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协同联动”的中国智慧

20.11.2017  08:37

  从“政策协调”到“协同联动”,本质上是在不断拓展、丰富全球经济治理新格局,以共赢谋发展

  日前,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越南岘港亚太工商峰会主旨演讲中再次倡议各国,“加强经济政策协调和发展战略对接,促进协同联动发展”,被国际企业界及智库点赞为“中国做出了正确的判断和选择”“中国守护了多边主义”。其实,从印尼巴厘岛到瑞士达沃斯,从北京雁栖湖畔到杭州西子湖畔,再到今天的越南岘港,强调同舟共济、加强各国“协同联动”,已成为新时代中国深度参与全球经济治理的重要主张。

  全球化时代,一国的财政刺激可转为他国的通胀压力,一国的市场补贴会扭曲他国的供需关系。单纯的经济政策协调并不算新鲜事物,属于国际通行做法,旨在维护国际经济秩序,避免政策冲突。但以往大多是发达国家提出相互协调政策,应对各国增长的短期失衡,以走出国际金融危机的阴霾。而基于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新理念的中国方案,不仅涵盖中观层面的“政策协调”,还在机制化建设、减少负面外溢效应、促进包容性发展方面着力良多,更是富含促进互联互通、致力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共同繁荣的东方智慧。

  一方面,“协同联动”的目标与手段包括短期平衡,但更侧重于中长期发展与互利共赢,相当于传统“政策协调”的升级版。比如,传统“政策协调”往往针对主要经济体之间的贸易战、金融战,办法大致有补贴与壁垒的降低或取消,利率、税率的调适,类似国际贸易纠纷的谈判、仲裁机制,有“以斗争求让步”的味道。“协同联动”在手段上不止货币、财政政策,还有战略与规划的对接,科技与产业政策的衔接,统筹兼顾各类贸易与结构性改革政策,及文化与人员的交流等,目标着眼于优势互补、全方位联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本质上是“以共赢谋发展”。

  另一方面,“协同联动”理念更具包容性,机制更具创新性。“以和为贵、协同万邦”,反对只在发达经济体内部闭门协商,讲求的是各国共同承担责任,促进全球经济治理体系的深刻转变。“一带一路”建设、“亚投行”项目等,均支持扩大发展中国家的代表性和发言权,有利于各国抓住协同的机遇、分享联动的红利。机制化建设突出“协同”“联动”两个维度。“协同”指的是各国的经济政策相向而行、并行不悖,通过区域协商、国际组织、双边或多边互动防止国内金融、财税、产业与贸易政策的“蝴蝶效应”蔓延;“联动”指的是在基础设施、科技创新、公共产品与服务等具体项目上务实合作、联合作战,在政策沟通基础上追求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以及民心相通,从而实现“百花齐放的大利”,而非“一花独放的小利”。

  因此,彻底摆脱“新平庸”、真正拥抱“上升期”,就要读懂这份“协同联动”的中国智慧,理解“一带一路”倡议的核心内涵,让国际经贸关系的“朋友圈”更和谐。当前,各类保护主义不断抬头,各种利益羁绊时隐时现,各方力量对比消长不一,治理赤字挑战严峻,各国各经济体都有自己的利益诉求,协同起来确实不容易。“独行快,众行远”,无论如何都不能“各扫门前雪”,不能再干“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傻事、蠢事,各行其是的结果只能是双输、多输。唯有共同应对挑战,抓住世界经济转型机遇,不断丰富各国伙伴关系的内涵,不断完善开放条件下的宏观调控合作,经济全球化再平衡之路才能走稳、走实、走宽阔。

  复苏已经开始,风险依然存在。中国发展的新时代,是世界经济的新蓝海。近来中国再次重申了“关起门来搞建设不会成功,开放发展才是正途”,逐步放宽了金融业的外资准入,被盛赞为有“里程碑式的意义”。未来的中国,会给敞开的大门赋予更多共商共建共享新价值,为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贡献智慧和力量,推动全球新一轮发展繁荣。(周人杰)

中国与世界共享发展机遇
  这是11月16日在北京举行的“中共十九大:中国宁夏新闻网
中外智库人士聚焦中共十九大畅谈中国发展与世界意义
        新华社北京11月16日电  “中共文化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