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兰山能否承载数万只岩羊?
苏峪口管理站的后花园已经成为岩羊平日散步的好地方。
常能看到岩羊群穿梭在苏峪口景区售票点附近,给游人秀身段。
这只呆萌小羊始终与游客近距离对视着,并没有惊慌要跑的意思。
记者近日在贺兰山采访时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在苏峪口、贺兰口、滚钟口和拜寺口景区,大批岩羊走下山,在游客和工作人员面前悠闲地散步觅食,包括记者在内的很多人都有疑问,贺兰山岩羊种群是否已经泛滥?它们是否会破坏贺兰山原本脆弱的生态资源?随着调查采访的深入,我们逐渐接近真相……
岩羊如今不怕人了
几乎每天中午,在苏峪口景区门口绿化带都能见到大批岩羊,它们悠闲地啃食青草和低矮灌木枝条,即使有游客围观也不理会。除非人们试图走近时,它们才会警惕地走远。景区工作人员对此习以为常,“有时候岩羊还会进入博物馆,转一圈后就出去了。”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她印象中2009年以前,在景区门口很难见到岩羊。
在贺兰山岩画景区沟内和洪积扇上,也经常出现成群岩羊。“岩羊现在胆子很大,经常会在人住的房屋周围活动。”岩画景区工作人员表示,刚开始只是早晨和傍晚能看到岩羊,如今一天中很多时候都能看到它们。去年一次采访中,记者就亲眼看到3只岩羊在景区里一个农家乐小院活动。
根据记者近3年来对岩羊活动区域的观察,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在苏峪口、贺兰口、滚钟口和拜寺口这4个景区的沟口范围内,比较容易见到岩羊,而越向沟内走,看见岩羊的数量和频率却远不如沟口,并且岩羊多在崖壁上活动,警惕性也更高。
对于如今在景区能看到成群岩羊的情况,有研究人员介绍:“这并不奇怪,最主要的原因是,目前岩羊和人类能够和谐相处。”该人士告诉记者,经过这些年来的磨合,岩羊对人类的戒备逐渐放松,因为它们发现人类不会伤害它们,尤其是在景区范围内活动的岩羊,对于道路上过往车辆和游客已经很熟悉,并且知道没有危险,因此才会下山。另外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每逢初春和秋末时期,山上植物处在青黄不接的时期,岩羊只能下山寻觅更新鲜的食物。
岩羊总量在增加,泛滥之说太夸张
一位参与过贺兰山岩羊种群研究的人士坦言,近十多年来岩羊总量的确在增长,但是增长数量绝对没有达到泛滥的地步。
根据资料显示,截至2003年,贺兰山岩羊有9000多只,后来来自东北的野生动物专家团队开展对贺兰山野生动物的综合考察,根据相关计算模型推算,以2003年岩羊数量为基数,推算出贺兰山岩羊有2万只左右。“现在岩羊总数已经超过2万只,岩羊数量在增长,但是增长的数量和总量都在合理范围内。”研究人员告诉记者,贺兰山南北长约250公里,东西宽约20公里—40公里,这样大的一个山地载体内,是完全能够承载2万多只岩羊的。
记者注意到,最早提出贺兰山岩羊“泛滥”说法是在2009年,当时有外地专家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如果任由岩羊繁殖,贺兰山将会变成荒漠。此说法传出后,宁夏有关方面就予以否认,指出岩羊数量的确在增长,但远没到泛滥的地步。
未发现岩羊数量增长破坏植被
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第二次综合科学考察显示,贺兰山岩羊的食物来源比较简单,主要以青草和各种灌木为食,冬季吃甘草和落叶。专家对岩羊长期跟踪观察发现,岩羊是典型的高山动物,栖息在海拔1000米到5500米的高山裸岩地带和高山草甸以及山谷草地,基本不进入植被茂密的林区。
在对岩羊觅食过程详细观察后,研究人员发现岩羊在啃食青草和灌木时,基本不会伤到植被的根系,这样就给植被继续存活提供了基础。“如果按照泛滥的说法,山上的草甸子早就被岩羊、野兔和黄老鼠给毁了。”山下村民告诉记者,十多年前没有禁牧的时候,人饲养的羊群是如今岩羊数量的10倍,再加上牛、马和骆驼,那个时候对山上植被的破坏才是毁灭性的。后来封山禁牧,这十多年来山上植被好多了,原来一些光秃秃的山坡上现在都长起草和灌木。
来自相关部门的监测显示,目前还没有发现因为岩羊数量增长而导致植被遭到破坏的现象。正如一位野生动物专家此前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任何一个动物种群无限繁殖破坏到当地生态,需要有两个重要依据,首先就是这个动物种群的繁殖力足够强,其次还要看当地生态环境的承载力。然而科考结果显示,岩羊每年11月到12月发情交配,孕期大约5个月,每年4月到6月产崽,每胎1崽,这种繁殖力远比山里其它哺乳动物低。目前贺兰山生态资源的情况,完全能够承载岩羊的生存和繁殖。此外,野生动物种群的增长并不是无限度的,种群会根据环境变化和自身结构做出自然调节,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自然淘汰过程,岩羊也不例外,当它们的种群出现生存压力时,岩羊群体会主动淘汰老弱病残,从而达到种群优化。(记者 马骋 韩胜利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