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三年真不易,习近平为什么"能"?
[学习小组按]
最新一期《人民论坛》杂志,刊登了一篇解读习近平“ 治国理政核心能力 ”的文章。作者从 自信笃定的政治意志力、高瞻远瞩的全局掌控力、坚韧无畏的变革创造力、大气厚重的凝聚感召力 4个维度分析。
习近平治国理政核心能力本质内涵
中国领导科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周新民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胸怀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鼎故革新,厉行新政, 以大气魄治党治国治军,以大手笔运筹国内国际大局,以大布局推动改革发展进程,开启了共和国繁荣昌盛的新航程,开创了党的事业继往开来的新局面,开辟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纪元 。无疑,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发生的巨变和取得的成就,与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自身的领导才能紧紧相连。
通过对比研究和系统分析,习近平总书记执政以来展示的治国理政才略,具有非同寻常的核心能力作支撑。这些核心能力集中体现在四个方面,即 自信笃定的政治意志力、高瞻远瞩的全局掌控力、坚韧无畏的变革创造力、大气厚重的凝聚感召力 。
[一]
自信笃定的政治意志力
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有定力,领导集体才能坚守立场、坚持原则,不被表象所惑,不为干扰所动,不为风险所惧。习近平总书记在治国理政中,首先充分展示了自信笃定的政治意志力。表现在对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等重大方向性问题上,旗帜鲜明,毫不含糊;对关乎国家前途命运、人民福祉等大是大非问题上,立场坚定,毫不犹豫;对任何政治风浪考验,始终坚守共产党人的理想信仰,赤胆忠诚,毫不动摇。
1 践行信仰 抱负远大
习近平总书记是一名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者,始终秉承着有信仰、有理想这一共产党人最高贵的品质。家庭的熏陶,自幼就在他心中埋下了共产主义信仰的种子。“革命理想高于天”是他执著追求信仰的真实写照。上任伊始,即向世人宣示 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既不走老路,更不走邪路 ,及时粉碎了敌对势力的政治图谋,重挫了别有用心者的嚣张气焰,坚定了举国上下走中国道路的信心决心,同时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强大的政治定力。
2 胸怀全局擎一引百
习近平总书记在把握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上,善于抓住问题要害,善于站在高处运筹帷幄,善于透过现象揭示本质,寻求系统解决中国问题之道。突出表现在具有高远的全局观、强烈的问题观和科学的方法论。他始终把解决影响党和国家全局的现实问题、焦点问题、深层问题,作为治国理政的切入点和发力点。 “一个伟大梦想”、“两个百年目标”、“四个全面布局”、“五大发展理念”,不仅站得高、想得深、看得准,而且遵循规律、紧贴实情、统筹谋划、协同推进 ,紧紧抓住了党和国家发展的要害,牵住了改革发展的“牛鼻子”。
3 以民为本强国兴邦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习近平总书记始终 坚持以民为本和强国兴邦高度统一 ,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作为基本执政理念。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围绕收入分配、食品安全、医疗保障、教育公平等人民群众最关心的利益问题, 瞄准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目标 ,实施了一揽子民生和民心工程,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效。
4 放眼全球运筹帷幄
习近平总书记在引领当代中国融入世界和构建世界新秩序上,充分展示出一个战略家的大气度、大胸襟、大智慧,展现了东方大国领导人的大视野、大运筹、大气势。针对国际紧张局势,理性呼吁世界跳出冷战思维和零和博弈; 针对一些国家对“中国梦”的质疑,及时阐明世界各国人民的梦想是互通互联的实质 ;针对中国威胁论,系统提出“亲诚惠容”等外交理念和打造“ 世界命运共同体 ”的外交主张。同时,致力把爱国主义和国际胸怀统一起来,向全世界阐明国家谋求自身发展必须也让别人发展、谋求自身安全必须也让别人安全、谋求自己过得好必须也让别人过得好等共赢思想和理念。
[二]
高瞻远瞩的全局掌控力
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掌控全局能力直接关系到国家的有序高效协调发展。如果这一能力缺失、党和国家的运转极有可能陷入松散无序甚至混乱崩溃的境地。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环境,习近平总书记在治国理政中充分显示了极强的全局掌控能力,做到了既高瞻远瞩又脚踏实地、既把握全局又直击要害、既果敢决断又大气稳健,高效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局面。
5 成竹在胸擘画有道
习近平总书记的全局掌控力主要有三个特点。 一是党情国情世情吃得透。 一步一个台阶的成长经历,广泛而丰富的执政经验,使他对党和国家治理的方向、路径、难点、重点洞若观火、了如指掌。 二是布局谋篇格局大。 十八大后迅速形成了以一个“中国梦”宏伟愿景和“两个一百年”阶段性目标引领,治党、治国、治军三方面协调推进,“四个全面”和“五位一体”整体统筹谋划的宏大格局。 三是掌控全局落脚实。 坚信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坚持立足中国国情、依靠自身力量解决问题,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决不搞政绩工程,决不求虚假繁荣。
6 统揽全局举纲张目
“举纲张目”是中国古代思想家推崇的一种治国策略。习近平总书记继承并发展了这一传统治国思想,展示了统揽全局、善抓主要矛盾的高超领导艺术。最为典型的是, 先后亲任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中央国家安全领导小组(中央外事工作领导小组)、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等 7 个领导小组组长,并亲自谋划部署、亲自推动督办 ,解决了一系列深层次、交织性、顽固性问题。这不仅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掌控党和国家大局的深层思考和责任担当,而且为促进国家大政方针落地生根创造了一种全新高效的领导模式。
7 德法兼治依规束范
离开法治,复兴没有根基;离开德治,复兴没有灵魂。习近平总书记在治国理政上,立志走出一条德法兼治、依规束范的新路。 一是致力提高全体国民思想道德文化素质。 倡导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国家软实力,凝聚民族正能量。 二是致力加强法律法规刚性约束。 坚持依法治国、依规办事,树立底线、红线、高压线意识,打破潜规则,营造新风尚。 三是致力打造一支坚定践行“德法兼治”方略的执政骨干队伍。
8 善谋敢断气宇非凡
十八大以后,当人们习惯性地觉得他会等一等、看一看、望一望的时候,党中央却以雷霆万钧之势迅速拉开了反腐大幕。会后不到两个月,四川省委副书记李春城应声落马,鸣响了“打虎”第一枪。军队反腐问题一向极其敏感,任何领导人都会慎之又慎,而 习近平总书记从军队高层严重腐败看到了“刀把子”、“枪杆子”问题对党和国家全局的杀伤力,于是横下一条心果断出手,清除军中害群之马 。在处理芦山大地震、新疆暴恐袭击等重大突发事件上,习近平总书记同样展示了当机立断的果敢、雷厉风行的气魄、气宇非凡的风范。
[三]
坚韧无畏的变革创造力
国家要崛起,社会要进步,要靠变革创造;推动变革创造,要靠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破冰前行的勇气、撼动乾坤的实力和力排众议的魄力。习近平总书记主持中央工作以来,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矛盾,充分展现出勇于变革的领导特质,站在人类发展和社会制度创新高度,带领党中央坚决摒弃不合时宜的旧观念,努力打破制约发展的旧框框,立志走出了一条科学治理社会主义的新路。
9 思路开阔全面创新
所谓开放,就是推进变革没有禁区、没有束缚、没有限制,敢于打破禁锢、除旧布新,自觉以开放的心态和姿态面对问题、面向世界。 “对内对外同步开放、市场资源双向开放” 战略思想的提出,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有序推进,自贸区建设的加速推动,“一带一路”战略的积极实施,使中国开放型经济的层次和水平得到整体提升。
所谓全面,就是以创新的思路、创新的体制、创新的模式,全面推进改革,没有空白、没有盲区、没有死角。十八大以来,党中央迈开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步伐, 经济变革力度空前、政治变革稳步推进、军事变革如火如荼、文化变革有章有法、社会变革步伐加快 ,治国理政呈现出重点突破、系统发力、全面见效的新局面。
10 自觉担当义无反顾
习近平总书记深知,中华民族要开创历史,真正实现“惊人一跃”,必须大力弘扬胸怀天下、济世图强的精神,充分营造敢试敢闯、敢于担当的氛围,培育尊重担当者、重用担当者、保护担当者的文化。在维护国家主权问题上,他不回避、不躲闪,针锋相对、寸步不让; 在关系国家兴亡问题上,他敢于向各种利益集团亮剑,不容许任何人在法律制度面前搞特殊 ;在关系国家发展未来上,他咬定改革不放松,面对危险不惧怕,在全党全国人民面前充分展现了直面矛盾迎难而上、推进变革义无反顾的坚强意志和恢弘气度。
11 体大思精勇闯新路
习近平总书记集大开大合的气势和精细入微的风格于一身,既善于从大处着眼,整体布局、谋定而动,又善于从小处入手,步步为营、层层推进。人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谋划“中国梦”和“两个一百年”愿景目标是何等远大; 扶贫攻坚、足球改革等措施方案 又是何等具体。他不仅思路宏大缜密,而且力主创新开放,把创新发展上升到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通过顶层设计推动 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管理创新 ,促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全要素、全系统、全方位变革。
12 无私无畏坚韧不拔
十八大以来,在意识形态领域斗争异常激烈的时候, 坚持“三个自信”、坚守“两个不能否定” ;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阶段, 坚持该改的坚决改,不能改的坚决不能改 ;在反腐“过头论”、“刮风论”甚嚣尘上的时候, 坚定指出对腐败分子一网打尽,零容忍、全覆盖 ;在经济转型爬坡过坎关头,坚持走转型发展新路。这种不畏艰难、坚韧不拔的意志,破除了摇摆不定者的观望心理,打消了犹豫不决者的思想顾虑,让人民群众看到了希望,对中国的前途更加充满信心。
[四]
大气厚重的凝聚感召力
治国有大成的卓越领袖,普遍具有巨大的凝聚力、引领力和影响力。习近平总书记主持中央工作以来,在中国和世界的政治舞台上,以其特有的大气、坚毅、亲切、朴实的风格,赢得了赞许,赢取了人心,向世人昭示出一个正在复兴崛起的大国领导人的泱泱风范。
13 学以修身兼济天下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习近平总书记深知,要建设文明之中国、先进之政党,必须具有“治天下者先治己,治己者先治心”的自觉。长期以来,他始终把修身立德、治心养性作为立身之本、从政之基。 一是把学习当成一种责任、一种境界、一种追求;二是重视思想和知识的融合和交互运用;三是吸收中国传统文化精髓,实现以文化、智慧、修为三位一体济治国家 。
14 知行合一率先垂范
唯有立身正、为政正,才能聚人心、合众力。习近平总书记虽位高权重,但处处严格自律、率先垂范。他从不搞特殊,决不搞例外,坚持以上率下,既是纪律制定者,又是遵纪守规带头人。特别是把重信守诺作为从政的一条准绳,始终践行“言必信,行必果”。 大到关系百姓福祉的民生工程和国际援助资金,小到与作家贾大山的君子之约,无不一诺千金、信字当先。
15 爱民如亲万众归心
在基层一线与劳苦大众同甘共苦的成长经历,使习近平总书记与人民群众建立了一种亲密无间的天然感情。从踏上从政之路起,他就将“为老百姓谋利益,带老百姓奔好日子”作为一种使命。走上党和国家领导人岗位后,他更是时刻把人民群众记在心上。 从到河北阜平山区踏雪“访真贫”、走进工地“夫妻房”看望农民工等细微举动 中,亿万人民感受到了总书记亲人般的气息。毫无疑问,习近平“平民书记”的爱民亲民风范已经成为凝聚中国人民团结一心、实现“中国梦”的强大力量。
16 宽和大气近亲远孚
作为党和国家领导人,习近平总书记宽和大气的品质突出体现在“团结”二字上,特别注重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 在处理班子集体关系上,信奉“懂团结是真聪明,会团结是真本领” ;在处理民族关系上,强调各民族同胞要手足相亲、守望相助,构筑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在处理港澳台关系上,呼吁兄弟齐心,同心共圆“中国梦”;在处理国与国关系上,主张“力量不在胳膊上,而在团结上”,推行“ 多极多赢不独享 ”理念,广交天下朋友。
以上四大核心能力犹如支撑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思想体系摩天大厦的四根擎天大柱,具有顶天立地的作用。但是必须充分看到,党和国家领导人卓越核心能力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对于习近平总书记而言,是优秀家风的熏陶、逆境经历的磨砺、丰富实践的积累、不断学悟的积淀、严格党性的锤炼以及深厚的哲学底蕴协同发生作用,铸成了其卓越的核心能力 。
——————
习近平成为最高领导人绝非偶然
【学习小组按】
2015年1月29日,学习小组曾刊发此文。今天重发。假期即将结束,大家要重返工作岗位了。期望我们能从此文中汲取新的力量。文字内容由 学习小组(微信号: xuexixiaozu )整理 ,并经《正定翻身记》主要作者赵德润本人审订。任何转载,务必注明出处。
----------------
一 缘起
那天,“学习小组”组长给我发短信,问《正定翻身记》是不是我写的。我回短信说:“有此文,有此事。”
我的采访笔记还在。写《正定翻身记》时是1984年,那时我是新华社河北分社的记者。 当时正是拨乱反正的年代,在省里我就听说,正定来了一个年轻的县委书记习近平,而且是从中央机关下来,很有思想,很快使正定的面貌发生了变化。
正定作为高产穷县我是知道的。那个时候高产穷县很难受,为了维持高产,盲目加大水肥投入,最后农民很穷,交了征购粮,口粮都不够吃,还要去外县买高价粮。这都是受了“以粮为纲”这种左的思想束缚。
我是怎么知道这事的呢? 很多渠道都在传,在省里一次会议上,石家庄市委书记贾然说习近平到正定确实变化不小。 我最感兴趣的是,他在当地转换思想后,工副业和多种经营上去了,棉花、瓜菜等产量增加了,农民生活改善了,为什么粮食产量却没掉下来?
我给正定朋友高培琦(学习小组注:就是《正定翻身记》第二作者,身份为县报道组长)打电话,他说得更为具体。 于是 1984 年 4 月 17 日 的下午我去了正定。
第一次见到习近平,我就很有好感。一见面,非常随和,讲话不紧不慢,实实在在。我们采访接触过很多县委书记,他在其中很突出的特点是,有思想又很真诚。
4月17日那次见面很短,他让我先下去看一看。 近平同志把他自己坐的北京吉普车,就是以前那种草绿色的老吉普,让给我们坐。他的司机雷小群拉着我和高培琦一路下去。
我对习近平真正深入的采访是在4月19日,那次谈话印象非常深刻,笔记到现在我还保留着。
我们是在他办公室里见面谈话的。办公室很简陋,实际情况就跟网上那个很有名、很普通的照片一样。他当时抽荷花牌香烟,农民也吸那个烟,当地产的。当时也有贵一些的烟,但是他只吸荷花烟。
二 谈话
那次谈话奠定了这篇文章的思想基础。
习近平同志跟我谈了他的思想,给我的感觉,他善于从大处着眼。 他没有只从正定思考问题,他把这个县的发展和全国联系起来了。一开始谈的就是解放思想,他说一个县如果思想不解放,思路不明、路数不清、精神不振,什么都干不成,这是他的开场白。
他说如果没有一个长远的规划,走一步看一步,或者上面说一说下面动一动,那不行。一定要有思路,要有规划,要有长远考虑,不能只看眼前。
他说要科学决策,真正摸清正定经济的发展规律,从根本上解决一些干部的盲目性,改变过去盲人骑瞎马、朝令夕改带来的反复和随意性。要通过立法,提出更严格、更科学的根据,形成十到十五年的远景规划。 然后再考虑当前做什么。
近平同志把正定和全国联系起来,是有很深的思考的。 他提出建立顾问团,取得智力支持,所以华罗庚、于光远这些大学问家都是正定这个小县城的顾问。 他是从北京来的,有自己的人脉,他把这些一流的人才请到了县城里,这个举动有些不同凡响,那时还是上个世纪80年代初。
他讲“专家教授是大树,背靠大树好乘凉”,我很受触动,所以做成了小标题。他说我们当然要在本地培养自己的人才,但是我们的小树还没长起来,就要先“借一借大树的荫凉”。 在正定发展中,“大树的荫凉”起到了实实在在的作用。他始终把正定放在全国的背景下考虑,要求重视信息收集,加强对外协作。涉及北京、天津、上海、广州、江苏,也包括山西、内蒙。既请人来,也把人派出去。
我们也就此深入谈了教育和人才问题。
他主张,正定培养的学生应该大部分回乡参与当地的生产,得心应手地去搞商品生产。 他提出既要培养大学生,也要培养职业人才,而正定应该更重视培养初级、中级技术人才,这个观点在今天看也不落后。 那时他在正定已经工作了两年多,有了很多的观察思考。他的教育理念我觉得很先进。
他提出要鼓励私人办学。当时正定有个艺文斋,还有个同仁学校,都是私立学校,他说应该大力鼓励这些私人办学,这样国家不用拿钱,人才也能培养起来。这些都是基础教育或者职业教育,县里面发展商品经济、工副业生产等,急需这样的人才。
关于如何发展,他的想法也很超前。
我们谈到了发展旅游。 正定有个大佛寺,他专门研究过,发现这里的龙藏寺碑是隋代的,历代文人多次吟咏,在书法史、碑刻史上都有很高的地位。 南北朝时期的临济寺早于大佛寺46年,是临济宗的祖庭,在佛教界具有极高的地位。 那还是改革开放初期,他就有魄力拨款修大佛寺 、恢复临济寺 。 他说我花钱维护这些国宝,是在扩大旅游资源。城里人拿钱买雅兴,正定人增加了收入 。
那时北京说要拍红楼梦,他就想到把剧组的外景地弄到正定来,再花点钱,去找各方面的支持,建成永久性的荣国府、宁国府,留下一景。我稿子里为啥没写,是因为那时候还在筹款,还没有建成。 1987 版的红楼梦,很多场景都是在正定的荣宁二府拍摄的。
关于正定的优势,习近平也想得很清楚。
他说,正定南部、西部紧挨着省会石家庄,有 29 公里的边界线。县城离市区 15 公里。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靠城就要“吃城”。 “为城里人服务,掏城里人腰包”,这是他说的话。文章里的二十字经其实也是他总结的,“ 投其所好、供其所需、取其所长、补其所短、应其所变 ”,就是这个意思。
近平同志告诉我,瓜果蔬菜甚至扫地的笤帚,城里人不生产,我生产啊!正定境内滹沱河、老磁河还有18万亩河滩地,我们建防护林带,大户承包在河滩地搞粮果间作,山羊、奶牛、肉牛养殖。潜力大得很。
习近平认为,于光远提出的“半城郊型经济”,符合正定毗邻省会的实际,为正定经济发展战略的制定发挥了作用。
三 激情
被近平同志的激情所感染,我在正定前前后后采访了 20 多天,最后稿子也是一气呵成。 干事业要有激情,记者写稿子同样要有激情。 和习近平交谈以后,我们有时候去他办公室,有时候他去招待所看我们,参加我们的讨论。习近平希望我们到下面多看看,不光看先进,也要看后进、看缺点,随便和老百姓聊。他想让我们看到全貌,看到实实在在的东西。 到一些乡镇和农户里走一走,村庄的变化,农民的变化进一步感染了我,离石家庄不过15里,不回家了!我非要把正定的改革写出来不可。
我习惯于在采访的地方写稿。因为回去后有各种干扰,而且激情会“衰减”。正像他嘱咐县委书记们不要太熬夜,当初也嘱咐我们注意休息。 酝酿和写作过程中习近平至少去了三次,一进屋就摆摆手说“别累着别累着,休息会儿!” (学习小组注:说到这里,赵德润略起身挥了挥手,仿若当年场景),然后就跟我们聊一会儿,这种聊天经常碰出火花,有思想火花,也有语言火花。
吃过晚饭,高培琦陪我到正定西城墙上散步,月朗星稀,下边一片庄稼地。城墙上思考的提纲就基本是最后文章的结构。 一开始,题目叫“正定经济的新战略”, 5000 多字的通讯送到到人民日报后,编辑希望再简练些 , 稿子压缩到2100字,题目改为《正定翻身记》。
其实文章里习近平虽然只出现过两次,但很多话都是他说的,考虑到文章里一个人的名字不能出现太多, 很多他讲的话借“县里的同志说”讲了出来 。
比如一些农民反映,没想到两年时间领导就把高产穷县的一盘死棋走活了。县里的干部则说,是胡耀邦同志的指示帮我们打开了思路。这话其实是他讲的。
现在稿里很多活泼的语言,“为城市服务,掏城市腰包”,“靠城‘吃城’”等,都是他的原话。
当时新华分社挂两块牌子,“新华社河北分社”和“人民日报河北记者站”, 新华社发通稿署名“新华社记者”,给人民日报发专稿就写“本报记者”。 穆青、冯健、周原写焦裕禄通讯也先发人民日报专稿,署名“本报记者”。所以我在稿子里,也是“本报记者”。
习近平这一年12月份自己写了一篇文章,《中青年干部要尊老》,也是登在了人民日报。当时在县委书记中是不多见的。
那时人民日报没有现在这么多版面,拿出二版那么大一个位置,一个县给了2000多字篇的幅,已属不错。但是我老觉得有些遗憾,因为全文版有更多更丰富的材料,所以在我的作品选里,收入了5000多字的全文版,这里面有更多的细节。
我原来并不知道《正定翻身记》是人民日报上第一篇有关习近平的报道,“学习小组”搜索后发了微信我才知晓。正定是习近平的政治起点。在这里我见证并记录了他解放思想、锐意改革、执政为民,见证并记录了他怎样带领一个县走出翻身路。这是我记者生涯的一个荣幸。
前两天“学习小组”上全文版的发表,让人们进一步从习近平的政治起点受到启迪。 30多年前,他领导一个县,想的走出高产穷县的困境,让人民过上好日子;30多年后,他领导一个国家,想的是“两个一百年”,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夙夜在公带领全党全国人民为之不懈奋斗。
四 情义
采访习近平那年,他31岁,我38岁。
我跟近平同志的经历有一点相似,都插过队。不同的是他插队时间长,吃得苦多。我是北大毕业后就到河北临西县插队,一年后到县委报道组,两年后到邢台日报,毕业后第六年就到了新华社河北分社。我在河北分社10年,1985年调到河南分社,近平同志也离开了河北,他去了厦门。
虽然此后再没有以记者身份采访他,但却有了观察他的另一个角度:近平同志是一个讲感情、不忘旧的人。
我不过是写了篇文章,这是做记者的本职。但近平同志一直把我当成朋友。 他在福建任省长时,过年先把贺卡寄来,我赶紧回复。
他到了浙江当上一把手,到新华分社去走访,说我跟你们新华社有缘分,年轻时候就有一个记者朋友叫赵德润。分社的同志很高兴,赶紧打电话告诉我。
2006 年 8 月我到杭州,习近平同志刚从温州组织抗灾救灾回来,就和我见面。西湖边他和我有一次长谈,从灾情谈到省情,谈到他的经历,从河北到福建,再到浙江,种种历练和体会。相隔 20 年,从县委书记到省委书记,地位变了,他谈心、交心还是那样真诚。
后来他履新上海,到新华社上海分社讲话,仍然说有个新华社朋友赵德润。上海分社摄影部主任见到我,高兴地介绍习书记讲话的情景。
我和习近平当初是君子之交, 这种友谊的开端,是在他 30 岁出头时。初次相交那种真诚、那种一尘不染的纯真,我一直珍藏在心里。
习近平同志成为党的领袖和国家最高领导人,应该说不是偶然的。从正定的政治起点,到他以后在福建 17 年的历练,都不是完全一帆风顺的,也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和挫折。可是,他的胸怀非常开阔,非常善于团结人,团结各种不同意见的人,特别是能够宽容犯过错误、甚至伤害过自己的人,这个一般人做不到。
五 担当
习近平是个有思想,有作为,有担当的人,这是我 30 年前的观察,也是今天的判断。 所谓有担当,就是有思想、有作为必定有自己的创造、自己的主张,必定承担一定的风险。
翻开当年采访习近平同志谈话记录,没有空话套话,没有穿靴戴帽,没有哗众取宠。自己的思想,自己的语言,深入浅出,实事求是,平平实实。 他的思想和做法无疑是符合中央精神的,但具体做法都是从实际出发有自己的创造,尽管上面领导不一定都很欣赏这些做法。
习近平30年前就讲到“改善农民生活的事情要优先”,正定1983年工农业总产值比1981年增长56%;粮食单产和总产都超过历史最高水平;人均收入比1981年增长75%。农民人均收入水平提高超过了经济增长的比例,他说到做到了。
十八届一中全会结束后,我坐在电视机前,看到新任总书记面对中外记者,也通过实况转播面对全世界说:“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我就想到,实际上他在正定也是这个目标,他的思想是一脉相承的。
这一届中央,特别是总书记、总理实在不容易。党和国家紧要关头面临的问题“压力山大”,经济下行的压力,艰巨的反腐压力,加上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没有担当行吗?处处都得有担当! 作家二月河写过清朝的帝王系列,研究过封建王朝的兴衰。他说历朝历代的反腐都没有今天这样动真格。我同意这个说法,这是一个事实。 从严治党治国治军,才能重拾党心军心民心。 一个个大老虎揭露出来,哪一个不让人触目惊心!不用编剧加工,实录下来个个都是大片啊。 铁腕反腐的魄力是前所未有的。
十八大后,习近平从山东曲阜开始,对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一系列讲话,如果说铁腕反腐是开刀动手术,这就是吃中药。参事室、文史馆在陈进玉主持下,组织馆内外文史专家编了一本 《中华传统美德一百句》, 就是从曲阜讲话中受到启发。我们现在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总书记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这也需要理论勇气和理论担当。
你要了解习近平为什么有担当,就要了解他所受过的磨难和历练。 他的父亲习仲勋同志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19岁领导两当兵变,21岁就是陕甘边区主席,32岁任西北局书记,毛主席称赞他是“群众中走出来的群众领袖”,任国务院副总理兼秘书长期间,曾分管参事室、文史馆工作。后来受到陷害,经历了很不公正的待遇。习近平9岁的时候,家里就遇到磨难。他从少年时起所受的苦难,包括16岁到延安梁家河插队一插就是7年的经历,对了解社会、了解人民、磨练意志,打下了坚实的根基。 他以宽广的胸怀化解了,这些磨难就变成财富,这笔财富堪称“金不换”。
《山海经·西山经》中讲“其中多砥砺”,砥砺就是磨石。人生经过砥砺,就会意志坚强,就会心胸开阔,就会有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