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脱贫富民和乡村振兴“再添一把火”
如何让文化力量成为脱贫富民和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近日,自治区党委办公厅、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推进文化小康助力脱贫富民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着眼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我区文化小康建设的短板和亟需解决的问题,围绕“加快推进文化小康助力脱贫富民和乡村振兴战略”,提出激发脱贫的内生动力、繁荣乡村文化、支持乡村文化产业发展等诸多具体措施,以文化小康助力脱贫富民和乡村振兴。
激活脱贫攻坚之“力”
走出贫困,主要靠贫困群众自己的力量。打赢脱贫攻坚战,与全国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就要让贫困群众的心热起来、手动起来,摒弃“等人送小康”的心态。
面对当前脱贫攻坚中存在的脱贫致富奔小康信心决心不足、知识技能不够等问题,《意见》聚焦激发脱贫的内生动力,从坚持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提高脱贫致富能力和实施精准帮扶三方面提出目标任务,真正变“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贫”,从根本上铲除滋生贫穷的土壤。
《意见》指出,将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教育人民,成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举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研讨会;打造自治区精准脱贫智库,组织百名社科理论专家深入贫困地区开展“摸实情、建实言、献实策”蹲点调研活动;组建区、市、县三级脱贫扶志宣讲团,开展“党的十九大精神进万家”大宣讲活动,市、县宣讲团集中宣讲不少于500场次;组织开展“新时代、新作为”百姓宣讲,深入持久推进党的十九大和自治区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七进”活动;开设“脱贫富民大讲堂”,打造农民讲习所、名嘴宣讲团、文艺宣讲团、“五老一新”宣讲团等一批接地气的宣讲队伍,广泛宣讲党的乡村振兴方针政策和各地脱贫富民实践的先进典型,增强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信心、自我发展的决心、苦干实干的恒心,提振脱贫富民的精气神。
在提高脱贫致富能力方面,《意见》指出,建立宁夏科普全媒体传播平台,推动“互联网+农业+科普”“互联网+扶贫”发展;实施农村劳动力“拿证提升”工程,确保每个农村家庭至少有1人掌握1-2门就业技能,对贫困地区“两后生”参加职业技能培训给予适当经费补助;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校际对口帮扶、师生一对一关爱体系建设,深入推进学前教育普及提高行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攻坚行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行动、职业教育技能富民行动、高等教育培养质量提升行动、贫困学生资助惠民行动和贫困地区乡村教师支持计划等专项行动。
在实施精准帮扶方面,《意见》提出采用生产奖补、劳务补助、以工代赈等方式,开展定点帮扶、对口帮扶、驻村帮扶、“一对一”帮扶等,推动农牧、教育、科技、卫生等领域专家与贫困村建立结对帮扶关系,确保帮扶到村到户到人;广泛开展“送温暖、献爱心”活动,鼓励和引导社会组织、企业、个人开展扶贫赈灾、慈善资助等活动;在县级及以上文明单位中深入开展“结对帮扶、文明共建”活动。深化“六个一心连心”文艺惠民工程。
筑起乡村振兴之“魂”
如何让乡村振兴更富有文化内涵?《意见》提出深入实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筑魂工程,引领社会思想观念价值取向,挖掘“精神富矿”新动能。
牢牢占领思想文化主阵地,离不开文明新风的培育和道德的感召力。《意见》提出要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组织中国梦主题文艺创作、出版和文化活动,在全社会培育新时代先锋模范;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阵地建设,推进“六进”活动,深化“图说我们的价值观”公益广告宣传;实施“德耀宁夏”行动,选树一批道德建设先进典型,推进各县(区)举办道德模范和“身边好人”现场交流活动,开展道德模范基层巡讲,开设网上“宁夏好人馆”,让广大群众感受到“榜样的力量”;开展孝老爱亲教育、勤劳节俭教育、“我们的节日”系列文化活动和“争做新时代好少年”主题实践活动,选树一批学雷锋志愿服务先进典型。
在推进移风易俗方面,《意见》提出开展“除陋习、树新风”主题活动,发挥村民议事会、红白理事会、村规民约等作用,培育有地方特色和时代精神的新乡贤文化,到2020年实现农村移风易俗工作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协调发展;开展“人文城乡、美好生活”移风易俗主题年活动,推出一批通俗读物,创排一批文艺节目,拍摄一批微电影;常态长效整治大操大办、盲目攀比、高额彩礼、厚葬薄养等不良习俗,结合实际对彩礼、随礼、餐费等标准划出“红线”。
乡村振兴的美丽图景,需要文化的点缀。《意见》大力支持乡村文化繁荣,在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方面提出统筹推进贫困县(区)文化馆、图书馆达标建设,2018年启动建设西吉县图书馆、海原县文化馆;按照每个乡镇60万元标准,加快建设标准化乡镇文化站,到2020年实现全覆盖;按照每个村6万元标准,实施贫困地区555个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提升项目;在中南部9县(区)建设3个体育公园、17个乡镇农民体育健身工程,30个健身驿站、10个儿童运动乐园;持续开展“欢乐宁夏”“清凉宁夏”等群众文化活动。组织“文化进万家”“送欢乐下基层”和全民阅读等公益性品牌活动,开展“乡村文化节”活动,每年送戏下乡1600场以上、开展广场群众文艺演出1500场以上、农村电影放映4万场以上;推动文艺界“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活动常态化制度化,鼓励文艺工作者不断推出反映宁夏改革开放和时代风貌、反映农民生产生活尤其是脱贫富民和乡村振兴的优秀文艺作品。
既要“富口袋”也要“富脑袋”,这是脱贫富民的关键一环,也是乡村文化振兴的重心。《意见》提出实施传统文化浸润工程,开展高雅艺术、书法、戏曲、传统体育等进校园和经典诵读活动;充分挖掘具有农耕特质、民族特色、地域特点的物质文化遗产,切实保护传承发展宁夏独具特色的引黄灌溉农耕文化;传承发展民间艺术、戏曲曲艺、手工技艺、民俗活动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建立贫困地区基层艺术团体基础数据库,实施基础性艺术人才培养计划,培养100名艺术基础人才。
夯实脱贫富民之“基”
乡村的繁荣发展,产业是基础。而文化产业又是农村产业经济中一股不可或缺的力量。
主打“非遗牌”和“融合牌”,以发展文化产业、打造特色文化、培育新兴文化为方向,让文化产业成为攻坚拔寨、撬动致富的杠杆,是《意见》支持文化产业的重要举措。
《意见》指出,要完善现代文化产业体系,以“一核两心一带”(银川都市圈文化产业发展核心、中卫特色文化旅游发展副中心、固原大六盘生态文化产业发展副中心、沿黄城市文化产业带)总体布局文化产业发展为重点,加快文化产业园区建设;充分发挥自治区政府投资基金的作用,以股权投资方式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管好用好文化产业专项资金,重点支持贫困县(区)民营文化企业;加强文化产业创业孵化基地建设。
在打造特色文化方面,《意见》指出要坚持把富民产业作为文化产业的重要内容,以文化创意设计推动剪纸、砖雕、刺绣等非遗产品转化利用,提高产品附加值;依托当地民族民间特色文化资源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鼓励代表性传承人带徒授艺,引导农村群众学习传统手工技艺。建设市、县(区)特色文化资源库,扶持发展一批特色文化产业,引导农民制作特色文化产品,带动更多的困难群众就业创业、脱贫致富。
《意见》提出要发展富有特色、带有“乡气”的产业,把青山绿水、乡愁田园元素植入其中。支持贫困地区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特色文化产业等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入实施“互联网+”“文化+”行动,促进文化与科技、旅游、金融深度融合发展;鼓励贫困县(区)参与宁夏动漫节、银川文化艺术创意节、WDC中国宁夏国际标准舞艺术节、WCA世界电子竞技大赛等活动,拓宽贫困群众致富路径。(本报记者 张文攀)
附件: