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的老照片
编者按: 都说现在过年越来越没劲了,那曾经的年,到底有着怎样的味道,令人怀念?让我们来看看这一张张老照片,听听其中的故事,也许你会说:原来如此。
爸爸去哪了
人物:赵玉英和她的6个儿女
时间:1965年大年初四
“现在春节都流行爸爸题材的电影,我小时候也经常指着这张照片问我妈,爸爸去哪了?”照片中最小的孩子丽萍今年50多岁,她回忆说,当年拍这张照片时,她最大的姐姐也只有15岁,35岁的妈妈是一名小学语文老师,独自一人带着他们兄弟姐妹6人在固原县城生活。“小时候就记得爸爸很忙,一直在工作,很少能见到他。”丽萍说,后来哥哥姐姐告诉她,爸爸那时候在草庙当公社书记,因为工作忙,交通又不便利,家里都靠妈妈一人照顾。
1965年春节,最小的孩子丽萍也两岁了,妈妈赵玉英最大的心愿就是能照一张全家福,可就这样一个小小的心愿最终也没能实现。大年初一,爸爸就去草庙看望那里的农民,说好了初四一定回家照全家福。初四一大早,妈妈就开始给每个孩子洗头、洗脸、换新衣服,大点儿的3个孩子已经是少先队员了,妈妈还给他们系上了红领巾,挨个打扮得漂漂亮亮的,一起到照相馆等爸爸回来。没想到这一等就是一天,一直到下午,照相馆的师傅催促说要关门了,爸爸也没有回来,丽萍已经不耐烦地开始哭泣,妈妈只好决定照一张没有爸爸的“全家福”。第二天才知道,乡下下了雪,不通车,爸爸也没有电话可以跟家里联系。
“听我大姐说,妈妈那次背着我们偷偷地哭了,哭完擦干眼泪才和我们照的相。”丽萍说,10年前,妈妈患癌症去世了,每次看到这张全家福,就会想起妈妈的不容易。(尉迟天琪)
千里“解放”小脚丫
人物:辛玉玲和儿子、女儿、外孙女
时间:1950年大年初一
“照片里那个胖娃娃就是我,抱着我的是外祖母,两边站着的我的母亲、舅舅都已经去世了。”张晓芳老人今年65岁,一辈子搬过很多次家,但每次她都会小心翼翼地收好这张老照片。照片已经泛黄,有了折痕,但是关于这张照片的故事,老人却清晰地记着。
照片里抱着周晓芳的年轻妇人是她的外祖母辛玉玲,那时35岁。她的母亲19岁,舅舅16岁。“听我母亲说,这是她嫁人后的第一个春节,也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个春节。”外祖母只有周晓芳的母亲和舅舅两个孩子,女儿从固原嫁到平凉,在那个年代属于远嫁,加上信息不畅通,外祖母对女儿的思念日渐加深。春节前听说女儿生了外孙女,辛玉玲再也坐不住了。不顾家人的反对,迈着一双小脚,带着儿子辗转几趟才终于在大年初一这天赶到平凉。后来才知道,辛玉玲这么着急见到女儿,是有原因的。
“我母亲告诉我,外祖母一看见我就千叮咛万嘱咐千万不能给我缠小脚,而且拿出一双她亲手做的虎头鞋给我穿上。”周晓芳回忆说,外祖母当时就认为,女孩子不用再缠小脚了,以后要和男孩一样去外面做大事情。两个缠着小脚的女人抱着满月的周晓芳,和她舅舅一起在平凉的一家照相馆留下了这张照片。周晓芳说,每次看见照片,看见照片中外祖母和母亲的小脚,心中满满的都是感激。 (尉迟天琪)
长辫子甩起来
人物:周晓丽和她的闺蜜们
时间:1978年大年初六
“那时候头发多好,又多又黑。尤其过年的时候,我妈妈每天都要给我梳两根漂漂亮亮的长辫子。”今年53岁的周晓丽已经两鬓花白,看着年轻时的自己,她不禁感叹,那时姑娘们流行梳辫子,辫子越长越粗越好看。照片中的女孩是她在黑城乡二中上高中时的同学,“我们班一共就这10个女生。那时候女孩都不怎么和男孩说话,所以我们10个女生形影不离,按现在的话说就是闺蜜了。”周晓丽笑着回忆道。
1978年的春节,对16岁的周晓丽来说是伤心的,因为过完寒假,她就要随父母搬到固原县城(现在的固原市)居住,也要转学到县城读高中。想着即将和闺蜜们分开,周晓丽很难过。“也不知道是谁提议照张合影,那时候照相还很新鲜。”周晓丽说,她们所在的黑城乡没有照相馆,就计划去邻近的三营乡照相馆。初六一大早,女生们都穿着花布缝制的新衣裳,梳着漂亮整齐的辫子,骑着借来的6辆自行车就上路了。“骑了大概有一个小时左右,就那样一个带着一个,你追我赶的,也不觉得累。”最终这10个梳着辫子的漂亮姑娘定格在这张黑白照片上。
“去县城以后,我发现好多城里姑娘都剪着齐肩的短发,有的甚至更短。上了大学我也把辫子剪了。”周晓丽说,几年后,再见到照片上的这些姑娘们,都已经不梳辫子了,有的还烫了时髦的卷发。(尉迟天琪)
那些年,那些毛衣
人物:王小丫和她的家人
时间:1991年大年初二
“看到这张照片,我才想起来自己年轻时居然会织毛衣,如今这门手艺早都荒废了。”1990年,22岁的王小丫正在银川上班,那年,手工织的短款麻花毛衣正流行,爱美的女孩几乎人手一件。喜欢与众不同的小丫给二妹织了件开襟粉色毛衣,当时电视剧《渴望》正热播,二妹穿着这件毛衣经常被人夸像《渴望》里的燕子。
小丫呢,经常去一个亲戚家,那家女主人买了灰色和黑色的毛线织了一件长款毛衣,小丫看了很喜欢,就悄悄地记下织法,快过年时,狠狠心花了半年的积蓄买了一斤半腈纶毛线,花了20多天时间为自己亲手织了件过年新衣——长款毛衣裙。
1991年春节,小丫的二哥借了一台相机,为家人拍了第一张彩色全家福,拍照时大家都穿上了自己最时髦的衣服,就连五六岁的侄子侄女也穿着当时流行的滑雪衫,唯一不高兴的就是站在小丫旁边才12岁的小妹,因为她没有新衣服,只好穿着两个姐姐淘汰的条绒外套。所以,不管大家怎么逗,她都不笑。拍完全家福,小丫的这件毛衣成了最受欢迎的道具,两个嫂子和妹妹都挨个换着穿了一遍,每人拍了一张单人照。
坐在前排的小丫父母,当年才47岁,和小丫现在的年龄一样大。小丫回忆说,当时,看见她和嫂子换来换去地穿各种颜色鲜艳的衣服,父母却只能眼巴巴看着,当时大红大绿似乎只是年轻人的专属,中老年人常穿的颜色就是黑灰蓝。如今,母亲已经71岁,衣服的款式颜色却比年轻时丰富了许多,每到要拍照时,母亲就会穿上玫红、紫色、黄色等亮色衣服。而小丫已不穿毛衣多年,衣柜里有十几件羊绒和羊毛衫。 (王若英)
坐着火车去照相
人物:姜家四兄妹
时间:1972年春节
1972年,姜家还住在平罗西大滩。春节的时候,父母带着4个孩子,从高庄坐火车到银川给兄妹4人拍照。大女儿银花告诉记者,照片是在新华街的一家照相馆里拍的,当时的新华街还是一片平房、土路。
“那年我9岁,最小的弟弟刚满一岁,照相的时候太紧张,都忘了给弟弟垫块尿布。”银花说,照完相后已赶不上当天返程的火车,一家人便在新华街上一位知青家里借宿了一晚。在那个年代,照相对于一个家庭而言是件大事,虽然生活条件不好,也没有漂亮衣服穿,但当时那份简单的快乐,银花至今印象深刻。 (査亚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