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治区政协主席齐同生:在自治区政协进一步促进我区旅游产业创新发展咨政协商会议上的讲话
自治区政协主席 齐同生
2014年12月29日
今天的会议,是对自治区政协十届二次全委会确定的关于“进一步促进我区旅游产业创新发展”议题进行专题咨政协商,这也是检验自治区政协创新参政议政举措的再次实践。会上,与会同志围绕促进我区旅游产业创新发展,积极分析讨论、咨政提问,提出的意见和建议都很好。和山副主席就加快推进旅游产业创新发展作了安排和部署,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操作性,希望各有关部门结合各自实际,认真抓好贯彻落实。
我们实行咨政协商这一创新的举措,在“问”与“答”之中促进了各方交流,会议起到了扩大参与、畅通表达、深化认识、凝聚共识、聚焦问题、强化措施的作用。对这一有效做法,政协办公厅要及时跟进,认真总结研究,努力使这种协商形式成为常态,并不断巩固和扩大成果运用,适时向全区各级政协组织推广。下面,结合大家的发言,我就旅游产业创新发展,也谈几点意见,供大家参考。
一、坚持顶层设计。即将到来的2015年,既是“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编制“十三五”规划最重要的一年。各项规划都将陆续启动编制,旅游产业也不例外。旅游部门更应该先行一步、快人一拍,加快“十三五”旅游产业谋划布局。首先要摸清“家底子”。关键是要抓住“十三五”机遇,在全面系统掌握旅游产业整体情况的基础上,将碎片化的旅游资源进行“粘贴”,实事求是画出“轮廓”,运用创新思维挖掘旅游资源,深入调查研究,及时研判分析,准确把握旅游资源的存量、增量和流量。其次要把握“新常态”。经济下行压力增大的时期,也是旅游产业大有可为的时期。随着国民经济的“换挡转型”,也促进了旅游步入新常态。旅游日益大众化,成为老百姓一种常态化生活方式,旅游市场规模越来越大;产品形态上,融入式、体验式观光旅游、休闲、度假等势头渐起;旅游消费上,个性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随着大数据的应用,加速了产业融合、重构,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旅游生活,规范与健康的旅游生活将成为新常态。再次要树立“新理念”。旅游收入直接算入GDP,且旅游产业链长、关联度强、综合效益高,涵盖了服务业的众多行业和门类,还能有效推动农业、工业的提升发展,是新常态下有效“拉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要牢固树立“大旅游大产业”理念和“一盘棋”思想,打破旅游资源条块分割、“各自为政”、多头管理的不利局面,健全完善政府主导、部门配合、企业主体、社会广泛参与的工作格局,努力打造旅游“两优”环境,凝聚各方面的智慧和力量,努力形成齐抓共管、共同推进的强大合力。最后要谋划“新蓝图”。要主动适应旅游“新常态”,按照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超前谋划旅游规划,统筹考虑,主动融入我区空间发展战略规划和国家丝绸之路经济带等重大战略,推进旅游产业发展与新型“四化”建设相结合,促进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共赢、共享。
二、完善基础设施。从局、委的介绍和调研情况以及我平时掌握的一些情况看,我区旅游基础设施还比较薄弱,尤其在旅游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和旅游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还很滞后,入境旅游设施配套及服务水平不高,与旅客大众化、多层次、便捷式、舒适性需求还有很大差距。构筑旅游综合交通网络。要充分发挥我区地处亚欧大陆和我国北部地理几何中心区位优势,抢抓“一路一带”战略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向西倾斜和中央民族工作对民族地区的政策支持的机遇,在加快推进银川河东机场三期、包兰铁路扩能改造等重大项目建设的基础上,谋划储备一批大的、好的旅游综合交通项目,争取将一些公路、铁路(高铁)、航空等重大项目挤进国家的项目盘子,纳入国家的大交通战略格局,梯次跟进建设,筑牢“十三五”旅游大通道网络。关于争取项目,希望有关部门要“扭”住做、“盯”住抓、“缠”住办,不能坐等,以免错失良机。配套完善旅游基础设施。要围绕打造“特色鲜明的国际旅游目的地”目标,紧扣旅游六大要素,将我区独特的旅游资源植入国际化的理念,注重细节和人文情怀,加强包括旅游景区(景点)在内的旅游接待、客服集散、标志标牌、环保设施、数字信息、智慧旅游等基础设施建设,打造旅游升级版,不断提升旅游设施标准化水平和综合承载能力,真正让游客既能进得来、留得下、出得去,又能游得放心、游得舒心、游得开心,在旅游过程中发现美、享受美、传播美。
三、提升旅游品牌。品牌就是形象,品牌就是窗口,好的品牌能换来游客的“口碑”。精心打造品牌。要树立品牌意识,推进重点旅游景区(点)和旅游龙头企业提质、扩规、提档。同时,要借鉴“刘三姐印象”等文化演艺经典,推进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挖掘“花儿”等本土文化元素,打造一批在国内外叫得响的文艺节目精品,为旅游铸“魂”,不断提升“塞上江南、神奇宁夏”品牌影响力。丰富旅游内容。在北方尤其西北地区,基本有一个“通病”:旺淡季“冰火两重天”,旅游“半年闲”的尴尬局面没有根本扭转。我认为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还没有真正把宁夏可“出卖”的“荒凉”丰富起来,仍处在“深山”而不为人知晓。要在现有旅游内容基础上,努力挖掘和拓展乡村旅游、工业旅游、生态旅游、扶贫旅游、休闲度假、养生保健、体育健身、民俗文化等旅游业态,加大旅游商品、纪念品的研发力度,做精“存量”、调优“增量”、刷新“流量”,力促我区旅游由过去的“半年游”向“全年游”升级,由“门票经济”向“消费经济”转变。善挖增长点。冬季旅游本身就是增长点,要努力挖掘冬季旅游“潜力股”,变“冬闲”为“冬忙”,推进旅游产业四季不断档、不停歇。要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将我区部分有特色的工业企业项目打造成为新的旅游景区(点)。要把研学旅游作为释放增长点的重点任务来推动,并针对我国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大力发展“老年旅游”,积极开拓“银发市场”,挖掘和培植一“老”一“幼”两方面的资源潜力。加强营销宣传。湖南卫视在沙坡头景区拍摄并刊播了一期《爸爸去哪儿》,沙坡头的魅力顿时传播开来,惹得游人四面八方涌来,一时呈“井喷”之势、人满为“患”。要加大营销宣传,善于借电视、微信、网络等现代媒介的“势”,推出我区旅游的“卖点”,形成“聚焦”效应,吸引游客“倍增”。要加强与阿拉伯国家、穆斯林地区以及丝绸之路文化旅游带的跨国、跨地区的合作,巧打组合拳抱团发展,打造丝绸之路文化旅游精品线路。
四、完善体制机制。我区面积不大,但旅游资源丰富,在全国10大类95种基本类型中占据8大类46种,素有“中国旅游的微缩盆景”之称,确实将来能够发展成为支柱。抓旅游就是搞经济建设,旅游提供的就业和社会服务是其他行业无法替代的。要让这个“支柱”立得稳、站得直,就要在体制机制上多研究、多琢磨,为旅游产业健康、绿色发展“保驾护航”。简政放权。要充分尊重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规律,加快推进旅游领域政企分开、政事分开,“市场能办的,多放给市场;社会可以做好的,就交给社会”,让“看不见的手”充分施展,抓好项目建设和经营管理,让“看得见的手”有效调控,做好规划指导和协调服务。加强监管。“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在旅游行业表项得更明显。要进一步捋顺旅游执法部门关系,依法治旅,建立健全各级旅游联合执法综合协调机制,加大旅游行业监督检查,规范旅游中介组织行为,加强旅游诚信体系建设,推进行业自律和游客文明旅游。加强投融资。要建立完善稳定的财政资金投入增长机制,发挥财政资金小投入、大杠杆的作用。协调金融机构加大对旅游产业和企业的投融资支持力度,利用自身旅游资源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鼓励民间资本投入旅游项目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土地、税收等减免优惠政策的落实。强化人才支撑。旅游业是服务性产业,旅游业的竞争归根到底取决于人才的竞争。认真落实自治区《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健全完善包括旅游人才在内的各类人才保障机制,大力实施旅游人才工程。要“育”才。院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要充分发挥区内外大中专院校作用,院、地(企)“联姻”、合作,大力培养和输送适合我区旅游产业发展的各类人才。要“挖”才。本土人才熟知“乡”音“乡”情,对当地的情况最有发言权。要注意挖掘本地的旅游企业家和“土”专家的潜力,注重“壮骨”“输液”,提升其旅游开发建设经营管理水平,有效释放本土专家和企业的能量。要“引”才。人才不足是制约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短板,旅游产业也难以“幸免”,仅靠本土化人才是远远不够的。“刚”“柔”并举引进国内外旅游高层次人才,善借“外脑”为我所用。要“储”才。人才储备是赢得未来的先机。要建立健全旅游人才(专家)库,聚集人才高地,随时“抽”取、随时“调”用,为旅游产业创新发展、可持续发展、健康发展提供人才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