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兰山防洪“魔术师”
本站8月29日讯 “就半个小时的时间,洪水就涨满了渠道。”8月22日凌晨3时,暴雨造成的山洪使唐徕渠管理处现场巡查的防汛工作人员的心提到了嗓子眼。
险情最严重的平罗县第二农场渠堤岸后面,是丰收在望的田野:刚灌浆的水稻和结满硕大棒子的玉米在风雨中飘摇。
9公里堤岸出现漫堤、冲刷、滑堤,一号排洪渡槽受损。面对险情,自治区水利厅启动应急预案,连夜组织机械物资投入抢修,一场抗洪抢险的“鏖战”在唐徕渠和西干渠展开。
当日10时,二农场渠水退到正常水位,数万亩即将成熟的庄稼大部安然无恙。
8月25日8时,银川平原“主动脉”唐徕渠恢复农业灌溉,贺兰山东麓经受住了50年一遇洪水的严峻考验。
横亘在银川平原和内蒙古阿拉善左旗腾格里沙漠中间的贺兰山,东麓地区山势陡峭落差大,有较大山洪沟67条,沟短坡陡,多年来局地暴雨频发,突发性强,起洪快,成灾重,直接威胁着7个县区72个乡镇和9个国营农场约250万群众的防洪安全,一直是我区防洪工作的重中之重。
1980年5月20日、2006年7月14日、2009年7月7日,2012年8月25日……一个个记忆犹新的日子,记载着暴雨洪水造成干渠决口、公路铁路中断、城市农田被淹,甚至发生严重人员伤亡的惨痛场景。
2012年,我区批准《贺兰山东麓防洪及水资源综合利用规划》,规划根据区域暴雨洪水特性,确定了“立足拦、注重排、科学调”的治理理念,同时结合区域城乡发展和产业布局提出了洪水不入城的规划目标。规划范围南起青铜峡马长滩沟,北至石嘴山市麻黄沟,东至黄河,规划总面积8300平方公里,划分为南、中、北3个治理区,以拦洪库、滞洪区除险加固、排洪沟道治理和山前导洪堤建设加固为主,总投资16.8亿元。
5年来,在国家的支持下,自治区水利厅结合灌区续建配套、水库除险加固、中小河流治理和山洪灾害防治项目,开展了贺兰山东麓防洪规划项目的实施,以“长藤结瓜”形式完成镇北堡、金山、大武口等15座拦洪库、6座滞洪区的除险加固任务,实施了高家闸沟、桑园沟、汝箕沟等16个中小河流治理项目,布置水雨情监测站点150余处,构建起了导、拦、滞、泄的防洪体系。
关键时刻显“身手”。特大暴雨中,贺兰山东麓的导洪堤、拦洪库、西干渠、泄洪沟、滞洪区等防洪工程有序疏导洪水,洪水安全进入各拦洪库,镇北堡拦洪库蓄洪420万立方米、金山拦洪库蓄洪700万立方米、镇朔湖拦洪库蓄洪500万立方米,洪水资源得到有效利用,“水害”变成了“水利”。
贺兰山东麓防洪工程体系挺起了银川市和石嘴山市的防洪安全屏障。在贺兰县葡萄长廊,10万亩酿酒葡萄结出诱人的果实,种植户喜极而泣:“防洪工程真是葡萄长廊的守护神。” (通讯员 孟砚岷)
来源:宁夏日报2016年8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