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川养老产业由传统向智能迈进
随着近几年我市养老产业的迅猛发展,目前,我市共建有社会养老福利机构23家(含自治区级2家)、养老床位5401张;社区共建老年活动中心82个、日间照料中心15个;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231个;安装居家养老服务呼叫器11929户。随着经济生活条件的不断优化,首府养老向文化、医养结合等方面发展,并借助互联网信息技术,形成全产业链,实现传统养老向智能养老升级。
医养结合养老让儿女放心
今年83岁的张治英老人住在银川市长庆燕鸽湖小区,2015年老人意外摔倒后导致骨折,长期卧床。为了更好地照顾老人,儿女们从家政公司请来保姆照料。虽说保姆对老人照顾有加,但因老人患有脑梗,每天要定点吃药,测血压,保姆显得有点力不从心。“我们打问了一圈,传统养老模式,要么是将老人送养老院,要么是请人照顾生活起居。这些都无法满足我们的要求,我们希望能有专业护理人员能照顾老人!”
没想到,这个“奢望”真实现了。
去年7月,银川市长庆燕鸽湖基地的全天候智能居家养老服务公司成立了,公司给老人派去一个小分队:生活护理员照顾起居,护士们定期上门测血压、给老人进行康复训练,儿女通过手机就能实时看到老人的情况。目前,全天候智能居家养老服务公司,已累计服务126户居民。
关于中国式养老,全天候智能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负责人王炳彦有着自己的理解:由于文化观念不同,东方人更适应居家养老。儿女难以坦然地把父母送进养老院,而老人进养老院后普遍会有被抛弃的心理压力。王炳彦结合“医养融合”理念和互联网+大养老的产业链,为银川养老产业带来新鲜血液。这一模式在银川开展试点后,市场反响很好。
政策支持迎来发展春天
随着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巨大养老服务需求。据悉,近年来,银川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老龄事业和产业的发展。仅2015年就先后印发和出台了《银川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养老
服务业发展的实施意见》《银川市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推进居家养老工作的实施意见》等多个政策性文件,将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和养老产业作为扩大内需、增加就业、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支点。
银川市民政局负责人尤峰表示,过去养老医疗康复主要采取依托医院、社区等为老服务场所为老年人提供康复医疗、保健医疗、养生保健。如宁夏工人疗养院、唐徕老年托护中心(正源骨科医院)、新协和医院等设有专门服务阵地;市政府在社区建设的15所日间照料中心设立医疗康复室。从全天候智能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试点来看,依托社会力量投入,打造互联网+“养老”生态链有助于提高银川老年人的老年生活品质,加快推进医养结合、养老地产项目等发展。
在社会力量的不断加强下,银川也从多方面努力提高老年人的生活幸福指数。如在各大商场和个体经营户设立老年人手机、助听器、衣服用品专柜。建设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社区老年人助餐点、农村幸福大院。
记者 束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