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干沙滩"到"金沙滩":揭秘电影《闽宁镇》的创作历程

09.12.2018  13:31

  “在贺兰山下的戈壁滩建设闽宁镇,让‘干沙滩’变成‘金沙滩’,这就是一个奇迹,这段感人的故事激励了我们每一个人。”12月6日,由宁夏广电传媒集团、华夏电影发行公司、宁夏电影集团等单位联合出品的影片《闽宁镇》在京举行首映式,导演董玲,编剧胡瀚文、丁宁、董丹蕊,主演姬他、王洛勇、曹馨月、邵老五、尚铁龙等集体亮相,与观众分享《闽宁镇》的创作历程。

  “影片以闽宁镇移民搬迁过程为主线,讲述了中央以东西部协作模式开展扶贫开发以来,福建对口支援宁夏,在两地扶贫干部带领下,世代居住在西海固地区的乡亲们响应国家政策,团结一心、患难与共、肝胆相照,在贺兰山下的戈壁滩建设起闽宁镇的感人故事。”导演董玲说,影片从东西部对口扶贫协作角度反映了闽宁镇的发展变迁,呈现出改革开放40年来宁夏翻天覆地的变化。

  回忆起《闽宁镇》的创作历程,编剧胡瀚文感触颇深。“创作团队深入闽宁镇和西海固地区,与抛家舍业、扎根荒原的当地基层干部深入交流,与质朴无华的移民一次次沟通,就是要生动再现扶贫移民搬迁的历史,展示宁夏人民战天斗地的精神风貌。

  董玲说:“唯有扎根基层、扎根群众,才能让影片更为鲜活。为此,创作团队在今年春节前夕就赶赴宁夏采风调研,演职人员完全沉入基层,充分汲取素材,在闽宁镇和西海固地区体验生活,这段经历令主创团队终生难忘。

  “是谁创造了历史?是谁在历史中书写奇迹?是人民。为人民书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是《闽宁镇》半年多创作过程中始终坚持的理念。”胡瀚文说。

  在编剧团队对丰富的人物和情节难以取舍之际,摄影和美术团队却一筹莫展。《闽宁镇》拍摄过程中的一大难点是取景。“最初的闽宁镇是从一片戈壁滩上拔地而起的,而宁夏经过多年发展,已经很难找到符合剧作要求的拍摄外景地。仅故事开头的西海固小山村,就让美术和摄影团队实地考察了6个县区的20多个村镇,才将拍摄地选在了固原市原州区张易镇的大山深处,并于今年5月正式取景拍摄。同时,还要实地搭景和特技效果配合。”主演姬他说。

  在思索视觉呈现的同时,主创们也献计献策,对影片的音乐风格提出建议。最终,宁夏籍音乐人赵牧阳进入大家的视野,他的一首《侠客行》唱得高亢激昂、荡气回肠,朴实的西北民谣曲风、苍凉独特的唱腔,既有过往的悲凉与苦楚,更不乏西北人民的坚韧与洒脱、豪迈与乐观,和影片完美契合,产生了震撼的艺术效果。“细细想来,这首歌和影片的精气神真是天作之合。纯朴直率的旋律,带给人不同凡响的听觉质感同时,源于心灵的震撼使影片的意境更加开阔旷远。”编剧丁宁说。

  演员曹馨月说:“一部电影成败的关键是人物,人物塑造成败的关键是演员,作为一部展现农民群像的作品,选择演员的难度甚至超过了选外景的难度。《闽宁镇》选择演员只有两个条件,就是演技好、像农民。”曾出演《步步惊心》《追鱼传奇》《神雕侠侣》的青年演员曹馨月在《闽宁镇》中饰演“文盲女”余红妹。首次挑战从16岁到42岁的年龄跨度,她用扎实的演技,塑造出一个坚韧不拔、勇于与命运抗争的西海固女子形象。

  姬他和曹馨月因为在电视剧《白鹿原》中的精彩表现,很早就被定为主要备选,最终二人的表演获得了各方的高度认可。王洛勇、尚铁龙等公认的德艺双馨的著名演员也纷纷入组,其他几位扮演移民的演员,有的是长期活跃在基层的文艺工作者,有的本人就是移民。“让他们来演自己的亲身经历,那种感觉是专业演员很难表现的。

  “‘二黑’这个角色吸引我的地方在于他对生存的渴望和积极向上的精神。”姬他回忆说,尽管影片是在真正的戈壁滩上拍摄的,但为了还原几十年前的戈壁滩,剧组还需要用鼓风机造风沙,剧组在风沙环境中一呆就是一整天。“导演要求很高,按照剧情我们每个人都需要下山背水,导演发给我们每人一个桶,刚开始大家背空桶,后来装半桶水,再后来装满水,那一阵子我每天微信计步是4万多步,算下来大家都是每天负重走几十里路。

  “22年如一日,将输血式扶贫变为造血式扶贫,激发出当地群众的内生动力,开创出一条具有示范意义的扶贫协作道路,为世界提供了解决贫困问题的‘中国方案’,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影片《闽宁镇》无疑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董玲说。

闽宁镇:见证山海牵手扶贫路
  【壮阔东方潮 奋进新时代——“伟大的变革”中的扶贫办
闽宁镇:见证山海牵手扶贫路
  1996年,党中央正式启动东西部扶贫协作工作,文化厅
闽宁镇:见证山海牵手扶贫路
  “刚搬来时,天上无飞鸟,十里无人烟,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