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需要带头人
据报道,今年固原市实施“乡里菁英”回归计划。利用外出人员返乡的时机,把返乡成功人士聚集起来,给乡亲们开座谈会、联谊会,宣传各项优惠政策。或者通过现有致富带头人牵线搭桥,把外出创业致富的优秀人士召回、吸引回农村,成为党组织带头人和致富带头人队伍。
简而言之,就是争取更多的人加入到扶贫队伍中来,领着、帮着贫困户们摸索出一条摆脱贫困的道路。
看到这篇报道,笔者想起采访一个贫困户时的场景:一边是村支部书记和镇上的领导,信心满满地讲着黄花产业前景多么得好,政府已经制定、下一步即将给出许多优惠政策。可是,另一边,老两口虽然有点心动,却始终不敢行动。为啥?沿袭种玉米的习惯起码稳妥,种黄花这样的“新鲜事”,没人带头,他们实在不敢“冒险”。
此时,我们能一味埋怨贫困户不积极、没志气吗?其实,站在贫困群众的角度想一想,如果没有过来人的成功示范和引领,恐怕任凭你说得如何天花乱坠,都难以彻底消除他们内心的顾虑。
如今,我们要扶的多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他们或长期处于恶劣的自然环境中,常年的辛苦劳作并未见效,萎靡不振;或居住地交通不便,少与外界沟通,观念陈旧;或因为贫穷,无法接受良好教育,没有技术、没有能力……致贫原因中,不单是经济基础差,还有贫困户自身发展能力不强,行动力不足。如果指望政策一宣传、补贴一到位,贫困户就能自己主动紧紧跟上,立马摆脱观念束缚,一跃成为致富能手,这显然不现实。
脱贫,贫困户太需要“带头人”。
要是村里有人带头办个合作社就好了;最好有个龙头企业下订单,不愁销路;没人带着不敢干……这些声音背后,需要的正是“带头人”。“选对一个人,富了一个村”,反映的也是这种心声。
榜样具有最好的说服力,示范是最好的引领。回头看一些村镇走出贫困、走向富裕的道路,并不是自然条件、资源禀赋发生了变化,也并非仅仅全部依靠政策、资金的投入,更多时候,是在困境中找到了适宜发展的路子。这个过程,少不了好的“带头人”。
这些“带头人”,或许是大家眼里的“能人”,或许是大家心里的“好人”,他们懂得发挥政策优势,懂得创造条件。更重要的是,这些“带头人”,并不是给了贫困户几只羊、跟贫困户签几个订单而已,而是他们带来的新观念、新想法,无形中扭转了贫困户的旧观念,提起了他们的精气神儿。如开头所说的“乡里菁英”,村里人、身边人的成功经验,乡亲们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他们的示范,适宜本地条件,也更切合大家心思。有他们指条路、帮把手,相信贫困户干事更踏实,更有干劲。
当然,说到底,“带头”只是引领、示范,不可能代替贫困户自身努力,也不是包办替代贫困户们做决定,更不是恩赐施舍。带领群众、依靠群众,激发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这样的“带头人”脱贫工作更需要。(杨柳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