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海固,向历史诉说

25.07.2015  12:26

      白驹过隙,沧海桑田。

  宁夏扶贫开发史上,有太多太多值得记录的画面——那些脱胎换骨后的容颜,那些凤凰涅槃后的重生,深深印刻在宁夏的光阴里。

  原谅我们的笔墨,不能一一记取所有的改变与努力,只能截取一部分影像,来浓缩汗水与泪水交织的艰辛历程。请跟随我们的文字,走进闽宁镇、永兴村、驼巷村三个扶贫开发的样板村镇,倾听老百姓的点滴心声,从变化中品读宁夏推进精准扶贫背后的故事。

  (一)

  自2013年至今,自治区党委书记李建华先后七次到闽宁镇专题调研。

  一个上世纪80年代初的移民小镇,为何会让书记如此牵心?

  或许,我们能从闽宁镇的发展与变迁中寻找答案。

  上世纪80年代初,“苦瘠甲天下”的西海固部分农民,为了吃饱肚子、改变命运,自发来到银川市永宁县境内的贺兰山东麓,通过承包农垦土地、在戈壁滩上开荒等方式求温饱、找出路,并在此形成了一个移民聚居区。

  创设之初,有些移民的家庭状况可谓“赤贫”。忆起最初的艰苦岁月,一些老人仍然唏嘘不已。在闽宁镇居住了近20年的马玉洪回忆说,“一间烂土房、两三把铁锨,锅里是土豆和玉米面……

  “闽宁”,这个名字中带着福建和宁夏共同的烙印。李建华在闽宁镇蹲点调研后,目睹了移民群众贫苦的日子,感受到群众对梦想不言放弃的精神,亲自撰写了近万余字的调研报告《党员干部要以百姓之心为心》,提出要从群众反映的点点滴滴、桩桩件件的事情抓起,让老人老有所养、安享晚年,让年轻人就业有机会、创业有舞台,让孩子受到良好的教育、健康快乐地成长,让各族群众的生活更幸福、更美好。

  从此,闽宁镇的历史翻开了崭新的一页。各部门精准发力,聚焦难题,帮助闽宁镇制定翔实的发展规划——2015年移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将增长30%以上;到2017年闽宁镇将建设成为全区乃至全国东西合作的扶贫样板;到2020年实现全面小康,成为贺兰山东麓宜居宜业宜游的葡萄旅游现代化小镇。

  再走进闽宁镇,昔日人烟稀少的戈壁荒原已经变成了阡陌纵横、绿树成荫、良田万顷的塞上江南小镇。向南1公里,一个总规划面积4200亩的扶贫产业园正在建设中,园区以葡萄酒及配套产业、劳动密集型轻纺工业、机械电气为主,已入驻企业6家,计划总投资11.8亿元。

  看着今昔变化,闽宁镇福宁村村民马文贵感慨地说:“刚搬来时,提个草帽连家转,全部家当就捏在手上。现在很多家庭的房子越盖越好,小车都开上了。

  一个群众生活富裕、人居环境优美的扶贫开发样板镇雏形初具。移民群众说,“如今的闽宁镇,一天一个样儿。

  (二)

  虽然地处宁夏较为富裕的川区,2013年以前,贺兰县立岗镇永兴村依然是个远近闻名的“烂杆村”。

  “烂杆”到了啥程度?用村民自己的话说:“十里八乡的媳妇不愿嫁进门,村里的姑娘小伙子都争着往外面奔。”虽然距离黄河只有百步之遥,但因为村里土地盐碱化程度高,“种啥啥不成。

  2013年8月6日,自治区主席刘慧来到永兴村,在老支书吴生顺家里,刘慧坐在小板凳上跟村民们一起探讨村子的发展。

  “大家有什么意见尽管提。”刘慧鼓励大家畅所欲言。

  村民们提出,土地盐碱性大,沟渠路不畅通,粮食不好卖,建议在永兴村发展“休闲农业”“观光农业”,在村上建幼儿园、老年人活动中心,早日实现“城乡一体化”。

  村民反映的困难和期盼被刘慧一一记在心上。她指出,要把百姓的期待作为我们努力的方向,各部门要精准聚焦,积极帮助永兴村完善整体规划,解决老百姓最关心的问题,把永兴村建设成一个农村发展、农民增收、产业提质增效的示范点。

  这次小板凳上的座谈会,被村民们称作“村里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会议推开了永兴村的改革发展之门,一个村庄的命运由此改写。

  很快,自治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的施工队开进了村,改造上下水、改造用电线路,并给每栋房子的外墙贴上了保温板。自治区水利厅的专业施工队来到村上,重新对永兴村的渠系进行了系统规划。自治区农牧厅精选水稻良种,在村上规划建设了30栋工厂化育秧棚。

  永兴村正在与过去的自己挥手作别,一个产业发展、环境优美、民风和顺的新农村在原地站起。2014年5月14日,刘慧第三次走进永兴村。刚一进村,刘慧感慨地说,“跟前两次来完全不一样,简直焕然一新,变得不认识了。”敲开村民魏凤琴的家门,屋内素雅的壁纸,时髦的沙发,42寸的大彩电,都跟城里的居家没啥区别。

  7月17日下午,70多岁的村民蔡生茂和老伴正在树下乘凉。前几年,老蔡在贺兰县城买了房子,看到村子的变化,去年夏天又搬回了村里,老蔡笑呵呵地说:“还是村上好,村上呆着最舒坦。

  (三)

  山中无甲子,寒尽不知年。

  虽然张易镇曾是宁夏“包产到户”第一镇,但是改革开放30多年了,张易镇驼巷村的群众依然生活困苦。

  2013年初冬,刘慧走进驼巷村调研指导工作,走在村路上,刘慧与围拢过来的群众一一握手,随机交谈。刘慧现场征求村民的意见,“大家还想给政府提点什么建议?还希望我们怎么做?”一位群众说:“村里发展最大的问题就是养殖业和种植业,希望能贷点款,再就是年轻人打工和娃娃上学。

  随后,刘慧与村民代表在村支部的会议室里座谈,倾听村民的心声,和大家一起出主意、想办法,寻找致富之策。

  2014年,自治区政府将驼巷村确定为14个扶贫开发整村推进村之一,为家家户户统一设计了新房,地瓷砖、防盗门、塑钢窗、太阳能一应俱全,每户还新建了1栋60平方米的牛棚。“壮大经济甩穷帽,贴近群众解疑难,永葆党员先进性”,驼巷村奏响了脱贫致富的“三部曲”。

  “院墙坍塌大门破,下雨下雪愁死人。”说起以前的生活,村民陈万平直皱眉头,而一年多脱贫的加速度更让他始料不及,包村干部帮他制定了“脱贫规划”:先危房改造,再建牛棚养牛,栽培马铃薯一级种薯3亩,中药材3亩,并免费参加挖掘机培训,由普通农民工转型为技术型务工人员,提高劳务收入……目前,他家仅马铃薯一级种薯就收获9000多公斤,仅此一项就相当于去年全年的收入。

  时隔一年多,再走进驼巷村,一排排瓦房整齐排列,房顶上安装着太阳能热水器,路边体育设施一应俱全……如今,这里的农户观念变了,钱袋子鼓了,心情舒畅了。

  一村一策,一户一策,精准扶贫,回汉群众用自己的双手建设美丽家园,路宽了,家美了,心里更敞亮了,幸福的笑容溢满了村民们的脸庞……

宁夏:让职业技能培训惠及更多“三类”帮扶家庭
  新华网银川1月4日电(记者 谢建雯)记者近日从新华网
既要“面子新”又要“里子实” 大武口老旧小区改造暖民心
  “改造后,小区的路平了、灯亮了,家里暖和了,我们的心也暖和了。”近日,石嘴山市大武口区永欣园小区9号楼居民孙群告诉记者。2021年,大武口区投资1.新华网
5年支出672亿元年均增长5.7% 中卫市“小财政”托起大民生
  近日,家住中卫市沙坡头区世纪花园小区的戚璐圆说,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