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访“父亲山”

16.06.2021  13:00

  猎猎风声中,无人机腾空而起,将宁夏石嘴山市石炭井矿区大沟片区治理点的最新面貌尽收眼底。两辆车头拼成的临时“桌面”上,自治区自然资源厅高级工程师左健扬和同事铺好图纸,与无人机最新拍下的画面进行比对核查。

  “按照以前的视频资料,这个地方过去完全就是个洗储煤场,但现在已基本得到治理。”左健扬说。

  6月7日,左健扬所在的外业核查工作组再次来到大嶝沟片区治理点,检查当地生态环境综合整治情况。实际上,自今年5月上旬起,从惠农区到永宁县的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沿线,已成为自治区自然资源厅贺兰山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回头看”暨督导检查4个工作组30多人的主要核查路线。

  作为我国重要自然地理分界线和西北重要生态安全屏障,贺兰山的巍峨山势阻隔着寒流东袭、季风西进和沙漠侵入,维护着当地的生物多样性。这座曾因过度开采而伤痕累累的“父亲山”,在经历4年多综合治理修复后,如今生态环境到底恢复情况如何,是左健扬等人关注的重点。

  这次外业核查开始前,实施方案已经制定印发,参与的自然资源系统工作人员纷纷抓紧时间进行内业整理。“要进行外业核查,最需要的是数据和图片比对。”左健扬说,此前大半个月,他们一直在系统收集贺兰山保护区内及外围重点区域整治点位的矢量数据、治理方案、各年高分遥感卫星影像,以及对实景三维数据的逐点位解译。

  左健扬对大嶝沟片区治理点十分熟悉。这里是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外围整治点之一,也曾是贺兰山石嘴山段污染最严重、环境最恶劣的区域。2017年之前,这里有5家煤矿企业和45家洗储煤场,开采形成5处大型矿坑,采矿遗留10余座渣山。进行生态综合治理前,这片区域山体植被被破坏殆尽,煤尘弥天,污水横流,满目疮痍。

在石嘴山市石炭井矿区大嶝沟片区治理点,宁夏自然资源厅外业核查工作人员正比对着现场生态环境的治理情况。

  如今,经过4年的治理,这里已完全变了模样。记者放眼望去,这片区域已经变得郁郁葱葱,多条黑色滴灌管蜿蜒其中,和周边的蓄水池一起为这些绿色植被提供水分。远处的山体大多已削坡平整,有些还进行了覆土复绿。距离记者最近的一个巨大渣台上,一台挖掘机和几名工人正在作业,平整的边坡边缘也都覆盖了挡土板,防止坡面水土流失。

  记者注意到,经历数年综合治理,大嶝沟片区治理点已累计栽植各类乔木20万余株、灌木50万余株,撒播草籽6000余亩,形成林地4平方公里,昔日的黑脏乱差也不见踪影。

  距离大嶝沟片区治理点约20分钟车程处,原石炭井三矿一号井北翼无主渣台。这片区域是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外围20处遗留矿坑和无主渣台之一,自2019年开始治理。放眼四周,现场渣台基本已削坡降级,山体前的平地处,原有的一家工矿企业早已没了若干年前的轰隆声响,安静得如同一幅大地上的写实画。

  “这次我们用两个月时间,主要对贺兰山保护区内及外围的生态恢复状况进行全面的‘回头看’和督导检查,重点排查保护区内已完成治理的169处人类活动点和保护区外围重点区域45处严重损害生态环境质量和功能的点位,针对这些区域的清理、整治、恢复、管护情况进行核查评估。”自治区自然资源厅国土整治修复中心副主任王岩也是工作组成员之一,近一个月的实地排查,让他和同事都亲眼见到,贺兰山保护区及外围在通过采坑回填、削坡降级、平整覆土、设备拆除、植被复绿等措施后,生态环境治理成效明显,综合整治工作取得了重要成果。

  王岩说,外业核查过程中,工作组也看到了目前在生态治理中存在的问题,如部分边坡高陡存在水蚀及风蚀影响,局部坡面有滑石、滚石等安全隐患,以及受贺兰山自然生态影响,植被恢复情况较为缓慢。“针对这些问题,我们还需要进一步采取措施,以自然恢复为主,在重点消除安全隐患的同时,逐步恢复贺兰山的自然风貌,也为下一步全面总结贺兰山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打下坚实基础。”王岩说。(记者 张唯)

宁夏:让职业技能培训惠及更多“三类”帮扶家庭
  新华网银川1月4日电(记者 谢建雯)记者近日从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