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彭阳农村人饮“云之芯”
秋日,站在固原市彭阳县红河镇文沟村的崖上环顾,草木葳蕤,作物丰满,村道整洁,牛羊肥壮。
村党支部书记兰武英和村民正在制作青贮饲料,这是全村近2600头肉牛的优质口粮。
芳村满牛羊 不羡水田百亩良
文沟村处于该县最南端,与甘肃省接壤。因战乱迁徙而成,村民至今带着陕西渭南口音。此地干旱少雨,沟壑纵横。486户1830个村民,人均仅5亩耕地,全靠雨养,若遭遇旱年则颗粒无收。全村三分之一是建档立卡贫困户。
多年来,村里大部分人还去邻省大机井拉水喝,一趟花费80元,人吃都金贵,没有多余的水发展养殖业。所以,空有一身养牛的本领,难以施展。
2016年,村民们喝上了泾河水,水管也通到牛槽边,牛羊畅饮无忧,文沟村伸开拳脚,成为县里千头肉牛养殖示范村。从此,家家种青贮玉米,户户都养牛,脱贫致富的路宽阔起来。
60岁的村民兰文选在朋友圈里发布新闻:兰文祥家12头牛卖了21.9万元;兰忠保家26头牛卖了40多万元;前两天,兰天亮家的6头牛卖了11.85万元。
“你家呢?”有人问。
“我家最近出得少,也就6头吧。”这位资深“牛专家”养了70多头牛,一年进出栏近百头。“贫困村的帽子已经摘了,预计今年人均收入超过12000元。2014年,我村人均收入才5200元。”村书记兰武英告诉记者。
追根究底,打通文沟村产业兴旺的秘密是一朵“水利云”。
互联网思维打破“管水”困局
彭阳县水资源极度匮乏,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356立方米,是全国的1/6。资源性和工程性缺水成为全县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瓶颈。
自1983年建县以来,彭阳县先后实施了生命工程、农村饮水解困工程、农村饮水安全和巩固提升项目,覆盖了全县12个乡镇156个行政村的农村供水管网体系。
2016年,宁夏中南部饮水工程建成,彭阳县有了稳定的水源,同时,埋在深山沟壑中的干支管线从3000公里延长到7109公里,而缺人管、漏损大、水费收缴难等问题也接踵而至。
那时候,兰武英每隔两天就要跳进蓄水池手动推闸开泵,等水位上来再关掉。一旦停水抢修就得四五天,村里人又得跑到邻省买水吃。
“一个山头上住几户人家,水池在山上,泵在山下,该放多少水只能凭经验,要是水溢出来还会把地给淹了。”水管员马自有说,每次上门收水费都特别忐忑,不是怕多跑几趟,而是怕群众对供水有意见,不愿交。
对此,彭阳县尝试融入“互联网”思维,采用云计算、物联网技术,对泵站、水池等进行自动化控制改造,为37座泵站、96座蓄水池安装了液位传感器、无线采集等自动化设备。通过建设人饮一张图、智能门户、移动App三大入口,保障了从水源地到用水户每个供水环节的全程自动化运行、调度,实现了人饮安全运行管理的信息化、一体化和现代化。
“蓄水池水位一旦下降到缺水水位,‘水利云’自动辨识,并向泵发出补水指令。4.3万户农家水表每5分钟传输一次数据,随时汇总、分析,进行精准管控。现在,管理工作人员由90人减少到40人,管网漏失率由40%降到10%,年节约水量55万立方米,相当于全县农村生活用水总量的18%,实现了‘节水、降本、增效’。”彭阳县水务局副局长常富礼告诉记者。
机制创新,互联网+农村人饮的“云之芯”
去年,水利部在全国推广彭阳“互联网+人饮”经验,这朵来自山区的“水利云”声名鹊起。水源的问题如何解决?建设管理模式如何确定?建设资金如何筹集?从去年7月至今,来自10多个省份、56批次的“取经人”深入彭阳寻找答案。
“水利云”要发挥作用,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这个短板要全面补齐,不富裕的彭阳县破除了“等靠要”的思想,组建成立了县水务投融资平台,通过争取政策性贷款、中央预算内资金,统筹整合财政涉农资金、地方债券等多种渠道,积极筹措资金3.1亿元,解决了全县19万农村群众安全饮水“最后一百米”难题。
信息化只是手段,让群众长久地喝上安全水、平价水、明白水,需要对供水管理服务体制机制进行全面改革。
“专业的事还要专业的人来干”。彭阳县创新建管机制和运营保障机制,通过设计、施工和运维总承包模式公开招标,最终评选出长江勘测规划设计研究有限公司承担全县农村饮水巩固工程3年建设、12年运维服务,实现了工程从设计、施工到运维的无缝衔接和有机融合。并与其共同投资1000万元成立了城乡供水管理有限公司,承担全县城乡供水建设运营服务职责。县财政预算每年安排200万元用于供水工程维修养护补贴。聘请6名专业技术人员,采取常规检测、联合抽检和在线自动监测等方式,实时监测水质,确保农村饮水安全。
彭阳深化城乡供水一体化改革,将原城市每立方米2.3元、农村4.0元的水价统一调整为2.6元,真正实现全县城乡供水“同源、同质、同网、同价”。人们只需打开手机,在“彭阳智慧人饮”微信公众号,就能交费、查看用水信息、申请停用水。如今,全县水费收缴率由过去的60%提高到99%。(记者 裴云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