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自闭症患儿】孩子6岁前治疗效果好
我市残疾人康复训练机构工作人员以及兴庆区交警一大队女子中队部分志愿者,上街宣传自闭症预防及康复训练知识。记者 安稳 摄
在我们身边有这样一群孩子,他们不聋,却充耳不闻;他们不盲,却视而不见;他们不哑,却不知道如何开口说话。在医学上,他们被称为“自闭症患儿”。据不完全统计,我区有自闭症患者近2600人。
4月2日是世界自闭症日,“科学干预,环境构建”是今年的主题。银川市残疾人康复中心老师安丽坤说,“早发现、早干预、早治疗”是应对儿童自闭症的原则,提前预防和事后干预都很重要,家长应树立信心,积极面对,同时,社会也应给予这些孩子更多的关注。
3岁的他经训练能互动了
在市残联康复中心的教室里,杨老师正在为3岁多的强强上语言训练课程。“举手,拍手,拍桌,抱抱……”老师不断地重复叫着孩子的名字要求他应答,并边说边做动作。像这种训练孩子关注、模仿能力的动作,老师也忘记究竟教他做了多少遍。
“强强来了两年多,康复训练的进度比较快,开始他不理人,不会说话,现在会说话,也会和老师互动了。”杨老师告诉记者,对于普通孩子来说,这些都是特别容易、自然的事情,但对自闭症儿童来说,只有经过干预、训练才能办到。
记者采访时,强强的妈妈陈女士也在与儿子一起上课。她告诉记者,孩子经过康复训练后,语言能力提高很快。
2岁前可塑性强康复效果最佳
“与自闭症儿童近距离接触时,你会发现,这些孩子的注意力很难集中,眼神飘忽不定,从不正眼看你,很难与人交流。”杨老师说,由于不能理解自己与他人的关系,难以体会别人的情绪和感受,无论你说什么,做什么,他们都不理也不看。
目前,对于孤独症的病因和有效治疗办法,国内外仍处于研究阶段,能做的就是早发现早干预,越早干预,治疗效果越好。通常来说,0到6岁是孤独症儿童的最佳干预期,尤其是2岁前,孩子大脑改变空间大、可塑性强,进行抢救性康复效果更佳。
“以前康复中心很少有人来咨询,现在,经常有家长前来询问。”安丽坤说,一定程度上,这与人们对自闭症的认识和重视程度有关,有些家长觉得这个病不便启齿,还有人固执地认为慢慢就会好转,经过近几年的大力宣传,现在家长对孩子的行为关注加大,筛查比率增加,被诊断出患病的概率也就增大。
筛查的同时,我市开展了抢救性康复项目,用报名排队的方式,每两年一轮换,对全市所有0到14岁残疾儿童免费进行康复训练,并多次邀请国内外专家前来为康复老师授课。然而,自闭症儿童康复工作仍存在着一些问题,如缺少师资力量;因资金、场地等问题,一些昂贵、现代化的康复器材难以被引进并使用。
他们“很难带”请理解
强强上课时不能离开人,所以周一至周五的所有课程,陈女士都全程陪同。和陈女士一样,陪伴孩子在康复中心日复一日上课的家长还有很多。他们的脸上神情复杂,有焦虑也有欣慰。
“只有自闭症孩子的家长们才能真正理解彼此内心的痛和累。”陈女士说,自闭症孩子“很难带”,除了面对经济压力,还要面对周围人们对孩子、家庭的各种看法、评价,“最大的愿望是孩子能回归社会,自力更生,在我们渐渐老去之时,能靠自己生存下去。”
她还希望更多的人能够理解、关心这个群体和他的家庭。而这一点随着近些年的宣传,正逐渐地实现,越来越多的志愿者、爱心人士开始帮助自闭症家庭,尝试着通过游戏等方式走近自闭症儿童。
“自闭症的孩子在外面难免给人带来一些‘麻烦’,在这个时候,如果对方投来的是一个微笑或理解的小动作,对于家长来说,将是莫大的安慰。”安丽坤说。
如何判断孩子是否患上了自闭症?
如果孩子常常出现呼之不应、对父母缺乏依恋、对同伴没有兴趣等,或者在两三岁时仍然不会说话,即便会说,也不愿和人正常交流,说话时不与人对视等情况,家长就要引起重视,最好带孩子到医院诊断。
记者 肖梦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