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口村生态富民剪影——贫困村蹲点记
从固原市城区拉上1500只鸡仔,原州区彭堡镇蒋口村村民何玉军匆匆赶回大山深处的养鸡场。
去年,看到村后大山里植被茂密、灌木丛生,他打起了“靠山吃山”的主意,一次性承包1500亩退耕还林地,发展生态鸡养殖。
“今年已经进账7万元,目前养殖规模达到6000只,马上又有一笔不菲的收入。”12月5日,何玉军话语里透着些许自豪。
2004年,蒋口村5662亩山荒地退耕还林,村民累计领取退耕还林、生态补偿、草原补偿款四五百万元。利用这些资金,村民们围绕生态经济做起了大文章。
正值冬闲,村民伏玉林在果园里一刻不得歇息,剪枝、施肥、冬灌丝毫不敢马虎,这50亩红梅杏就是他的“摇钱树”,林下兼种西瓜、黄芪等,每年可带来10余万元收益。今年7月红梅杏成熟,吸引了不少城里人观光采摘,创下一天收入破万元记录。
“以前生态环境不好,种植经果林成活率低,口感差,现在随着水土修复生态好转,红梅杏成为家家户户脱贫增收的主业。”伏玉林说,全村红梅杏种植面积已从10年前三五十亩发展到2800余亩,每年带来近千万元收益。
“山里有山桃花和杏花,周边有上万亩的苜蓿花、中草药百花齐放,保证了各个花期不断档,蜜源时时有。”蒋口村养蜂大户王世发介绍,从最初的5箱蜂蜜发展到120箱,每年来自蜂产业的收入超过10万元。
2011年,王世发成立了原州区蜜之源养蜂合作社,在周边发展近百名养蜂户。“以前靠国家救济度日,如今靠生态经济致富。”站在出资50万元正在新建的二层小洋楼前,王世发说,现在返村发展生态产业的人比比皆是。
看好得天独厚的六盘山冷凉气候和无工业污染的生态优势,张惠民返村投资170万元,在蒋口村流转土地种植红梅杏、中药材、小杂粮520亩。今年,该村采用“土地变股权、农民当股东、收益有分红”方式,发展冷凉蔬菜、中草药、紫花苜蓿700亩。
每天早上,10余台推土机和挖掘机在村头平田整地、挖沟开渠。政府年内要把1800亩山荒地改造成冷凉蔬菜基地,这对今年要脱贫销号的蒋口村无疑是“加大了马力”,一亩冷凉蔬菜土地的流转收益是310元,每亩比传统作物节水280立方米,效益是传统作物的4到6倍。
如今,蒋口村很多村民放弃传统农业过度挤占生态资源的粗放式农业生产,转变为发展经果林、道地药材、冷凉蔬菜为主打的高效生态农业。坚守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兼顾生态与经济效益共赢,蒋口村已走上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富民之路。
蹲点连线
原州区农牧局副局长李春琴介绍,2010年以来,原州区探索出了充分利用地表水、合理开发地下水、高效利用扬黄水的高效节水农业新路子,实施了以马铃薯种薯、冷凉蔬菜、无公害枸杞等优质高效作物种植为主的15万亩高效节水生态农业。以林业产权抵押的方式,通过原州区融通投资有限公司,先后向国家开发银行和农业发展银行贷款26.8亿元,全部用于生态建设。通过政策引导、农业补贴等方式,鼓励农民发展中草药、养蜂业、草畜一体化、乡村旅游等多元生态经济产业链,助力脱贫攻坚有了“产业支撑”。
记者手记
“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又是社会财富、经济财富。”就蒋口村的生态富民来说,不只是生态保护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为确保绿得持久、富得长远,蒋口村因地制宜,发展生态鸡、红梅杏、中草药、冷凉蔬菜等附加值较高的生态产业,延伸生态经济产业链,进而实现社会效益的综合提升。
蒋口村自主选择发展生态经济,不仅避免了水土流失,又带动了农民收入,增加了百姓的获得感。经过多年努力,蒋口村走出了“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之路,正向着“美好生活的奋斗目标”进发。(记者 蒲利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