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连科让古老的祭祀民俗焕发新活力
陈连科。
人物介绍
陈连科,69岁,家住隆德县观庄乡,是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隆德县九龙莲花池祭祀民俗代表性传承人。他通过广泛收集有关“六盘山九龙莲花池的各种传说故事”和相关资料,从1996年开始重建九龙莲花池。2006年,陈连科被推选为”九龙莲花池“会长,根据掌握的历史资料,恢复祭祀民俗活动的程序、日期及管理。
祭祀民俗演变为旅游日
其实,九龙莲花池祭祀庙会在传承延续期间,由于历史等各种原因,并非一帆风顺。古时,莲花池是朝廷“春祀水神”的地方,春秋两季设立祭坛,由地方官员代表皇帝举行盛大的“龙祭”(或“农祭”)仪式,酬谢天地神灵广施润泽,风调雨顺,关爱关陇生灵的厚德。随后,人们在莲花池周围修建寺庙、道观,普通群众成为祭祀主体。但随着时代兴衰变化,北联池庙宇及楼台建筑曾多次毁于匪乱、战火、地震或人为破坏,几经复兴,但不复以往。新中国成立后,庙宇建筑群再次被毁坏,民间祭祀庙会活动被迫停止。
到了1989年,当地群众捐资,重新修建了庙宇,祭祀庙会活动也逐渐得到了恢复,但九龙莲花池祭祀历史悠久,佛、道两教并存,传统祭祀程序及方式复杂,门类繁多,失传很多。1996年,我开始计划重修九龙莲花池。我在熟读佛、道两教经典的同时,走访周边各乡村,请教老一辈九龙莲花池祭祀的会长和参与者,收集整理有关九龙莲花池的各类资料,经过20多年的努力,终于使祭祀活动和建筑得到完整的恢复。
现在,我不但将每年农历六月六日的盛大祭祀活动组织的声势浩大,而且恢复了每年十多次的小型祭祀,并形成一套约定俗成的民间设坛祭祀的活动程序,由最初单一的祭祀活动,发展演变为现在以娱神、娱人为内容,以崇祀活动为载体,含有历史、宗教、民俗、艺术、商贸等诸多文化内容的传统民间文化活动。
祭祀活动恢复后,每年农历六月初三开始至初七日,六盘山九龙莲花池祭祀庙会期间,前来参加的人遍及六盘山地区和关陇地区,数万人聚集于此,敬香祈福,求财许愿。同时,莲花池附近各村的社火班子为庙会助兴演出。
从1996年以来,我已成功举办了12次九龙莲花池传统祭祀活动,参与祭祀群众约20万人次,特别是近几年的祭祀活动,已发展成为隆德县政府的旅游项目,吸引了周边几个县的群众前来旅游观光。
九龙莲花池之名来历
六盘山九龙莲花池祭祀民俗属于群众性文化活动,会长为活动组织、管理和主持人,按照年代划分,我应该是第六任会长。莲花池祭祀民俗,与莲花池息息相关。九龙莲花池俗称北联灵湫,古称北联池,又称朝那湫,位于隆德县城东北20公里处的前庄村,处六盘山中端腹地,海拔2530米,湖面面积5万多平方米,是六盘山脉中段的古灵湫和山顶湖。池水因三面环山,九峰团绕,形似龙头,池状同莲花,水光潋滟,沉澈明净,龙峰倒影,从高处俯瞰,宛然九龙饮水于莲花池,故而被称为九龙莲花池。
有关九龙莲花池的神话传说很多,相传莲花池为“救生池”“放生池”。至今,当地群众不在莲花池钓鱼,也不许他人垂钓,而且每年还要举行向池内投放活鱼、活虾等活物的放生活动,以表达感恩之情。古往今来,文人墨客慕名来九龙莲花池寻古探秘,赋诗抒情,留下了许多诗文佳篇,尤以“诗圣”杜甫的《灵湫诗》最为著名。
六盘山地区最古老的祭祀民俗
古往今来,人们一直延续着祭山祭水习俗,以此感谢土地的养育之恩,六盘山九龙莲花池祭祀民俗就是在这样的人文历史环境中形成。我家住在九龙莲花池附近,从小就经历并参加每年一度的莲花池祭祀庙会。小时候,对于祭祀庙会,只当看热闹,对于祭祀活动只有模糊的概念。
我小学毕业后,成为当地少有的文化人,在家务农期间担任村会计。从那时起,九莲池举行祭祀活动,我就被村民推选为组织负责人之一,参与祭祀活动的账务管理,并组织祭祀活动。也从那时起,我对莲花池祭祀开始感兴趣,并有意识地搜集、关注有关史料。
1982年,在我35岁时,我有计划整理并研究九龙莲花池祭祀活动,从内容到形式,从历史渊源到传承,进行系统查询、整理。我发现莲花池祭祀活动不仅传承着大量民俗事象、神话传说,还保留了众多的民间艺术、宗教活动,以及民间手工艺的原生形态。为了追根溯源,我查阅了与祭祀活动有关的佛学书籍,并广泛收集有关“六盘山九龙莲花池”的各种传说故事和相关资料。在这期间,我通过史书记载和历史资料,得知九龙莲花池祭祀民俗传承于春秋时期,鼎盛于唐宋,距今有3000年历史,是六盘山地区以及周边最古老的祭祀民俗。
九龙莲花池地处六盘山阴湿地带,雨水充沛。每逢雨季,莲花池周围云雾翻滚,每当云集山头,必有大雨,莲花池被称之为“云根雨穴”。人们将这种自然现象进一步“升华”,希望莲花池能普降甘露,保佑百姓一年五谷丰年,吉祥平安,赐福祛灾。于是,人们通过祭祀膜拜,经过千多年演绎,九龙莲花池祭祀就这样一直传承下来。莲花池祭祀,可以说是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并逐渐演绎出诸多神话传说,增加了祭祀活动的神秘性。
九龙莲花池祭祀民俗传承濒临失传
遗憾的是,随着社会现代化进程加剧,民间民俗文化逐渐淡化,使一些原有的活动难以为继,传统的朝顶进香程序礼仪、香会会规逐渐失传,部分民间艺术形式后继无人,濒临失传。原有的一些殿堂因资金问题未能恢复,使传统庙会的一些程序和活动无法进行。
为了保护并传承这项民俗活动,我在整理、收集材料以及传承祭祀民俗的基础上,配合当地文化部门对九龙莲花池祭祀民俗活动加以保护。隆德县政府也对莲花池周边环境进行保护性整治,并通过抢救保护,对九龙莲花池传统祭祀庙会产生的历史背景、民俗事象、文化传承人、相关文化因素等进行普查、挖掘,并整理、编写成书,成立了“九龙莲花池传统庙会民俗研究中心”,使九龙莲花池祭祀民俗得以保存和发展。(记者 剡文鑫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