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百姓笑出声音
2012年3月,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部署开展“下基层、帮发展、解民忧、促发展”活动,拉开了全区3.9万名党政机关干部下基层的序幕。
从过去干部下乡“动嘴”到现在干部下乡“动手”,从往来一阵风到同吃一桌饭、同坐一条凳、同住一间屋,3年时间,干部与百姓之间熟络如家人;千个日夜,在下基层干部的助力下,一个个村庄无论从村容村貌还是经济实力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百姓笑了!
解决百姓家门口的困难
老百姓家门口的困难,事都不大,但百姓能直接受益。
6月29日,永宁县敬老院里70岁老人王世新牵着老伴,在院里散步。
王世新向记者感叹:“苦了一辈子,终于能享福了!”家住永宁望洪镇南方村的王世新命运坎坷,老伴和两个孩子都是智障人士,十分贫困。尤其是近几年,王世新年龄越来越大,已经无法照顾三位亲人。不懂政策,不知该找谁,他只能走一步看一步。
自治区人大下基层干部到村后,和村干部一起到了王世新家。“我们看到他确实困难,联系了相关部门,让一家四口住进了敬老院。”自治区人大常委会选举任免委员会副主任杨振义说。
自治区人大干部还帮南方村配齐了垃圾桶、污水处理等基本设施,更换了垃圾清运车的电瓶,帮助解决了垃圾清运问题,短短时间内,南方村有了新气象。“这些琐碎的事,对一个村来说就是大事,做好了就能让村民生活有大的改观。”杨振义感叹。
银川市水务局干部任卫东到贺兰县立岗镇下基层后,做了他职业生涯中迄今为止最小的一个项目的设计图。因之前设计存在问题,永兴村的水渠末端的2000多亩地往往淌不上水,成为村民的心病。“这样的项目属于大项目里的扫尾工程,很难争取专门的资金解决。”村党支部书记王锋说。银川市水务局下基层干部来了后,立即行动起来,两天完成实地勘测,不到1个月画好设计图,随后施工。“今年我们全村的土地都淌上水啦!”王锋笑着说。
“下基层”活动伊始,自治区就要求,下农村的干部,要做到家庭农场、最贫困户、留守老人、孤寡老人和离任村干部“五必访”;下社区的干部,要担任网格员助理,与网格员一同走访入户,做到特殊人群和贫困家庭必访。对群众反映的问题,凡是应该解决且能够解决的,应立说立行、当场解决;应该解决但立即解决不了的,把问题带回来,会同有关部门认真研究、尽快解决。
“现在,所有机关干部到基层都主动办实事、交朋友,和群众处得像亲人。”自治区党委组织部组织一处副处长王荣说。
谋长远为乡亲铺设幸福路
干部下基层,带去的不仅是项目、资金,还有更丰富的经验、更开阔的眼界。
西吉县田坪乡燕李村自然条件恶劣,基础设施建设落后。自治区人社厅下村干部在走访了解后,帮助该村理清思路,发展养殖业,创造出“全赠半返”循环养羊模式。“就是选定有劳动力、积极性、有圈舍的农户,给他们无偿提供8只基础母羊,产出的4只健康仔母羊交回,发放给下一户,以此方式进行循环,使村民在短时间内摆脱贫困。”人社厅干部解释。现在,燕李村的养殖业已初具规模。
永宁县闽宁镇武河村是移民村。自治区农牧厅干部调研后决定,锁定适合当地的产业。“当农民有当农民的办法,可以种植葡萄等经济作物;不当农民有不当农民的办法,可以参加培训,做瓦工、电工。”干部一席话,让村民恍然大悟。农牧厅干部送来最新种植技术,请来专家培训,让武河村人均收入从7年前的2300元到去年破万元。“不仅是武河村,下基层干部将整个闽宁镇2015年至2018年发展规划也制订了出来,为我们解决了发展的方向问题。”闽宁镇党委副书记王永强说。
“下基层”不仅让村民得实惠,干部们也受益匪浅。“接地气后,发现之前在制订规划时,有些与实际背离。通过近距离接触,今后我们制定农业产业政策时,更能符合未来农业发展的方向。”自治区农牧厅农村经营管理与法规处处长张延平深有感触。
目前,全区下基层干部共计39028人,联系13685个基层单位,约3名干部同时联系1个基层单位,做到了所有基层单位全覆盖。同时,自治区还坚持让干部到业务对口的基层单位去,使干部能下得去、有事干、干成事。(记者 周一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