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川市正式推行分级诊疗制度
开启“小病在社区、大病在医院、康复回社区”的理想就医模式——
我市正式推行分级诊疗制度
从2016年1月份开始,我市正式启动分级诊疗制度。分级诊疗启动后,我市将开启“小病在社区、大病在医院、康复回社区”的理想就医模式。同时,诊疗费用将实施差异化支付,经社区医院转入大医院的患者,将支付更低的诊疗费。预计到2016年底,城市三级医院普通门诊就诊人次占区域内医疗卫生机构总诊疗人次的比重明显降低,二、三级医院向基层转诊人数年增长率在10%以上,预约转诊占公立医院门诊就诊量的比例提高到20%以上。到2017年,分级诊疗政策体系逐步完善;到2020年,分级诊疗格局基本形成。
按病情就医 各级医疗机构明确定位
分级诊疗启动后,我市将明确区域内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诊疗服务功能定位。城市三级医院主要提供急危重症和疑难复杂疾病的诊疗服务;城市二级医院主要提供城市常见病和多发病诊疗,接收三级医院转诊的急性病恢复期患者、术后恢复期患者及危重症稳定期患者;县级医院主要提供县域内常见病、多发病诊疗,以及急危重症患者抢救和疑难复杂疾病向上转诊服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康复医院、护理院等为诊断明确、病情稳定的慢性病患者、康复期患者、老年病患者、晚期肿瘤患者等提供治疗、康复、护理等服务。
我市推行分级诊疗将分步实施,先行推行二级医疗机构向三级医疗机构转诊制度,除急诊急救、危重症和恶性肿瘤、器官移植及术后、透析住院治疗患者外,未经转诊转院的参保患者,直接到三级定点医疗机构住院就医的,按医保政策规定报销比例的80%支付。
在这家医院看病的结果到另一家医院却不认,这一问题未来将可避免,我市将整合推进区域医疗资源共享,推进同级医疗机构间以及医疗机构与独立检查检验机构间检查检验结果互认。
首诊在基层 人才和服务是核心
基层医疗机构人才队伍缺乏、服务能力薄弱,是不少市民拒绝到基层就诊的核心问题。针对于此,实行分级诊疗后,我市将加强全科医师转岗培训基地和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中医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的建设和管理,打造专业队伍。多渠道培养全科医生,使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岗医生逐步向规范化全科医生过渡,实现城乡每万名居民有2~3名合格的全科医生,发挥全科医生的居民健康“守门人”作用。建立完善合理的全科医生补偿与激励机制,在绩效工资分配、岗位设置、教育培训等方面向全科医生倾斜。
同时,我市将着力提升乡镇卫生院基本医疗服务功能,包括急诊抢救、二级以下常规手术、正常分娩、高危孕产妇筛查、儿科等医疗服务能力。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加强中医药特色诊疗区建设,推广中医药综合服务模式,发挥中医药在常见病、多发病和慢性病防治中的作用。在回族居民超过80%的乡镇卫生院逐步建设回医馆,发挥回族医药的特殊作用。
提升基层服务 签约上门巡诊
如何才能让市民更好地享受基层医疗机构的服务,针对这一问题,我市将建立基层签约服务制度,根据服务半径和服务人口,合理划分签约医生团队责任区域,实行网格化管理。签约医生团队由二级以上医院医师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医务人员组成,负责提供约定的连续性的基本医疗、公共卫生和健康管理服务,居民或家庭自愿与签约医生团队签订服务协议。
我市鼓励基层卫生服务机构为社区行动不便或确有困难的老年人,提供上门巡诊、家庭病床等基本服务。同时,签约服务费用主要由签约居民付费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等渠道解决,除按规定收取签约服务费外,不得另行收取其他费用。
“有时候想去社区卫生服务站看病,的确能享受到三甲医院专家的诊疗,可是看完病却买不到药。”对于市民提出的问题,我市将合理确定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配备使用药品品种和数量,以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慢性病用药为切入点,逐步实现二级以上医院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用药衔接,满足患者在基层医疗机构治疗慢性病的需求。
织密服务网 加快信息化建设
推行分级诊疗后,仅依靠社区卫生服务站的能力还不够,我市还将简化个体行医准入审批程序,鼓励符合条件的医师开办个体诊所,就地就近为居民提供基本医疗服务。根据服务人口、诊疗需求等因素,合理确定县级公立医院数量和规模,提升其综合服务能力。到2017年县级中医医院完成加强中医特色专科和临床薄弱专科、医技科室建设,提高中医优势病种诊疗能力和综合服务能力,将县域内就诊率提高到90%左右。
同时加快推进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充分发挥互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手段在分级诊疗中的作用。到2017年底,建成区域性医疗卫生信息平台,实现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的连续记录以及不同级别、不同类别医疗机构之间的信息共享,确保转诊信息畅通。提升远程医疗服务能力,提高优质医疗资源可及性和医疗服务整体效率,实现医疗联合体内二、三级医院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供远程会诊、远程病理诊断、远程影像诊断、远程心电图诊断、远程培训等服务,逐步实现“基层检查、上级诊断”的诊疗新模式,并探索跨地域、跨机构就诊信息共享。
记者 詹思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