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地和实验室研究结合 贺兰山岩画保护难题有望破解

28.05.2015  15:04
 

    贺兰山岩画的保护难题有望得到破解。5月27日,银川市贺兰山岩画管理处与南京博物院研究所召开贺兰山贺兰口岩画抢救性保护项目技术咨询会。

    会议上,已经过实地考察的国内专家对历时4年形成的《贺兰山岩画抢救性保护方案》(以下简称《方案》)给予了肯定。这意味着,贺兰口岩画的保护将从小面积的试点转为大面积的实施。

    贺兰山绵延250公里,在贺兰山东麓发现有数以万计的古代岩画,仅贺兰山贺兰口就有2194组,5500余幅单体岩画。随着时间的推移,受气候、地质灾害、人为因素等影响,贺兰山岩画出现了表面模糊、脱落等现象。为此,2008年起,贺兰山岩画管理处便与南京博物院文物保护研究所合作,对贺兰山岩画的抢救性保护进行勘测、试验、研究。该研究团队历时4年,对贺兰口岩画进行病害分析,实地和实验室研究相结合,形成了该《方案》。三易其稿之后,《方案》于2014年1月获得国家和自治区文物局批复。

    由于该项目属于石质文物保护,在全世界仍是一个难题,所以根据《方案》进行的贺兰山岩画抢救性保护项目施工过程必须非常严谨。对于该项目的实施,国家文物局给出建议,“先在典型地段做小范围的修复保护,经过一段时间考验,评审通过后,再大面积实施”。随后,工作人员对贺兰口约100平米面积的岩画进行了10个月试验保护,经过四季气候等自然环境的考验。目前,在施工工艺、材料和安全性方面取得了较为扎实的科学数据。(记者 杨薇)

 

  来源: 银川晚报

银川经开区转型升级促高质量发展
    抢抓“朝阳项目” 形成“二期现象” 新华网
银川让土地成为农民手中“活资产”
    建立农村产权流转交易服务体系 积极推新华网
银川市总工会启动“冬送温暖”活动
    为正在严寒气温下作业的职工送上慰问品,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