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的“造血”功能谁来补
前些日子,笔者到盐池县花马池镇皖记沟村采访,发现村里的一些家庭中,有劳动能力的人都到外面打工了,剩在家里都是年纪比较大的,没有一技之长,他们习惯于传统的养殖和耕作方式。根据贫困群众实际情况和脱贫需求,当地鼓励贫困户通过养殖滩羊脱贫致富。
通过产业来脱贫,必然需要与市场紧密结合。可很多贫困户囿于小农思想,常年习惯坐等商贩上门来收购羊,哪里晓得市场这一概念,即便有人想参与市场,可大多无从下手、力不从心。为解决这个问题,在县、镇上的牵线搭桥下,该村与一家农牧企业签订了订单养殖合同,同时鼓励村里的养殖大户建立合作社,通过企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和龙头带动,让贫困户真正走出穷困,避免他们在变化莫测的市场面前两眼一抹黑而因此再次返贫,更怕挫伤了贫困户脱贫致富的信心。
贫困地区、贫困群众为啥会穷?除了老弱病残以及天灾人祸这些无法抗拒的原因,一方面跟所处的地理位置和环境有关,比如地处偏远、山大沟深、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等;另一方面也与贫困户的落后观念、封闭思想有着密切关系。这两点,直接导致了贫困群众参与市场的渠道少,进入市场、开拓市场的能力弱。
然而,再贫困的地方,也有一定的资源,而这些往往又是得天独厚的。比如,绿色天然的土特产、优质无公害的农副产品、风景秀丽的景观等。从市场角度来讲,这些地方的人已经握着进入市场的半张门票,这时候,就需要市场力量的深度介入,来补齐另外的半张票。因此,产业扶贫的本质就是要提升贫困户进入市场的能力。
比如,扶持贫困户养殖滩羊,不仅仅是通过资金、政策扶持让他们多养些羊,更重要的是解决市场问题,通过企业、合作社带动,让贫困户“借船出海”,跟市场经济紧密连在一起,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再比如,鼓励贫困户种植黄花等特色产业,不仅仅要解决资金、技术的问题,更要着眼于市场行情、引入市场主体参与等问题。如果缺乏市场主体带动,缺少对市场行情的敏锐分析,贫困户小而散的生产方式很难对接大市场,而他们本来就底子薄、能力弱,经不起市场的风吹草动。
市场是一只无形的手,产业扶贫既要遵循市场规律,更要市场力量的介入和推动。贫困地区多以出售农牧产品和初级加工产品为主,产业基础薄弱,产业链较短,限制了产业的市场规模和发展前景。因此,在精准安排项目的基础上,还要在延长扶贫产业链、提高附加值上下工夫,提高进入市场和抗风险的能力,真正增强贫困地区、贫困群众的“造血”功能,实现持续发展、稳定发展。(孙莉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