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兰山高伏沟岩画揭秘

17.01.2015  11:08

  重圈集中藏玄机独特人面像、“前文字”出现

  贺兰山高伏沟岩画揭秘

    简洁的线条、神秘的图腾、历史的写照,使得岩画的每一次新发现都格外引人瞩目。近期,网络上流传贺兰山“高峰沟”内新发现200多幅(组)岩画,实为误传。出现200多幅(组)岩画的地点为“高伏沟”,又名“驴尾沟”,2006年9月被北方民族大学岩画研究中心工作人员发现,并对这批神秘的岩画进行长达8年的研究。1月14日,记者跟随石嘴山市博物馆馆长、石嘴山市文物管理所副所长韩学斌深入贺兰山,与这批出自7000年前先民之手的神秘符号进行了近距离接触。

   此处岩画保存完整创作手法新颖多元

  1月14日一早,记者跟随韩学斌从大武口市区出发,向南驱车数十公里,经过曲曲折折的山路后,又踩着从山体上滚落的石块步行几公里,才进入高伏沟。

  沟内山势险峻、巨石林立,沟边和石缝中还生长出许多野生的酸枣树。站在沟口向东望去,则是一片视野开阔、地势较低的平原。韩学斌介绍,岩画就分布在山石北侧一线,长约1公里,由于地域偏远、鲜有人迹,高伏沟岩画在很大程度上得以完整保存。

  在沟口两边海拔约为1450米的山石上,一幅幅隐秘的岩画跃入眼帘。“这是一匹马,弯曲的腿部多像正在奔跑!”“这是一群刻画精致的羊。”“这组岩画像不像是一个人拿着工具在犁地?”韩学斌引导记者欣赏那些岩画时,几乎每走几步,就能在陡峭的山石上发现古人作画的痕迹。他感叹说:“当年,此地应该水草丰美、牛羊成群。人们在山下生活,又到山上把生活的场景画了下来。”

  据介绍,高伏沟岩画内容涉及人物、人面像、手印、符号以及驴、马、羊、虎、鹿等动物,在艺术手法上很有特点。韩学斌说:“以前我们见过的多数岩画都显得有些刻板,而高伏沟岩画中的人体具有形体匀称的美感,动物画也有很强的动感。”

   画法写实有故事重圈集中藏玄机

  在离地面约20米高的一块独立岩石上,一幅硕大的老虎岩画吸引了大家的注意。在这幅组图中,老虎四肢弯曲、弓着身体,一副将要一跃而起的态势,在它的正前方隐约是一只小鹿在奔跑……栩栩如生的画面,令人惊叹不已。

  “这幅‘老虎逐鹿图’是这座山头上描写手法最细腻、最写实的岩画,将老虎的身形和小鹿慌张的形态刻画地淋漓尽致。”韩学斌说,岩画反映出那时候的人类已经脱离了纯线条的表现手法,观察力更强,智力水平也得到很大提升。

  往山势更高的地方走,可以看到沿路分散着大大小小的重圈。这些重圈多是围绕着一个中心点向外扩展,一个圆圈包着一个圆圈,而每一个圆圈的线条都非常匀称、流畅。每一个重圈内的圆圈少则3层,多则超过7层。不到10分钟,记者已看到6个重圈。

  为解开其中玄机,记者采访了当年带领北方民族大学岩画研究中心工作人员首次发现高伏沟岩画的中国岩画学会名誉会长李祥石教授。李祥石介绍,在世界各地的岩画中,圆圈都是一个典型的题材和内容。“这种形象可能代表太阳、水圈、风圈等内涵。而像高伏沟岩画中重圈如此大的规模和集中度,是我之前在其他地方未曾见到过的,出现了象征性内涵,而不再是单纯写实性岩画了。”

   研究逾8年仍有许多待解之谜

  据了解,石嘴山境内共有16条沟,岩画分布于22个点。为了更好地了解石嘴山境内岩画分布,2006年夏天,李祥石带领一些学生和韩学斌一起从大武口区南部的大、小峰沟开始,一路向北推进,并在当地农民的带领下,一步步寻找深山中隐藏的岩画,历时半年之久。最终,隐藏的200多幅(组)高伏沟岩画才为世人所知。

  李祥石告诉记者,高伏沟还有不少待解之谜。在高伏沟南侧高达20多米的悬崖上,有一组由4个岩画图形组成的类似文字(或符号)的图形。该图形宽为25厘米、高6厘米,如果以看图识字的方式去观察,上部像人面像突出的双目,以下为重圈,再下面又是两个人面像,似乎蕴含着人类对太阳的图腾崇拜。“在岩画中管这叫‘前文字’,因为它已经具有中国象形文字的具象性和表意性,不仅存在一定的空间结构,而且在书写形式上有前后、有层次。尽管我们还不能完全理解这组岩画文字(或符号),但毫无疑问的是,这种组合已完全符合文字组成的要素和规律了。”

  李祥石认为,应该让更多对岩画、对人类文明感兴趣的人们到这里来参观,在欣赏这些古老而神秘的画作时,与几千年前人类原始先民进行交流。他的想法与韩学斌不谋而合,但韩学斌还有一层顾虑,他说:“以前研究人员觉得减少人为接触,能够减少对岩画的破坏,但同时又很希望这批珍贵的岩画面世。如今最迫切的事,就是如何更好地管理和保护这些人类先民留下的珍贵遗产。”宋晓意 张丽姝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