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有诗书气自华——《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解说词(第八集)
内容提要
学习是解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构成的“金钥匙”,也是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倡导并身体力行的重要习惯。
本集《腹有诗书气自华》从三个层面解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劝学”的思想:第一部分,从“学如弓弩,才如箭镞”这一典故切入,以“学习是人生成长之梯”为重点,阐发“为何学”的问题;第二部分,基于“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这一典故,从“马克思主义理论著作、各种知识书籍和优秀传统文化书籍”等方面,阐发“学什么”的问题;第三部分,从“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一典故讲起,以“学用结合、知行合一”为重点,阐发“怎么学”的问题。
整体阐述
主持人康辉:
大家好,欢迎收看《百家讲坛》系列特别节目《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我是主持人康辉。
首先欢迎今天来到节目现场的北京工商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的同学们,欢迎你们!
前两年有一句网络流行语,年轻的朋友们都会特别地熟悉,叫“主要看气质”。那什么样的气质是最好的气质呢?北宋大文豪苏轼苏东坡有一句诗很有名,“腹有诗书气自华”。就是说一个人饱读诗书,那么他的才华、他的气质就会自然而然地显现出来,这个人就会与众不同。
苏东坡的这句诗,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少场合多次引用过,而总书记本人也是“腹有诗书气自华”的一个最好的代言人。他非常重视学习,也非常重视学习型政党、学习型社会的建设。今天我们这期节目的主题就是“学习”,关于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有哪些重要的论述?这些论述当中又有哪些精彩的用典?我们通过解读一起来学习领会他深刻的思想观点。
好,现在让我们掌声欢迎今天的思想解读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总支书记徐川老师。
思想解读人徐川:
大家好!
读书学习是习近平总书记这么多年来一以贯之的习惯,他说:“我爱好挺多,最大的爱好就是读书,读书已成为我的一种生活方式。”我们常说“腹有诗书气自华”,这句话总书记引用过多次,而他本人信手拈来的很多经典名言也正是对于这句话的最好诠释。
可以说,学习既是解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一把钥匙,也是解读总书记个人魅力的最好观测角度。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读书学习,总的来说涵盖三个方面的大问题:为何学?学什么和怎么学?
那么在这三个问题当中,首先要解决的就是“为何学”的问题。
我们不妨先来看一看总书记是怎么说的。
第一段落
微视频一:
学习是成长进步的阶梯,实践是提高本领的途径。青年的素质和本领直接影响着实现中国梦的进程。古人说:“学如弓弩,才如箭镞。”是学问的根基就好比是弓弩,才能就好比是箭头,只要依靠厚实的见识来引导,就可以让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青年人正处于学习的黄金时期,应该把学习作为首要任务,作为一种责任、一种精神追求、一种生活方式,树立梦想从学习开始、事业靠本领成就的观念,让勤奋学习成为青年远航的动力,让增长本领成为青年青春搏击的能量。
主持人康辉:
刚刚我们听到的习近平总书记的这段话是在2013年5月4号,他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的时候讲的。在五四青年节的这一天,面对着各界的优秀青年代表,总书记着重谈的还是青年为什么要重视学习,为什么要勤奋学习。在这段话里有一处用典,八个字,“学如弓弩,才如箭镞”。这八个字典出何处?它有什么样的含义?又讲了怎样的一种辩证思维呢?现在让我们欢迎今天的经典释义人,中央民族大学蒙曼教授。
经典释义人蒙曼:
大家好!
“学如弓弩,才如箭镞”,这句话出自于清朝的文学家袁枚写的《续诗品·尚识》。其实就是一个讲怎么样写诗的作品。《尚识》其实讲的就是才、学、识三者之间的关系。如果比较完整地表达的话,就是“学如弓弩,才如箭镞。识以领之,方能中鹄”。什么意思呢?说学问就像弓一样,是发力的,才华像什么呢?才华像箭头一样,是刺穿的。有了这个弓,再有了箭,是不是就能射中靶子啊?还不行,还必须有方向。方向是什么呢?方向就是见识,有了见识做引领,再有弓发力,然后再有箭去穿刺,这样才能够一举中的,射中目标。所以用一句话表达的话,那就是见识做引领,学识做底蕴,才气做锋芒。
习近平总书记讲话主要是引用了前半句,就是讲才和学的关系。才和学的关系,在中国古代可是一对很重要的关系,好多人都对这个事情有过讨论,不光是写诗的袁枚,像写历史的,唐朝著名的历史学家刘知几也曾经讲过才和学之间的关系。
他是怎么说的呢?他讲,说有学无才,就好比家有良田百顷,但是你不会种,不会经营,那最后也打不了粮食,发不了财。有才无学像什么呢?有才无学就像你空有一个木匠手艺,但是手头既没有木头,又没有斧子,你最后也不能够建成一座房子。所以就是说,才和学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缺一不可。
我们年轻人是很容易看重才气的,而且有可能就养成轻狂的才子气了,坐不住冷板凳,不喜欢踏踏实实地积累。但是大家一定要知道,光有才气是成不了大事的。举一个例子,同学们都学过当年王安石写的那个名篇叫作《伤仲永》对吧?仲永五岁成诗,那绝对是有才华的,可以说就是一个小天才。但是,他爸爸太迷信天才了,不肯让他念书,不肯让他学习,不能追加他的学养,那最后仲永的天才就成了无根之木,无源之水,才华渐渐萎缩,长大之后,只能“泯然众人矣”。
举一个相反的例子,李白。李白号称什么?“谪仙人”对不对?“谪仙人”那更是天才,这个天才是不容置疑的。但是大家一定要知道,李白可是扎扎实实念过书的。念什么书呢?他自己讲,“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在扎扎实实念书的基础上,再辅之以纵横的天才,那才能做到“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这个就是才和学完美的结合。
回到袁枚这个比喻上来,袁枚说,才华是箭镞,箭镞很尖锐、很锋芒,大家很容易重视到它的力量。但是一定要记住,一个箭究竟能够射多远,取决于什么?不仅仅取决于箭头的锐度,更要取决于弓的强度。只有挽得一张强弓,这个箭才能够越射越远。
我们中国古人讲,“人非生而知之者”,这世界上根本没有绝对意义上的天才。正因为如此,我们就应该努力学习、终身学习,就像习近平总书记讲的那样,把学习作为责任,把学习作为生活态度,把学习作为精神追求。这样,我们壮丽的人生才能够有深厚的学养来保驾护航。
主持人康辉:
谢谢蒙曼教授的讲解。
刚刚蒙曼老师给我们谈到了才与学的关系,我们必须要承认,我们绝大多数人都不是天才,我们那个“箭镞”没有那么锋利,但是我们可以努力地让这个“弓弩”变得更有力量,这样箭出去也会非常有力。就像武侠小说里那些内力深厚的高手一样,可以飞花摘叶,可以重剑无锋。
这方面总书记还有一些精彩的论述,我们继续请徐川老师给大家做讲解。
思想解读人徐川:
关于为什么要学习,习近平总书记语重心长地提到过四句话,为我们解读为什么要学习、掌握学习的意义提供了四个维度。他说,学习是文明传承之途、人生成长之梯、政党巩固之基、国家兴盛之要。这四个维度层次丰富,角度也很全面,其中“文明传承之途、政党巩固之基、国家兴盛之要”是从宏观的层面,也就是从人类文明、国家、政党这些角度进行解读。而“人生成长之梯”则是从个人角度进行的解读。我们首先来重点看一看如何理解学习是“人生成长之梯”。
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提到过现代人才学中的一个理论,叫“蓄电池理论”,意思就是说,现代的人才当中,一辈子只充一次电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我们必须要做一块高效能的蓄电池,不间断地、持续地充电,才能够不间断地、持续地释放能量。
梁家河的故事有很多很多,今天我们就讲一件事。
1969年初,梁家河迎来了15名来自北京的知青,梁家河的村民热情地去帮着这些知青拿行李、抬东西。村里有个后生平时就比较精明,在帮着知青抬东西的时候,专门挑了一件看起来比较小的棕色的箱子,结果,在路上还是慢慢地落到了后面。在中间歇息的时候,他特意地抬了一下别人扛的大箱子,结果发现,远远没有自己的那个沉,这时候才后悔上了当。当时还跟别人嘀咕,说这北京知青的箱子里装的是不是金银财宝啊?现在我们知道了,箱子里不是金银财宝,却是无价之宝,那是满满一箱子的书,而这个箱子的主人正是当时不满16岁的习近平。
主持人康辉:
徐川老师刚刚给大家讲了习近平总书记当年初到梁家河时候的一个小故事。今天在我们节目现场,特别请到了当年这个小故事的一位见证人,现在让我们欢迎陕西省延川县公安局退休干部、当年梁家河村的村民王宪平。
您好,欢迎您。
当年习近平总书记他们这些北京知青到梁家河,村里的人去接,您当时也去了?
嘉宾王宪平:
去过。
主持人康辉:
偷偷问您一句,以为那个小箱子最轻的那个不是您吗?
嘉宾王宪平:
不是不是。
主持人康辉:
梁家河的乡亲现在回忆起来当年习近平在村里那七年的时间,都会说到他特别地爱看书,好学。我们知道那时候每天都得干农活,都挺累的,他是在什么时间看书呢?
嘉宾王宪平:
他是白天是在山上劳动,回来以后主要利用晚上,晚上吃完饭以后,就在那土窑洞里边用煤油灯,在煤油灯下边看书学习。因为当时那个煤油灯那个亮光不够,就很小,再往大放一点,那个烟很大。所以一晚上看书完了,第二天早上起来,鼻孔里面和眼眉上面全是黑的。
主持人康辉:
每一天看到他都是一张“包公脸”。
嘉宾王宪平:
只要第二天早上一看他,就是全是烟熏的,是黑的。
主持人康辉:
他都看什么书?您看过他那个小箱子里边带的那些书吗?
嘉宾王宪平:
我看过。他带的书有政治的、历史的,也有经济的,还有国外的一些著名的著作,还有咱们中国的名著,像《鲁迅全集》,还有《聊斋志异》。
主持人康辉:
后来我听说他在梁家河还办过一个扫盲班,对吧?
嘉宾王宪平:
办过,在他这种学习的鼓励下。当时他看到我们梁家河这个村里边文化程度太差,识字的人太少太少。他看到这种情况以后,他就想了个办法,建议办个扫盲班。他想了好多办法,他就制了一些“名片”,很简单的,特别是一个字不识的这些人,他就从汉字“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这些,然后“大人小孩”、“东南西北”、“你我他”,就从这简单的常用的字,这样给老百姓这么慢慢教。最后在他这种办了“学习班”以后,我们村里文化程度就跟其他村相比,周围的村相比,我们梁家河的文化程度就要高一些。
主持人康辉:
其实识了字,有了文化,学习了,就开了眼界了。
嘉宾王宪平:
对对对。
主持人康辉:
刚刚您反复地提到习近平总书记当年在梁家河村的时候这种学习,对年轻人的影响特别大。您当年也是个后生,他对您的影响是不是也特别大?
嘉宾王宪平:
对,他对我的影响确实很大。因为我们俩经常一块儿聊,聊起来的时候,到他房子去聊的时候,他经常给我讲,说黑子,咱们这些年轻娃不看书、不学习,掌握不了知识,将来走到社会上就很困难。
主持人康辉:
嘉宾王宪平:
因为当时我的皮肤比较黑,所以村里人都叫我“黑子”。近平从插队来一直到现在为止,从来没叫过我王宪平,总是“黑子”、“黑子”。
主持人康辉:
今天我看您还特别带来了,这是一本书和一个笔记本。
嘉宾王宪平:
对。
主持人康辉:
这都是当年习近平送给您的?
嘉宾王宪平:
对,习近平送给我的。
主持人康辉:
这个笔记本非常精致。
嘉宾王宪平:
这个是在一次我在他窑洞去翻他书、看他书的时候,他翻出这一本笔记本。他说,“黑子,你喜欢的话,我送给你。”我说,“这么好的笔记本,我咋能不喜欢呢?”他说,“喜欢我就送给你。”
主持人康辉:
而且笔记本上就是“学习”两个字。
嘉宾王宪平:
笔记本上面就是“学习”两个字。
主持人康辉:
还有一本书,这也是当时很多人都会有这本书——《毛主席诗词》。
嘉宾王宪平:
对,这又是另外一个时间。就是我已经参加工作了,我参加工作以后,回到家里以后,又到他那儿去看书,我们俩聊天。他又从他的箱子里边翻出来这一本《毛主席诗词》,他说,“黑子,你要不要?你要我送你这本《毛主席诗词》,你再看一看。”我说,“要嘛,咋不要?我还喜欢看这一类的东西。”所以他就送给我了。
主持人康辉:
您现在是不是也会经常跟年轻人,包括现在梁家河村的年轻人讲起习近平当年爱学习的故事?
嘉宾王宪平:
我现在已经退休了,我家住在县城里边,但是我经常回村里去。回村里去,晚上没事,我就跟年轻人一起,像我们同年等岁的人,回忆当年习近平在村里的日日夜夜,艰苦奋斗的这七年,坚持学习的七年。我们大家议论起来以后都说,习近平确确实实在梁家河的七年艰苦磨炼、认真看书学习,给我们梁家河的老老少少影响太大,给我们起了榜样的作用。
主持人康辉:
谢谢您今天来到我们节目的现场,给这么多年轻人讲了习近平总书记学习的故事,您也把这两件珍贵的礼物好好保存。
嘉宾王宪平:
好好。
主持人康辉:
给更多的年轻人来传达这种学习的重要。
嘉宾王宪平:
好的好的。
主持人康辉:
谢谢您。
嘉宾王宪平:
我一定会的。
主持人康辉:
确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待学习的态度就是一物不知便深以为耻,也正是这种求知若渴的态度一直支持着他,从梁家河一路走来,不忘初心。接下来,我们继续请徐川老师给大家讲解。
思想解读人徐川:
在梁家河的七年知青生活,不仅锻炼了习近平同志的才干,同时也充实了他丰厚的学识,这为他后来报考大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正是凭借着勤奋学习、坚韧不拔的劲头,读书学习真正改变了习近平同志的命运。
1975年,习近平到清华大学,在化工系基本有机合成专业度过了大学的四年生活。
大学毕业后,习近平同志走上了工作岗位。无论是在河北正定、福建厦门、宁德等地方上任职,还是后来主政福建、浙江、上海等地,包括后来成为党和国家领导人,读书学习的习惯一直伴随着习近平,学习真正成为了习近平同志的“人生成长之梯”。
十八大以后,担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的习近平开始了更加繁忙的治国理政。虽然日理万机,但是读书学习的习惯一直没有变。
可以说总书记自己成长的经历不断地启发和鼓舞着我们,无论是少年还是老年,无论是个人还是政党,无论是群众还是干部,无论是修身还是济世,学习都至关重要。一句话简单概括:我们每个人都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生命不息,学习不止。
前面我们说完了“为何学”的问题,下面一个问题就是“学什么”。
我们知道,人类的知识可以说是浩如烟海、汗牛充栋。每一个行业、每一个领域都有着读不完的书,学不完的知识。很多时候,我们也想坐下来安静地进行学习,这时候就发现不知道该学什么,不知道该从何学起。
带着这样的一些问题,我们来看总书记的精彩论述。
第二段落
微视频二: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对人类社会创造的各种文明,无论是古代的中华文明、希腊文明、罗马文明、埃及文明、两河文明、印度文明等,还是现在的亚洲文明、非洲文明、欧洲文明、美洲文明、大洋洲文明等,我们都应该采取学习借鉴的态度,都应该积极吸纳其中的有益成分,使人类创造的一切文明中的优秀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优秀文化精神弘扬起来。
主持人康辉:
这是2014年9月24号,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的时候他的一段讲话。这段讲话当中,总书记也引用了一句古人的话,就是“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这句话里有一句大家特别熟悉的成语,就是“孤陋寡闻”。总书记引用的这句话典出何处?现在我们请蒙曼教授给大家讲一讲。
经典释义人蒙曼: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这个出自于《礼记·学记》。
《学记》这一篇是专门讲教育问题的,既然讲教育问题,就会涉及到一个话题,怎么样才能学得好,怎么样又会学不好?那在《学记》这一篇文章里,讲怎么样就会学不好的时候,它讲了六种可能,其中一种可能就是“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独学”,什么是“独学”啊?独学就是一个人学习,没有朋友跟你一起切磋琢磨,那会有什么后果呢?两个后果:
第一个,孤陋,就是见识浅薄;第二个,寡闻,就是见识不广。
一个人既学识浅薄又见识不广,就很容易成为井底之蛙,就会固步自封,就会夜郎自大,然后就很难再进步了。怎么样才能解决这个问题呢?也很好办,你就广交朋友,集思广益不就可以了吗?
所以,我们所谓广交朋友,并不是滥交朋友,而是要像孔子所说的那样,益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就是和正直的人交朋友,和诚信的人交朋友,和见多识广的人交朋友,这样我们的眼界、心胸才能放开,我们才能进步。
我们如今进入了一个互联网的时代了,我们再向别人学习,不用像唐僧西天取经那样经历九九八十一难了,可以说我们现在想学习,只要举手之劳,就可以做到。正因为如此,我们才要格外珍惜这个时代赐予我们的机会。你想,互联网那么发达,与其联机游戏,不如集思广益,跟全世界的人交朋友,跟全世界的文明交朋友,在交朋友的过程中不断学习、不断成长,这才能不辜负这个时代,也不辜负习近平总书记的期望。
主持人康辉:
谢谢蒙曼老师的讲解。讲得特别地生动,尤其是那句,与其联机游戏,不如集思广益。其实没有集思广益,哪儿来的联机游戏啊?任何的创新创造都是通过学习这样的途径获得的。
关于“学什么”,习近平总书记在他的论述当中,也给大家提供了三个参考方向,我们继续请徐川老师给大家讲解。
思想解读人徐川: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读书学习,给过三个参考方向:一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著作;二是做好工作所需要的各种知识书籍;三是古今中外,特别是我们国家优秀传统文化书籍。
我就把这三个方向总结为三句话:把牢定盘星;锤炼金刚钻;守护传家宝。
我们先来看第一句话——把牢定盘星。
定盘星指的是理想信念,要目标坚定,要心思如一,要心无旁骛。总书记曾经反复、多次地强调过我们要好好地学习、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的理论著作。因为从人类思想史上看,就其科学性、真理性、影响力和传播面而言,没有一种理论能够达到马克思主义的高度,也没有任何一种学说能像马克思主义那样深刻地影响和改变了世界。
接下来说第二句——锤炼金刚钻。
我们常说,没有金刚钻,不揽瓷器活。但是如果要揽瓷器活,或者说不得不从事瓷器活,那就得拥有金刚钻。我们说书到用时方恨少,那何不用到之时赶紧读呢?
从2013年12月31日至今,习近平同志以国家主席的身份连续五年发表了新年贺词,我们也通过媒体看到了总书记发表新年贺词之时身后那偌大的书架。据媒体梳理统计,他身后的书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学、历史、科学素养等等门类。我们能看到的书目有,《诗经》、《宋词选》、《鲁迅全集》、《老舍全集》、《李比希文选》、《21世纪资本论》、《抗日战争》等等。所以其实我们从这个书架上的书目就可以看得出来,总书记正是在不断地汲取着古今中外的很多民族的智慧,把它转变成治国理政的远见卓识。
下面说第三句——守护传家宝。
所谓传家宝就是要读经典、读原典,读那些被反复证明了的有价值的书籍。有的朋友可能会问,为什么要读经典?因为经典是历史的选择,是时间的积淀,是大众的典范。经典往往已经变成我们社会生活和文化的一部分,是解读、理解社会万象的一把钥匙。
可以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来源之一,也是总书记本人语言魅力大放异彩之处。大家想想,一句“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彰显的是大国大党的自信,体现的是从容清醒的淡定,表现的是埋头苦干的决心;一句“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描画的是广大青年乘社会主义建设长风,在祖国放飞青春梦想的鸿鹄壮志。诗词信手拈来,典故娓娓道来,可以说,总书记在用他本人的实践在为优秀传统文化代言。
所以亲爱的朋友们,如果你还不知道该学什么的话,听了总书记的推荐,我们应该清楚该怎么做了。
学习应该都是要稳扎稳打、步步为营,学习方法非常重要,下面一个问题就是“怎么学”。我们说方法不对,功夫白费,不仅会挫伤我们学习的积极性,也会影响学习效率。那么关于学习的方法,总书记又有什么样的精彩论述?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第三段落
微视频三:
道不可坐论,德不能空谈。于实处用力,从知行合一上下功夫,核心价值观才能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
《礼记》中说:“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人说:“圣人是肯做工夫的庸人,庸人是不肯做工夫的圣人。”年轻有大好机遇,关键是要迈稳步子、夯实根基、久久为功。心浮气躁,朝三暮四,学一门丢一门,干一行弃一行,无论为学还是创业,都是最忌讳的。
主持人康辉:
刚刚我们听到的这段讲话是2014年5月4号,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和师生座谈的时候他讲的一段话。面对着这些青年学生,我觉得总书记特别像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他会跟这些学生讲,怎么样找到一种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来最大程度地提高学习效能。也是在这段话当中,他引用了《礼记》当中的那句话,“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句话讲了五种学习方法,也是学习的五个阶段。现在,我们请蒙曼教授给大家好好讲一讲。
经典释义人蒙曼: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五个短句子出自于《礼记·中庸》。《中庸》相传是孔子的孙子子思的作品,讲的是儒家的人性修养功夫。
习近平总书记讲了这段话,讲的其实是一个治学的问题。治学应该怎么治呢?就是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什么含义?所谓博学,就是广泛地学习;所谓审问,就是仔细地询问;所谓慎思,就是努力地思考、谨慎地思考;所谓明辨,就是清楚地分辨;所谓笃行,就是忠诚地践行。这五个短句子这是学习的五个阶段,也是五个层次,彼此之间是相互递进的关系。
“笃行”它是问学的最高阶段,也是一切学问真正的出路。只有从实践上下功夫,从知行合一上下功夫,从笃行上下功夫,我们的人生,我们的学问才能够发挥出最大的价值。
其实,仔细想一想,这五个学习方法不仅是问学的妙道,它也是人生的妙道。我们每个人面对这个纷纷扰扰的、复杂多变的世界,其实都需要有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的智慧,那才能发现真理。发现真理之后,又要有投身生活的热情,有践行理念的热情,这样才能够实践真理,才能够改造社会。这个就是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年的期望,也是对时代的期望。
主持人康辉:
好,谢谢蒙曼老师的讲解。
我们常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对于学习来说,我们要寻找到的这个“器”就是学习方法,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
关于学习的方法,习近平总书记还有哪些重要的论述?我们再一次请出思想解读人徐川老师给大家讲解。
思想解读人徐川:
刚才蒙曼老师的讲解让我也很受启发。在我分享之前,我想先请现场的观众谈一谈自己对学习方法的理解。
观众:
老师您好,我是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的学生。那我在这儿想谈一谈我对“学问思辨”的我自己粗浅的见解。
我们英语学院有一门特色课程,它叫“Critical Thinking”,就是批判性思维的意思。在这个课堂中,我们经常会有论辩,有同学和同学的论辩,也会有同学和老师的论辩。在这些论辩的过程中,我们向内求,去思索,也向外输出,去表述我们自己的想法。最后,会有达成一种对文章的共识。我觉得这种过程是非常令人享受的,其实“学问思辨”这四个理念也都贯穿在这个过程中。
思想解读人徐川:
好,谢谢,说得非常好。
我们接下来,看一看关于学习方法,总书记给我们的一些建议和指导。
习近平总书记推荐的学习的最高境界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那么如何能够达到这一最高境界呢?总书记其实也给了具体的进阶之路。
我们概括起来说,就是八个字,叫“学用结合,知行合一”。如何理解总书记所讲的这八个字?我们一起来走近一位科学家,她就是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员屠呦呦,而她就是一位学用结合的身边典范。
1967年,为了支援第三世界国家,也为了消除我国南方存在的疟疾疫情,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指示,以军工项目的名义紧急成立小组,研发抗疟的新药。1969年,39岁的屠呦呦参加到项目中来。在1971年底,屠呦呦发现青蒿素提取物对疟原虫实现了100%的抑制。
1981年,世界卫生组织在中国开会,高度评价了青蒿素对世界的贡献。
当时有一位法国记者问屠呦呦,说开始研究是因为战争,现在青蒿素主要用来救命,你自己有什么感想?
屠呦呦是这么回答的:“我很高兴,作为一名医药科技人员,我们就是要为人类健康服务”。屠呦呦的目标很简单,学是为了用,用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学,这就是学用结合,知行合一。就是要向学、善学、会学,就是要学会学习、聚焦学习、享受学习,要学而信、学而思、学而行。
谢谢大家!
主持人康辉:
好,谢谢我们今天这期节目的思想解读人、经典释义人给我们带来的深入而生动的讲解。
“腹有诗书气自华”,我相信今天在座的同学们听完这一堂课之后气质都能上升一大截。
今天我们处在这样一个伟大的新时代,中华民族的发展也迎来了重大的历史机遇期。我们的青年要上进,我们的干部要上进,我们的党要上进,我们的国家、民族要上进,那就必须大兴学习之风。我们要用扎扎实实的学习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铺就一条扎扎实实的前进之路。
好,在这期节目的最后,我们一起重温那些经典篇章。我想对我们来说,这又是一次极好的学习!
经典诵读环节
经典诵读人李丹丹:
《和董传留别》节选·苏轼
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厌伴老儒烹瓠叶,强随举子踏槐花。
《续诗品》节选·袁枚
学如弓弩,才如箭镞;识以领之,方能中鹄。
《青玉案·元夕》·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