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川推行分级诊疗 听听各方声音
11月4日,银川市面向社会征求《银川市分级诊疗制度建设工作方案(试行)》(以下简称《方案》)意见和建议,希望完善该方案,使得分级诊疗工作能够尽快落地。消息一经发布,引起各方热议,市民保持多年“小病大医”的就诊习惯能因此改变吗?广大患者、医务人员对此有何建议?日前记者就上述问题进行了采访——
推行分级诊疗 听听各方声音
资料图片
据悉,分级诊疗是指按照疾病的轻、重、缓、急以及治疗的难易程度进行分级,不同级别的医疗机构承担不同疾病的治疗,常见病、多发病在基层医院治疗,疑难病、危重病在大型医院治疗。
百姓到基层看病得让我信任你
“如果感冒了,你选择去家门口的社区卫生服务站看病,还是到大医院?”记者随机采访了20位正在银川市某医院就诊的患者,有九成患者表示有病还是习惯性上大医院,有两位则是就近就医。
“家门口社区卫生服务站药品种类太少,对于慢性病患者说,大医院医生来家门口坐诊是挺好,可病看完,方子也开了,社区卫生服务站却没药,我还得去大医院,这么折腾干脆直接到大医院看病。”52岁市民马凤林说出了他的看法。
31岁市民陆馨在报纸上看到《方案》细则后觉得,“政府鼓励社会办医,简化个体行医准入审批程序,鼓励符合条件的医师开办个体诊所,就地就近为基层群众服务。”这一项方案非常接地气,但如果政府能鼓励社会资本兴办肿瘤、老年病等基层医疗机构就更好。
在采访中,市民的建议和意见具有一定普遍性,多数市民之所以放弃家门口的社区卫生服务站,问题症结在于,大家普遍认为基层医疗机构设备较少较落后,医生诊疗水平与经验也稍显不足,导致患者缺乏信任。
基层医疗机构人才短缺成为“拦路虎”
11月16日,记者在碧水蓝天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看到,就诊市民络绎不绝。“由于银川市第一人民医院专家来坐诊,所以每天就诊量在100人次以上。”碧水蓝天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崔学玲告诉记者。
“专家坐诊确实是吸引市民到基层看病的一个主要原因,从实施情况来看,效果也挺好,在这里做了心电图,检查结果也能实时传输到医院,方便百姓。”崔学玲告诉记者,但人才短缺等原因,还是成了分级诊疗的“拦路虎”。
采访中,不少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工作人员表示,在以往经历中,基层向大医院转诊病人多,但大医院向基层转诊患者少且难。很多患者在大医院做完手术后,宁愿在大医院住走廊,也不想去基层医院住病房。因为大医院的药品更多,护理更专业。
事实上,对于基层医疗机构来说,分级诊疗实行后,对于医护人员的业务能力和服务水平也将是很大挑战。“现在我们接诊的病人主要集中在高血压、糖尿病等常见慢性病,急难重症和罕见病遇到的比较少。政府也给配备了先进仪器,可没有相应资质的医务人员不敢随便用,同时,有的化验单我们也看不懂。随着分级诊疗政策的深入推进,给基层医生的业务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崔学玲认为。未来,加强人才队伍培训应该成为常态。
大型医院合理分配资源是分级诊疗的核心
“推行分级诊疗,最关键的是完善小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的功能,提高诊疗水平。”银川市一家大型医院的相关负责人直言。记者采访部分大型医院的负责人及医生,大家普遍认为分级诊疗势在必行,然而政策落地的前提是配套保障措施必须要完善,首当其冲是基层医务人员专业水平提升、医疗机构服务能力加强的问题。除了医生的诊疗水平外,护理也很重要。如不少中风长期卧床的病人需要专业护理,但一些基层医疗机构的护理水平无法达到,护理不当反而容易引起纠纷。
分级诊疗除了通过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引导大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乡镇卫生院建立医联体,开展技术合作、人才交流,提高基层医疗机构实力,重塑百姓信心外;还应加大医疗卫生常识的宣传普及,帮助群众了解常见病、多发病的发病规律和防治手段,逐步养成小病进社区的意识,不再盲目选择大医院。
银川市卫计委开门纳谏满足百姓医疗需求
事实上,银川市实施分级诊疗改革,以常见病、慢性病和多发病为突破口,按步骤、分阶段逐步实现,以群众自愿为基础,统筹城乡,主要措施是强化各级各类公立医疗机构的功能定位,提升基层医疗机构的服务能力。目标是到2017年基本建立完善的分级诊疗政策体系,2020年建立基本的分级诊疗制度。
在银川市卫生计生委主任田永华看来,分级诊疗并不是单项改革,而是抓住了医疗卫生机构分工不合理的核心矛盾,是牵一发动全身的综合性改革。
“随着分级诊疗制度改革的深入,银川市各级各类医疗机构都要提升自身服务和诊疗水平。大型医院要提升服务钻研疑难杂症,基层医疗机构要强化常见病和多发病的诊疗水平。”田永华说道。
“目前,分级诊疗制度改革正在向全市广大城镇居民征求意见,希望老百姓参与其中,为制度完善提供一个更加合理更适合银川的建议和意见。未来我们还将推出完善的政策体系,保证分级诊疗的落地,比如政府购买服务,加大对基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的财政投入,保障基层队伍稳定,推出全科医师转岗培训等。建立医疗联合体,专家下基层常态化等,满足百姓对医疗服务的需求。”田永华告诉记者,以此形成“小病在基层,大病去医院,康复回社区”的诊疗模式。(记者 詹思佳)
来源: 银川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