热火朝天的旅游市场,开创了银川全域旅游的开篇乐章,更美妙的音符将接踵而来。全时、全景体验、全业态融合、全民参与、全媒体传播为银川全域旅游发展增添更强劲的动力。2017年,银川市入围首批“中国旅游休闲示范城市”,被央视网评为“网民最喜欢的十大休闲旅游目的地”。
时下的银川,已“处处是景,时时见景”。然而,全域旅游的含义并不局限于旅游休闲,如何以旅游为线,串起制造、农业、文化等跨界产业,创新更加多元的旅游产品,才是题中应有之义。全域旅游,将让旅游业从传统的附属产业转变为推动转型升级的支柱产业,从“配角”变为“主角”,成为经济转型发展的新动力。
记者 鲍淑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