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川从大美湿地里“淘”出绿色经济
“国际湿地城市”称号代表了一个城市的生态成就,全球首批18个城市获此殊荣,银川位列其中,再添一张耀眼的“国际名片”。
怀抱诗意山水,银川充盈着烟波浩渺之气,以至于生活在这里的人们,闲庭信步中总能感受到空气中溢满的湿润感。而初来银川的外地人,游湖赏景中也多沉醉于这座西北城市的温柔。作为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湿地不仅承担了生态功能,更潜藏着巨大的经济价值。近年来,我市依托湿地资源大做水文章,发展湖泊湿地生态旅游、库塘养殖等湿地经济,为城市发展注入了一股新动力。
生态旅游吸引八方游客
10月21日,黄沙古渡国家湿地公园早早开门迎客,一边是沙丘,一边是水域,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在这里同时感受到了黄沙的粗犷与水乡的温柔。
据悉,该景区每年游客达到30万人次,其中外地游客占40%,产生直接经济效益2000多万元。黄沙古渡国家湿地公园湿地监测站站长麦东介绍,为了更好地保护湿地资源,景区采取了“社区共管”的模式,吸引周边居民参与到湿地保护、建设和经营中来。
张建兰是宁夏中卫人,2006年来到黄沙古渡景区经营小吃摊,“这几年环境越来越好,游客就越来越多了,特别是每年花棒开花的时候,忙都忙不过来,现在一年能收入六七万元,比以前种大棚蔬菜高多啦。”
和张建兰一样在湿地生态旅游中获益的还有当地移民。张存海和家人20多年前移民来到月牙湖乡定居。这几年在景区里经商,遇到乱扔垃圾的游客他都会上前去制止。“我在景区卖吃的,离家近,而且也比种田赚得多,所以希望这里越来越好,大家都来爱护它。”
“如今湖泊湿地在银川的城市发展中,已经发挥了巨大效益,生态环境逐年得到改善,城市品位也随之提升,以湿地资源利用为特征的绿色生态型产业也正逐步兴起。”银川市湿地办副主任吕金虎介绍,依托黄河湿地,近年来我市大力开展特色生态旅游,年旅游收入达上亿元。
水产养殖发展湿地经济
薛华是西夏区兴泾镇的居民,从小就在水边长大,对于水她有着天然的亲近感。长大后她继承父亲衣钵,开始搞水产养殖,目前担任西夏区兴民养殖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这一片以前就是荒滩和沙包,当时的政策是谁开发谁利用,所以我的父辈们就在这里开挖鱼塘搞养殖。”
经过两代人的努力,合作社的鱼塘从最初的80亩扩展到现在的320亩,鱼塘从一开始的粗放式养殖转型为标准化生产模式,产量也从一年的几千斤鱼增加到如今的30万斤。薛华介绍:“以前的粗放模式有一定的污染,因为要排尾水。但是现代鱼塘养殖都是用微生物制剂调节水质,可以实现水循环利用。”在发展经济效益的同时,薛华和丈夫还在鱼塘周边种上了大面积的林木带,每到春夏两季,薛华总爱坐在搭建的凉亭里,静静地看着眼前“拂堤杨柳醉春烟”的景色。
张利是兴泾镇泾华村的村民,已经在薛华的合作社打工多年,对于这里发生的改变,他深有感触:“以前这里就是个荒地,一刮风沙子迷得眼睛都睁不开,鱼塘发展起来后,环境好了,我们收入也高了。”张利告诉记者,目前自己每个月能领上3000多元工资,这让他很满意。
作为湿地资源之一,近几年库塘为我市的水产业带来了显著的效益。据市农牧局水产科科长武竞介绍,2017年,我市水产养殖面积64883亩,产量12860吨,实现年产值1.9亿元。
依山傍水,城市气质独显
“渺渺烟波一叶舟,西风木落五湖秋。”如今,诗意中的山水秋色,倒映在掌政镇赵家湖的湖面上,给常常在此晨跑的居民马兴带来了更多的幸福感。
马兴告诉记者,赵家湖在改造以前只是一片滩涂,周边多种植水稻,住在周边的居民没有一个休闲娱乐的场所。经过改造后,赵家湖北靠孔富路,南依鸣翠湖湿地公园,兴建了许多水系景观、园林景观、休闲步道及各种附属配套设施。“现在来这晨跑、跳舞、健身的人特别多,我们掌政镇也是文明旅游之地哩,真希望以后越来越多的人来我们这儿旅游。”说起如今的生活,马兴笑得合不拢嘴。
湿地不仅为居民提供了休闲娱乐的场所,也为城市人居环境增添了氤氲之气。据统计,目前阅海、鸣翠湖、宝湖等湿地鸟类种群数量比2009年增加了35%,有效丰富了鸟类资源和湿地生物多样性,城市空气湿度也从2002年的30%提高至目前的50%。
银川因水而兴,得水而美,依山傍水的诗意生活正在慢慢改变这座城市的气质。在市区里,许许多多的小区和道路以水为名:枕水花园、亲水家园、湖畔家园、阅海万家、亲水大街、枕水巷、黄河路、宝湖路……市民张兰住在清湖苑,已在银川生活了30余年的她,亲眼见证了银川的变化,“现在银川变化非常大,尤其是湖城银川现在特别美。以前人们总是觉得银川是塞外大漠,但是现在银川可以说是人美、水美、景美,我感觉生活在银川挺幸福的,也挺自豪的。”
记者 梁小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