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川推进“三大战略”以首府担当示范引领

07.12.2017  13:13

  创新驱动、脱贫富民、生态立区——“三大战略”是自治区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的重要战略部署,是破解我区发展瓶颈的发力点和突破口。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脱贫是全面小康的底线要求,生态是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坚持第一要务、推进实施三大战略是回应群众美好生活向往的根本途径。

  “作为自治区首府,我们要强化首府意识、首府标准、首府担当,示范引领、追求卓越,着力破解发展不足与生态脆弱的双重难题,积极应对培育竞争优势与补齐发展短板的双重挑战,大力推进银川都市圈建设。”12月5日,银川市实施“三大战略”推进大会掷地有声:积极发挥辐射带动作用,推进产业发展协调互补、基础设施互连互通、生产要素统筹配置、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在引领全区一体化发展,加快推进社会和谐进步中作出更大的贡献。

  当日,创新驱动战略、生态立市战略、脱贫富民战略的银川3年行动计划也正式出台。银川市将用3年时间,围绕“绿色、高端、和谐、宜居”城市发展理念,进一步从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生态宜居、环境优美,从提高全市城乡居民收入、提升百姓幸福感等方面,建设让居民望得见贺兰山、看得见黄河水及贫困人口全部脱贫、人民群众生活更加殷实的魅力银川。

  【何为“三大战略”】

  ●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加快经济转型发展。

  ●大力实施脱贫富民战略,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大力实施生态立区战略,深入推进绿色发展。

  【实施“三大战略”提升百姓幸福感银川在行动】

  自治区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加快经济转型发展”。这是我区立足区情、审时度势作出的重大战略抉择,对于解决制约我区经济发展的深层次问题,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越是欠发达地区,越需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党代会把创新驱动战略作为“三大战略”中的第一大战略,体现出了创新在宁夏未来发展全局中的核心地位。

  作为首府和大银川都市区核心引擎的银川市,在加快实施创新驱动战略行动计划中,牵手“中国硅谷”中关村。中关村科技园区作为我国第一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有着一流的专业技术人才和强大的科研创新能力,被誉为“中国的硅谷”,是引领中国乃至世界创新发展的一面旗帜和标杆。

  项目建成后将成为链接北京中关村产业发展创新要素,聚合银川市创新资源,集成高端制造、研发孵化、科技金融服务、商务配套等新兴产业和服务功能的银川中关村区域协同创新发展园区,将对促进银川市科技创新、产业转型起到重大的推动作用。

  今年9月,永宁县闽宁镇原隆村农户何丽华学会了一项新技能:采摘红树莓。何丽华的工资由宁夏青禾红树莓产业园按月支付,5个月的采摘季,可以实现劳务收入1.5万元以上。永宁县闽宁镇在闽宁协作的征程中岁月成诗,流年如画。从最初的一片荒地成长为一座美丽的城镇,闽宁镇村民人均年收入从最初的500元提高到1万多元,是银川市推进“脱贫富民”战略最具代表的体现。

  在实施脱贫富民战略中,银川市将共享的理念融入发展脉搏,努力补齐公共服务短板,增强优质公共服务的供给,坚持普惠性、保基本、均等化、可持续的原则,努力让更多孩子享受更加优质的教育,让更多群众享受更加优质的医疗资源,让更多百姓享受更便捷的交通、更优美的生态、更安全的环境……

  艾依河边百花争艳、贺兰山路两旁绿树成荫、花博园内繁花锦簇……每到夏季,无论是行驶在高速公路上,还是步行在城市中,绿色已经成为银川最耀眼的底色。生态是银川一张亮丽的名片,先后被命名为“国家园林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国土绿化突出贡献单位”,成功举办第九届中国花卉博览会,并获得“亚洲都市景观奖”等国内外大奖。如果用中山公园的面积来作为参照的话,银川市增加了20个中山公园的绿地面积。再加上原有的湖泊湿地提质升级,“龙须沟”得到整治,银川离“花园城市”越来越近。

  【推进“三大战略”银川有新举措新目标】

  让创新成为驱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目标

  到2020年,创新将成为驱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银川创新驱动战略3年行动计划提出: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将达到60%以上;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9件;服务业增加值达到50%;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15%;新兴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30%;创新人才队伍达到33万人;全市科技型企业达到1300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拥有研发机构比例达到50%以上;搭建科技孵化器和众创空间50家以上。

  举措

  提升传统产业

  聚焦能源化工、羊绒产业等领域,围绕品种开发、装备升级等实施一批投资规模大、产业关联度强的技术改造项目,提升产业市场竞争力。

  壮大新兴产业

  对现代装备制造业、纺织业、新能源产业、新材料产业、节能环保产业、通用航空产业、信息技术产业等重点培育。

  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

  鼓励农业经营实体搭建电商服务平台,创办以科普教育、文化传承为主题的休闲农庄,到2020年建成国家级现代农业庄园1个、示范休闲农庄30个,年接待游客500万人次以上。

  打造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产业集群

  行动计划将开发以葡萄酒主题旅游、专业品鉴培训等为一体的全产业链。

  发展新业态

  组织实施“互联网+物流”重大工程,发展以智能仓储和智能配送为主要特点的现代物流业;鼓励健康服务机构搭建公共信息平台,提供护理、看护等个性化健康管理居家养老服务。

  发展新媒体和文化产业

  推动银川及周边黄河文化、西夏文化等资源向产业联动发展。

  发展电竞产业

  聚集整合赛事、选手、俱乐部等线上线下资源,把银川打造成世界电竞之都。

  引进前沿新兴技术

  着力突破3D打印材料研发、过程控制、数字化建模等环节关键技术,开发石墨烯在复合材料以及超灵敏传感器等领域的应用。

  推动技术成果转化

  提高科研人员职务成果转化收益比重,科技成果贡献人员和团队的收益占成果转让收益的比例提升至70%以上,到2020年建成科技成果交易服务市场,引进建设科技成果交易服务平台2家至3家。

  人才方面

  加大高端人才引进,到2020年,力争引进和培养2名院士后备人员,3名“千人计划”人才、“长江计划”学者,30名“万人计划”和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学者,培养20名自治区“塞上英才”;加强本土人才培育,通过本土进修、外送培训等方式每年培养500名教育、医疗、经营管理、IT精英等高端人才,到2020年形成500名人才储备库;完善人才吸引政策,发起设立银川市人才发展基金会,市财政每年列支不少于2000万元的人才发展专项资金;出台关于人才认定、住房保障、配偶就业等一批人才评价、激励、保障政策;优化人才干事环境。实施“银川人才云”项目,谋划银川人力资源产业园建设,推进人才公寓、国际化学校配置。

  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

  出台专利、版权、商标权等知识产权统一管理制度,启动银川市专利倍增行动计划,对银川市行政区划内的企业、单位和个人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授权的发明专利等给予奖励。

  提升金融对科技创新的支持能力

  每年安排不低于1000万元扩大“银川科技研究与发展基金”规模,建立风险补偿资金池,重点支持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小企业知识产权质押融资。

  走“生态立市、绿色崛起”  发展之路

  目标

  银川市确立了“生态立市、绿色崛起”的发展之路,到2020年,打造西北地区生态文明建设先行区,把万元GDP能耗、碳排放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在国家下达的指标以内。同时,把山水林田湖草作为一个生命共同体,统筹实施一体化生态和修复。

  举措

  构筑绿色生态圈

  推动空间规划改革试点,严格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和城镇开发边界。重点整治黄河银川段、艾依河、唐徕渠等8条河渠沿线生态环境,通过水系连通、水质改善等打造“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生态环境。以黄河为轴、贺兰山为脉,统筹区域内绿廊绿网、湖泊湿地、城市农田林网等资源,构建绿色空间相隔、组团发展、点状布局的“轴、网、片、点”相结合的平原生态防护系统,形成城市绿色通道。

  与此同时,规划建设贺兰山东麓葡萄长廊的防护林带,扩充黄河两岸绿色廊道,重点改造提升现有防护能力低下的林带。规划打造市域东部沿鄂尔多斯台地西缘的防风固沙林带,阻止毛乌素沙地西侵南移,减少风沙危害和水土流失,加强自然保护区、沙区湿地和现有人工林地保护。加大毛乌素沙地治理和沙漠边缘林地保护力度,推进全国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建设。加大对贺兰山、白芨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保护力度,对保护区森林资源及生物多样性进行严格保护,全面取缔保护区内违法建设项目,全面禁止与保护无关的开发建设活动。

  打造绿色高端经济圈

  在承接东部产业转移中,优先引入绿色低耗能低污染的高端企业。对接“中国制造2025”,淘汰污染严重的落后产能,为引进高端新产业腾出空间。培育葡萄酿酒产业集群,加快贺兰山东麓银川都市圈率先联动暨核心发展区土地资源清理整合,优化产区发展布局。鼓励开发低洼盐碱荒地和废旧鱼池、浅水湖泊,优化渔业产业结构。

  建设绿色宜居生活圈

  持续深入开展“蓝天工程”。加快淘汰20蒸吨以下燃煤供热锅炉步伐,对暂时保留的大中型燃煤锅炉全部实施脱硫除尘升级改造。到2018年年底前,城区实现集中供热,彻底淘汰20蒸吨以下燃煤供热锅炉。到2020年,全市所有火电企业完成超低排放改造,加快推进西夏区老工业基地搬迁改造。

  加快推进“碧水工程”。以现有河湖水系为基础,通过河湖连通、湖泊整治、沟道治理等工程建设,构建引得进、蓄得住、排得出、可调控的“六纵六横”水网体系,实现“百湖润银川、碧水环城流”的塞上湖城景观。

  稳步实施“净土工程”。到2018年年底前,完成全市农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到2020年,掌握重点行业企业用地中的污染地块分布及其环境风险状况。加大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力度,提高农作物秸秆利用率、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率和农用残膜回收利用率,依法关闭或搬迁禁养区内畜禽养殖场和养殖专业户,禁养区内一律不再批准新建养殖场。加强医疗废物、危险化学品、放射性废物集中收集和专业化处置,确保工业危险废物规范化处理利用率稳定达到100%。

  打造全国脱贫攻坚示范区

  目标

  全市贫困人口全部如期脱贫,打造全国脱贫攻坚示范区。到2020年,力争全市移民地区人均可支配收入比2010年翻两番,达到14000元,年均增长10%以上,2018年达到11300元,2019年达到12500元。

  城乡居民收入倍增,物质生活更加殷实,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到2020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较2010年翻一番,城镇居民突破40000元,年均增长7.5%以上,2018年达到35000元,2019年达到38000元;农村居民达到16000元,年均增长8%以上。

  教育资源配置更加优化,到2020年,学前3年毛入园率达到88%,小学6年巩固率达到99%,初中3年巩固率达到96%,高中阶段入学率达到98%,城乡居民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2年。

  社会保障和基本公共服务能力走在西部前列。到2020年,基本社会保险覆盖率达到95%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人均寿命突破78岁,农村自来水、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100%,实现病有所医、老有所养、困有所帮。

  举措

  大力实施特色产业增收脱贫行动

  重点建设20个产业扶贫示范村,支持兴庆区小塘村、金凤区和顺新村、西夏区泾河村等贫困地区发展蔬菜、枸杞、花卉等特色产业。重点扶持100个扶贫产业合作社,支持农业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在贫困村开展订单农业、土地流转、产销对接。重点培育50家扶贫龙头企业、1000名贫困村致富带头人。

  大力实施“两个稳定就业”脱贫行动

  强化劳务产业“铁杆庄稼”的持续创收增收作用,力争使贫困地区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不低于总收入的55%。支持建档立卡家庭外出务工人员或“两后生”(初、高中毕业未能继续升学的贫困家庭中的富余劳动力)返乡创业,在创业资金和贷款贴息上给予支持。“两后生”参加职业技能培训,享受每人补助6000元,建档立卡户家庭子女每人再补助生活费3000元。

  大力实施行业和社会救助扶贫行动

  加强学前教育资源配置,确保常住人口规模超过1500人的建档立卡贫困村学前教育资源全覆盖。加强特困人员供养,对完全或部分丧失生活自理能力的特困人员优先集中供养。对“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救治对象开展集中诊治、康复治疗。

  大力实施社会保障兜底行动

  在重点保障城乡低保对象、特困人员的基础上,将医疗、教育、住房等专项救助向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庭、低收入家庭或其他有特殊困难的家庭延伸。

  大力实施科技兴农富农行动、金融扶贫行动、精神脱贫行动、全国脱贫攻坚示范区创建行动。

  大力实施创新创业富民惠民工程

  发展现代都市型农业,增加农民收入;开展企业吸纳就业惠民增收行动,提升城乡居民就业能力和质量;开展创业创新富民行动,引导和支持小微创业者在“双创”中实现创收致富;开展政策惠民富民行动,稳定提高中等收入群体的收入。

  全面提升居民健康保障水平,实现标准化村卫生室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覆盖,推进分级诊疗,“先诊疗后付费”模式在基层全覆盖。打造“城市15分钟、农村30分钟”医疗服务和养老服务圈。全面实施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到2020年基本实现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制度全覆盖。

  记者  姬恒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