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西吉:用宁夏精神走好新的长征路

17.04.2017  07:35
  “勿讶春来晚,无嫌花发迟”。用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这两句诗来形容四月的西吉,仿佛量身定制般的贴切。   时令已近谷雨,行走在六盘山区的西吉县,除了山谷里星星点点盛开的桃花之外,依然难以看见成片的绿。虽然季节上的春天来得有点晚,但西吉呈现出的发展面貌却犹胜春光,由内而外散发着勃然生机,这一点从整齐划一的农民新居,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势头强劲的新兴产业,焕然一新的城乡面貌上可见一斑。 固原市委常委、西吉县委书记马志宏接受记者采访。   固原市委常委、西吉县委书记马志宏说,自治区第十一次党代会以来的五年,西吉发展走得稳,走得快,可以说是全县经济发展势头好、城乡面貌变化大、人民群众实惠多的五年。五年来,面对错综复杂的宏观环境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任务,西吉县委、政府坚决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和区、市党委、政府一系列决策部署,团结带领全县人民攻坚克难、砥砺奋进,取得了可喜成就。与2012年底相比,地区生产总值由36.1亿元增加到55.5亿元,年均增长15.2%;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由9505万元增加到1.52亿元,年均增长16.9%。从2012年到2016年底,全县累计完成111个贫困村脱贫销号任务,贫困人口减少8.73万人、减幅53.76%,贫困面由31.78%下降到15.14%,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4658元增加到7565元。   这一串串来之不易、令人振奋的数字,真实记录了西吉县过去五年改革发展所取得的瞩目成就,每一个小数点后的细微变化,都代表着曾经走过的艰辛历程。    43210”模式有的放矢   “西吉经验”备受肯定   地处六盘山区的西吉县是宁夏人口第一大县,自然条件差、贫困面广、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属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全国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六盘山片区和革命老区县,是全区脱贫攻坚的主战场。   马志宏书记告诉记者这样一组数据:西吉贫困人口占全区的20%,占全固原市的45%。“目前,我们发展的最大困难和最大现实问题就是脱贫攻坚,我们的压力在脱贫,机遇在脱贫,希望在脱贫,责任也在脱贫,能不能抓好脱贫攻坚,打赢脱贫攻坚战是我们当前最大的民生工程,也是牵动经济发展的最大的政治工程。”    五年来,西吉县认真贯彻自治区关于“十二五”百万贫困人口扶贫攻坚战略部署,坚决打好整村推进和生态移民“两场硬仗”。尤其是实施新一轮脱贫攻坚战以来,按照中央和区市“六个精准”“五个一批”等要求,通过抓规划明确路线图,启动实施“1+21+19+172”四级脱贫规划,在路径上按“五个一批”进行设计,在时间上按“三年集中攻坚、两年巩固提高、力争提前脱贫”进行设计,明确了路线图和时间表。   为了让扶贫工作找到有力抓手,西吉县通过抓投资注入源动力,整合项目资金34.64亿元,注入风险补偿金3000万元,向14416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发放贷款5.78亿元,向7720户贫困户发放妇女创业贷款3.43亿元;通过抓产业培育增长点,探索总结推广“43210”精准脱贫模式(设计“肉牛+马铃薯+X”“黑山羊+马铃薯+X”“珍珠鸡+马铃薯+X”“马铃薯+肉驴+X”4种产业脱贫路径;做好资源、市场、生态3篇文章;激活“内生动力”、用好“外部助力”2个保障;全面推行驻村帮扶、金融扶贫、能人引领、龙头带动、科技支撑、休闲旅游、托管种养、全赠半返、红利反哺、劳务创收10种模式),贫困村新的经济增长点不断成长壮大。 农民新居。   在西吉县,每一个领导干部都和脱贫攻坚紧密关联,县级领导每人联系1个乡镇、包抓1-2个贫困村,安排139个帮扶单位、238个驻村工作队、471名干部驻村帮扶。累计完成66个贫困村脱贫销号任务,完成“双到”扶贫4.5万户,搬迁安置县内移民2.1万人、县外移民4.9万人,全面完成“十二五”生态移民任务,贫困人口减少8.21万人、减幅43.67%,贫困面由36.45%下降到21.33%。正是这些一步一步摸索而成的好办法,实举措,趟出了一条符合西吉实际的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新路子。   西吉县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面进行的有效探索以及取得的丰硕成果受到中央及自治区的充分肯定,全国“三西”扶贫开发现场会、全区扶贫开发观摩交流会、全区循环农业和林下经济现场会先后在西吉县召开。    特色产业撑起“半边天”   推进全域旅游立竿见影   “如今,我这一棚牛每年能赚回20万元。”4月12日,当记者走进西吉县兴平乡友爱村养殖大户马德华家的牛棚,一头头膘肥体壮的肉牛看起来阵势不小。   马德华现在养有83头肉牛,除了秦川牛外,还有夏洛莱和西门塔尔两个品种。正在喂牛的小伙子告诉记者:“我们只管养,政府给我们打开了销路,不愁卖。”马德华是当地致富带头人,近年来,除了自己努力外,政府在信贷资金和技术指导等方面也给予了扶持和帮助。在养殖大户马金虎、马德华、马有福等人的示范带动下,养殖业在各村逐步兴起,目前全乡牛存栏数达1.2万头、羊存栏数达2.4万只。     在脱贫攻坚中,兴平乡深入分析贫困户家庭状况及致贫原因,按照贫困户发展意愿和种养业习惯,布局特色产业,做到“输血”与“造血”相结合,通过政府补贴、金融扶持等措施,增强了贫困户的“造血”功能。   五年来,西吉县坚持把产业转型升级作为富民强县的源头性、根本性、长效性举措,抓住基地、品牌、市场等关键环节,延长产业链,提高融合度,以“五百工程”为重点的农业格局基本形成。   目前,西吉特色优势产业收入占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43.2%,“西吉马铃薯”“西吉芹菜”荣获中国驰名商标。以特色农产品加工为重点的工业经济迈出新步伐,依托吉德慈善产业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累计引进企业103家,落地项目106个,到位资金70.79亿元,完成工业总产值71.8亿元,年均增长18.3%,西吉县也因此荣获全区全市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先进县一等奖。   借助全域旅游发展东风,西吉县以特色旅游和商贸物流为重点的服务业快速发展,火石寨地质公园晋升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吉强镇龙王坝村和火石寨沙岗村上榜“中国最美乡村游模范村”,累计接待游客200多万人次,旅游社会总收入6.1亿元。   位于火石寨国家地质公园、将台堡和党家岔震湖三大景点之间的龙王坝村,交通便利,旅游资源丰富。为了摘掉贫困村的帽子,龙王坝村确定了把农村当景区来打造,因地制宜脱贫攻坚的思路。把农户的房屋改造,将农房变客房;利用村子的地理优势,让农民变导游;流转农民土地建大棚搞旅游农业产业开发,把农产品变商品;将创意变成收益,结合黄土窑洞、农民耕地的原生态场景等特色旅游资源。近两年,龙王坝村的旅游扶贫开展得如火如荼。曾经有名的重点贫困村,现在拥有了“中国最美休闲乡村”美名,吸引了大批区内外游客前来休闲旅游。   就在记者在西吉采访的时候,龙王坝村再次传来好消息,在由农业部、全国最美乡村创建办、农村杂志社等单位主办的“2016中国美丽乡村百佳范例”评选活动中,龙王坝村喜获殊荣,是固原市唯一获奖的村庄。   马志宏书记透露,最近,西吉县政府正在和中国汇源果汁集团洽谈,争取汇源在西吉县落户,围绕西吉的农副产品建基地、建企业,进一步扩大销售网络,这将进一步延长产业链。    城乡发展解瓶颈问题   水好路通乐居好生态   饮健康水,走通达路,处处见绿,居有其所,这是西吉县委、政府和全县人民过去五年通过种种切实举措来努力实现的目标。   五年来,西吉县坚持把抓项目作为抓发展的主抓手,坚持“上争、外引、内聚”并举,紧盯“水、路、绿、居”等瓶颈问题,每年组织开展“无冬闲计划”和项目建设大会战,累计实施500万元以上重点项目512个,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13.5亿元。   “过去,家家户户住的都是土坯房,破旧低矮不说,居住起来很不安全。村子里也没有一条像样的路,遇上雨天,连门也不敢出。如今在政府的支持下,家家户户盖起了漂亮的砖瓦房,村里也修建了平整的水泥路,采购草料更便捷了。”谈起村里的变化,西吉县红耀乡井湾村村民李玉龙高兴地说。   值得一提的是,自2014年西吉县被交通运输部列为六盘山片区交通扶贫攻坚示范试点县以来,固西高速公路建成通车,结束了西吉无高等级公路的历史。尤其是固将、西三等旅游路、产业路、通村路的建成通车,既解决了21万人行路难问题。也方便了农产品外销。如今,外通内联、通村畅乡、班车到村、安全便捷的交通网络初步形成。    多少年来,干旱少雨,十年九旱的西吉县一直饱受缺水困扰。五年来,西吉县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12处,解决了12.3万人的安全饮水问题,完成中南部引水西吉受水区连通及配水工程建设;实施“一山两区三长廊”生态工程建设项目,完成造林绿化43万亩,森林覆盖率由8.3%提高到14.43%,主干线公路整治绿化模式在全区树立了样板;立足回乡文化县城定位,着力构建大县城、中心镇和特色乡、美丽村庄“三位一体”城镇发展体系,投资35.3亿元实施了一批重点工程,建成保障性住房8044套39.76万平方米,实施棚户区改造5772户,完成农村危房改造4.76万户,建设特色小城镇4个、美丽村庄20个,城镇化率由17.5%提高到22.37%,西吉县也荣获了“全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先进集体。”    近百件民生计划交卷   千家万户分享改革红利   西吉县坚持把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五年来累计实施民生计划90件,投资120.6亿元,占公共财政支出的73.3%。   上学不收费、看病有报销、住房有保障,回眸西吉五年来的变化,改革发展成果正在惠及更多的西吉老百姓。   先后投资7.18亿元实施了一批教育重点工程,近2万名学生考入高等院校,教育“创强”和“普高”通过自治区验收。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荣获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县。加快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全面推广“先诊疗后付费”模式,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制度实现全覆盖,投资3.28亿元实施了一批卫生重点工程,标准化村卫生室达到257个,全面落实计划生育政策,人口出生率下降1.64个千分点,荣获全区卫生计生工作目标管理考核二等奖。   在西吉,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不是空话,出台了《鼓励科技人员到生产一线创新创业实施意见》,新增城镇就业13810人,每年输出劳动力10万人以上,人均劳务产业收入达3447元。推进各类社会保险扩面提标,7.34万人纳入城乡低保,落实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7000万元。 记者采访贫困户。   在抓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西吉大力实施文化振兴工程,建立了一批自治区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和农民文化大院,创排的“六盘响鞭”“回乡鼓韵”分别获全国全区民族运动会金奖、银奖。中央电视台《乡约》等知名栏目走进西吉,“中国文学之乡”品牌进一步提升。中国作协主席铁凝对西吉的文学成就给予充分评价,称“文学是西吉茁壮的庄稼,西吉是中国文学宝贵的粮仓”。   2016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宁夏视察调研,第一站就冒雨瞻仰了将台堡红军长征纪念碑并敬献花篮,在红军长征纪念园发表“缅怀先烈、不忘初心,继承和弘扬好伟大长征精神,走好新的长征路”的重要讲话,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和习近平总书记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贫困地区的亲切关怀,使我们倍受鼓舞、信心倍增。近一年过去了,回忆起习总书记来宁考察的情景,马志宏满心感动,信心十足:“对西吉县而言,走好新的长征路就是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2018年实现全县7.51万贫困人口脱贫摘帽,2020年与全国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社会。”   谈及未来五年的发展,马志宏胸中早已有本清晰的账:按照自治区“三年集中攻坚、两年巩固提高、力争提前脱贫”目标,紧盯全县127个贫困村销号、7.51万人脱贫任务,对照“三不愁四保障”以及贫困村“五通八有”和贫困户“七有”标准,着力在整村推进、产业培育、金融贷款、社会帮扶等方面下功夫。   在葫芦河畔这片红色的土地上,“不到长城非好汉”的宁夏精神已成为西吉人民实现美好蓝图的根本动力,而“走好新的长征路”更是成为一种永恒的精神指引!(宁夏新闻网记者 贺璐璐 杨洲 王雪玲 胡俊/文 张晓/摄影 视频/马建宁 葛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