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川
简介:“货币政策传导不畅并非中国独有,当然,中国更严重些。”
2018年以来,人民银行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缓解银行信贷供给存在的约束,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遏制了各类风险发生,有效维护了金融市场的稳定,民营、小微企业融资难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
从今年1月金融数据来看,货币政策传导出现边际改善。1月,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新增3.23万亿元,创单月历史新高,同比多增3284亿元;1月末贷款余额同比增速为13.4%,较上年同期提升0.2个百分点。其中,小微企业贷款也延续了去年下半年以来“量增、价降、面扩”的发展态势,截至1月末,普惠型小微贷款同比增长17.6%。
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松紧适度。这与去年“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中性,要松紧适度”的表述相比,未提“中性”一词,意味着今年货币政策将比去年偏向积极,对经济增长的支持力度加大。
此外,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渠道还将进一步加大力度。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在实际执行中,既要把好货币供给总闸门,不搞“大水漫灌”,又要灵活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渠道,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有效缓解实体经济特别是民营和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防范化解金融风险。
首提M2、社融增速与名义GDP增速匹配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广义货币(M2)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要与国内生产总值(GDP)名义增速相匹配,以更好满足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的需要。
值得注意的是,这是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M2、社融增速与名义GDP增速相匹配,同时也是第二年未设M2的具体增长目标。在去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相关表述为:保持M2、信贷和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
第一财经记者了解到,随着内外部环境的变化以及货币投放机制的变化,M2与名义GDP增速相差已不大。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对第一财经表示,要求M2和社融增速与名义GDP增速相匹配,这与要保持宏观杠杆率稳定有关。
此前,央行相关负责人对媒体表示,2018年末M2增速为8.1%,社会融资规模增速为9.8%,名义GDP同比增长9.7%,M2、社融增速与名义GDP增速是大体匹配的,宏观杠杆率也保持了稳定。
“经济增长的目标比较宽泛,不再像以前一样是一个明确的点。弱化数量指标,更多的是货币政策在由数量型工具向价格工具转向。”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赵庆明认为。
小微融资难不只是货币政策传导问题
值得注意的还有,由于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不通畅,民营、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依然存在,这也进一步制约了货币政策作用的发挥。
“货币政策传导不畅或者说存在时滞和漏损,并非中国独有。”赵庆明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即使在货币政策执行效果最好的美国,依然存在传导不畅的问题。“当然,中国似乎更严重些。”
剖析货币政策传导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疏通信用传导渠道,已成为缓解民营、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迫切任务。
赵庆明认为,首要是风险问题。银行决定是否放贷首先要判断和识别借款人的风险,如风险太高或根本无法识别,必然不会投放信贷。而小微企业往往存在财务报表不完善、不真实的现状。在银行和企业之间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银行也必然会少投放或根本不投放。
他表示,解决货币政策传导不畅的问题,根本上还是要解决银企之间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从供给端来看,应增加独立法人的社区银行、信用合作社等小微金融机构,“它们与所在社区的企业往往处于同一熟人社会,风险容易识别和控制,容易发放贷款。”从企业端来看,要促进一些已经长期经营和稳定经营的小微企业提供标准的、有效的财务信息,让银行能够充分评估和授信。
中信证券研究部总监、固定收益首席分析师明明对记者表示,解决民企融资难、融资贵不只是货币政策传导问题。“它既是货币政策传导的问题,更是政策配合的问题。”
明明称,财政政策与监管政策的配合也很重要。比如,财政政策的减税降费就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此外,小微企业过去多依赖表外融资、非标融资等,如果监管政策没有配合,货币政策也传导不过去。
第一财经记者了解到,当前国内信贷融资占比较大,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较高,银行贷款传导渠道在国内货币政策传导过程中起着主要作用,贷款渠道任一环节出现障碍都会导致信用传导渠道不通畅,从而影响货币政策的传导效应。
“为何传导不过去?包括对整个经济的预期、未来利润的预期,由此产生银行惜贷(现象)。”明明称。
破解传导难题可从三方面入手
为了破解货币政策传导难题,2018年以来,央行与相关部门不断加强协调配合,通过“几家抬”的政策合力,综合施策。
例如,加快推进银行发行永续债补充资本,改善银行资本不足构成的实质性约束;创设定向政策工具,缓解小微和民营经济信贷投放流动性约束;推动利率“两轨合一”等。
“主要还是要做好政策配套,让政策组合使用,不能单搞货币政策,单兵突进。”明明称。苏宁金融研究院宏观经济研究中心主任黄志龙也表示,2019年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同时发力的可能性较大。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改革完善货币信贷投放机制,适时运用存款准备金率、利率等数量和价格手段,引导金融机构扩大信贷投放、降低贷款成本。
“这是近几年第一次出现类似表述,降息的信号非常明确。”明明分析,如果降息也会产生其他问题,比如如何引导资金流向实体经济等。“在商业银行的一些考核指标上,在MPA(宏观审慎评估)、永续债、CBS(央行票据互换)等方面,央行都要考虑。”
从结构性政策来看,通过推出定向中期借贷便利(TMLF),央行定向降息已经迈出标志性的第一步。2018年12月19日,央行创设TMLF,根据金融机构对小微企业、民营企业贷款增长情况,向其提供长期稳定资金来源。
“对于不同行业的融资利率、资金供给,我觉得应该会做更多的一些结构性工具的创设。”明明表示。
赵庆明则认为,破解货币政策传导难题可从三方面入手。一是增加流动性投放,降准、定向降准、中期借贷便利(MLF)、TMLF、再贷款等;二是利率优惠。“一方面,央行通过TMLF、再贷款、逆回购等,降利率;另一方面,银保监会限制银行对中小微企业贷款的上浮空间,通过窗口指导设定对小微企业贷款利率浮动上限”。此外,让符合条件的银行发行用于小微贷款的债券,增加资金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