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昌盛:高跷上的舞者

30.12.2015  10:16

   人物介绍:

  辛昌盛,今年31岁,家住隆德县神林乡辛平村二组,是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辛家高跷第五代传承人。他在继承家族社火技艺的基础上,丰富高跷表演形式,以雄健、惊险为主,使传统高跷更具观赏性。

   高跷是民间“舞蹈”

  我们辛家高跷与社火息息相关,在隆德,人们习惯将春节期间的各种传统文化娱乐活动统称为“社火”。目前流传在隆德的各种民间社火有20多种,高跷是其中一种,辛家高跷又是隆德高跷之一。

  我们习惯称高跷为“高拐子”,它是一种民俗类民间“舞蹈”,包括表演、造型、语言等多种艺术类型。每次耍社火时,高跷舞蹈者双脚上绑着长木跷,在锣鼓的伴奏下翩翩起舞,舞姿雄健、惊险,令人拍手叫绝。由于表演者高出一般人群,观众需要仰起头来或者站在高处观看,所以也有人把高跷称为“高瞧戏”。高跷道具“跷”分高、中、低三种:高“跷”惊险挺拔,多为跷队之领头;低“跷”动作剽悍复杂,花样繁多,而且在跷上还能表演各种节目,多为跷队之主体;中“跷”既有高“跷”之险,又有低“跷”之灵活方便。

  高跷表演时间一般都在农历正月的闹“红火”活动中。表演地点可以在大场中表演,也可走街串巷,可由两人或三人表演,也可组织表演队伍进行表演。

   8岁学艺练就绝活

  隆德县文化底蕴深厚,全县14个乡镇、街道办事处,有不同规模的高跷表演队,其中,最突出、最具特色的要数神林乡辛平村辛昌盛家族的高跷表演队。辛家高跷发源于清光绪年间,至今已传承五代,有100多年历史了。

  我家可谓是高跷祖传世家,我是辛家高跷第五代传承人。

  受家族高跷表演的熏陶,我自幼酷爱踩高跷。从8岁起,我就跟随父辈学踩高跷,无论是上学路上,还是走街串巷,都是踩着高跷。我先从低跷开始学起。上学时踩着跷,到学校后将“跷”放在教室里,放学后又踩着“跷”回家。初学时,经常摔得鼻青脸肿,但我痴迷于高跷,摔倒后爬起来继续练习,从未想到过放弃。到了13岁,在熟悉低跷后,我开始练习中跷和高跷。

  辛家高跷最高有2米,一般由成年人表演,表演内容和技巧都比较简单,以行走为主;中跷为50厘米左右,由中年男子表演难度较大的各种惊险的技巧动作;低跷为30厘米,由小孩表演。近年来,辛家高跷表演队队员年龄都在10岁-28岁之间,以低跷和中跷见长,青年男女踩长度在50厘米-60厘米的中跷,行动自如,速度快,表演灵活,技巧性强,难度较大。青少年由于初学,一般踩30厘米左右的低跷,在表演场地周围做简单表演,增强阵容。

  我学习高跷20多年来,不但掌握了祖传高跷的表演技巧,而且在长期的训练中总结各种高跷表演技巧,并创造了20多个高难度的惊险动作,并完成了“跨步越障”“侧跳越障”“劈叉”“扑虎”“单腿跳”“金鸡独立”“蝎子走路”“过天桥”“蹲走”“跳桌子”“鹞子翻身”“后滚翻”“跳高桌”“侧身飞桌”“三人三跷跳”等多种惊险表演技巧。这些表演内容有强烈的感情色彩,表演起来惊心动魄,扣人心弦。

   自己摸索高跷制作方法

  我对高跷制作要求很严,在继承前辈制作技艺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表演特点,经过多次试验,摸索出了一套高跷制作方法。高跷表演中的主要用具是特制的两根木跷,我选“跷”料时,一般用质地柔韧、坚硬的木料,高跷主杆顶端约8厘米见方,底端约4厘米见方,总长度和高度根据需要,在一定的位置安装一块与主杆垂直的特制踏板,以便表演时固定脚。我制作的高跷,适合各种剧烈活动,既安全保险,又坚固耐用,这样才能保证表演起来得心应手。

  在长期的表演实践中,我还积累了一定的高跷绑扎经验,在制作好的高跷上,分别在高跷的脚腕、膝关节、大腿部位提前系上绑扎带,绑扎带正中固定在高跷主杆上,两边各预留1.5米布带,绑扎带最好用长布条,既不易松动,又不伤腿部。

  高跷的制作和绑扎直接影响表演者的表演效果,我们要求每个出色的高跷表演能手,都有自己固定专用的高跷以及绑扎带。

  我们辛家高跷表演以多种惊险复杂的高难度动作为主,活动量较大,适宜于轻薄、宽松的服装。手中道具多以彩扇、彩绸或赤手空拳,下肢不做任何装饰。

   传承任重道远

  现在,在我踩高跷的影响下,辛平村很多年轻人都前来参加高跷表演队,尤其本村的儿童们,也脚踩高跷参加列队演练。2004年春节期间,我家族高跷表演队首次走出辛平村,在周边乡、村成功演出。自此以后,每年春节,我都要经常带领高跷表演队四处表演。2009-2011年连续三年,我的高跷表演队曾代表神林乡社火队参加隆德县社火大赛,以精彩高超的表演连连获奖。

  辛家高跷表演动作内容丰富,技巧难度大,要求从小练习,20岁-30岁是表演的黄金年龄段。高跷高难度动作需要坚强的毅力和勇气、经过长期刻苦演练才能熟练掌握,但现在的孩子学习压力大,很少有青少年自幼练习高跷,加之现在年轻人怕吃苦,难以长期坚持练习。此外,近年来,中青年长期在外打工,农村人力资源逐渐减少,高跷表演队伍严重匮乏。尤其老一辈高跷表演艺人由于年事已高,无法踩着高跷演示,或因老一辈高跷艺人相继去世,高跷传承出现断层。

  让我欣慰的是,隆德县成立了隆德县民间舞蹈“辛家高跷艺术”数据库,并向全社会推广辛家高跷这一传统民间艺术,帮助我们辛家高跷艺术表演队置办锣鼓、铹钹、服装等演出用品。我也积极向喜欢高跷的年轻人传授表演技巧,并吸纳新鲜血液,不断丰富高跷表演内容,让这一门艺术一代代传承下去,在新时期焕发新的活力。(记者 剡文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